馬敦靜

馬敦靜(1910年5月7日-2003年9月3日),馬鴻逵次子。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青海軍官教導團、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高等教育班第四期、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級第一期畢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敦靜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出生地:甘肅河州(今臨夏)人
  • 信仰伊斯蘭教
  • 平山
人物生平,人物活動,軍營戲班,

人物生平

生於1910年1月2日(清宣統元年十一月二十一)。
1926年9月任國民聯軍第7師(師長馬鴻逵)警衛營營長。
1927年6月所部改稱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第7師(師長馬騰蛟)警衛營,仍任營長。
1929年1月升任第2集團軍暫編第17師(師長馬鴻逵)第51旅(旅長李毓英)第102團上校團長。5月所部改稱暫編第2師第2旅第4團,仍任上校團長。6月所部改稱第64師第192旅第384團。仍任上校團長。
1930年10月調任第15路軍(總指揮馬鴻逵)特務團,升任少將旅長。
1935年8月帶職入中央軍校高教班第四期學習。
1936年3月19日敘任陸軍步兵中校。7月高教班畢業後仍任原職。
1937年2月任第168師(兼師長馬鴻逵)第3旅(轄兩個團)少將旅長。5月17日晉任陸軍步兵上校。
1941年1月3日調升寧夏省保全處中將處長。
1943年9月22日代理第11軍軍長。
1944年10月帶職入陸軍大學將官班甲第一期學習。同月24日任第11軍(轄168師、暫編第9師、暫編第31師)中將軍長。
1945年1月畢業後仍任原職。10月10日獲頒忠勤勳章
1946年整編第18師(轄整編第168旅、整編暫編第9旅、整編騎兵第10旅)師長。5月5日獲頒勝利勳章。
1947年7月當選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1948年2月2日獲頒三等雲麾勳章。3月19日晉升陸軍少將。
1949年1月1日獲頒四等寶鼎勳章。5月升任寧夏兵團(轄第11軍、第128軍、賀蘭軍)中將司令官。6月2日當選寧夏國民政府(主席馬鴻逵)委員。8~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先後解放蘭州﹑西寧,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部主力基本被殲,軍政副長官馬鴻逵部4個軍7萬人退踞寧夏,由次子馬敦靜指揮,在南起靖遠﹑同心,北至金積﹑青銅峽﹑靈武布置了3道防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北進,後被擊潰。10月14日逃往台灣。11月15日因“作戰不利”被免職賦閒。
1954年6月當選“國民大會”代表、“總統府”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
1991年6月30日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裁撤後退職,寓居美國。
2003年9月3日病逝於美國洛杉磯。

人物活動

1949年8~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先後解放蘭州﹑西寧﹐國民黨西北軍政長官馬步芳部主力基本被殲﹐軍政副長官馬鴻逵部4個軍7萬人退踞寧夏﹐由馬鴻逵之子馬敦靜指揮﹐在南起靖遠﹑同心﹐北至金積﹑青銅峽﹑靈武﹐布置了3道防線﹐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北進。
為殲滅馬鴻逵部﹐第一野戰軍以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李志民率領所部﹐於9月初從蘭州﹑定西﹑海原地區分三路向寧夏省會銀川方向挺進。至15日先後解放靖遠﹑同心﹑中寧等城﹐景泰守軍騎兵第1旅投降。
19日﹐防守中衛的馬鴻逵主力第81軍接受人民解放軍的條件舉行起義﹐改編為人民解放軍西北獨立第2軍。
19~21日﹐第19兵團分別攻占青銅峽﹑金積﹑靈武﹐殲滅第128軍和第11軍各一部。馬敦靜乘飛機逃跑。
23日﹐第128軍軍長盧忠良投誠。當日晚﹐解放軍進駐銀川市﹐寧夏遂告解放。此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4萬餘人﹐從此結束了馬氏家族對寧夏數十年的封建統治。

軍營戲班

堂會爭雄父子反目
“庚辰俱樂部”除負責為馬家官兵巡迴演出外,每年盛夏將至,馬鴻逵到賀蘭山避暑,“覺民學社”和“庚辰俱樂部”的當紅藝人們也要跟隨前往,到山上去為這些達官貴人們唱“堂會”。下山後,“堂會”多在“覺民學社”和“庚辰俱樂部”里舉辦。這既是實力的大展示,也是技藝的大比拼。馬鴻逵父子心知肚明,並暗中較勁,都想讓自己經管的戲班壓倒對方。有時因互相嫉妒,還弄得父子反目,使得暴怒的馬鴻逵要對二兒子馬敦靜動用“家法”。
那是1948年8月的一天,馬公館裡舉辦“堂會”,“覺民學社”和“庚辰俱樂部”的一些名角演員及四大廳八大處的頭面人物也先後分賓主落座,等待好戲開場。
馬鴻逵、馬敦靜父子倆有個癖好,他們不但愛聽秦腔,也要求自己的使喚丫頭和姨太太們每人也能唱上幾折戲。因此,常有教練出入馬公館,給他們的丫頭們教戲,好在堂會上顯山露水,使馬家父子的虛榮心得到滿足。
堂會開始了,先是馬敦靜府上一個叫孟蘭的丫頭唱了一段秦腔折子戲《藏舟》,由“庚辰俱樂部”琴師黃國璋板胡伴奏。孟蘭天資聰慧美麗,又有一副好嗓子,加上黃國璋高超的演奏技巧,使孟蘭的演唱得到了最好的發揮,馬鴻逵聽了滿意地連連點頭稱讚:“這尕娃唱得不錯嘛。”
孟蘭唱罷,出場的是馬鴻逵府上的丫頭小燕,她唱的是《櫃中緣》,也是一出很有名的秦腔折子戲。因小燕是馬鴻逵府上的丫頭,黃國璋覺得自己是馬敦靜戲班裡的人,不好越俎代庖,故將板胡交給了“覺民學社”的琴師張亞民,退居一旁。一則這小燕的演唱水平遠不如孟蘭,再則黃國璋未給馬鴻逵府上的丫頭拉板胡,使馬鴻逵憋了一肚子氣。他不責怪小燕唱的不行,卻把不滿和怒氣完全撒在馬敦靜和黃國璋身上,認為是二人搗鬼,讓自己在眾人面前丟了面子。
第二天一早,馬鴻逵就把“庚辰俱樂部”的全體藝員、四大廳八大處的高官及憲兵隊召集起來,一手插腰,一手揮舞著,怒氣沖沖地吼道:“阿扎一夜沒睡覺,憋屈得慌,你黃國璋好大膽子,不給我的丫頭拉板胡,存心要給我難看。憲兵隊,把黃國璋拉倒,給我狠狠地打!”
黃國璋就這樣被馬鴻逵的憲兵隊一頓軍棍打得遍體鱗傷,躺在炕上幾個月爬不起來。
打完了黃國璋,又該收拾“逆子”馬敦靜了。馬鴻逵氣急敗壞地命令憲兵隊把馬敦靜也按倒打。四大廳八大處的高官們看到要打馬敦靜了,都不敢袖手旁觀,齊刷刷跪下來為馬敦靜求情。
馬鴻逵打兒子本來是做戲給別人看,哪捨得真打?正好眾人講情便借坡下驢,申斥道:“阿扎看在眾人的面上,今天就饒了尕娃一次,下次再犯,新老賬一起算!”
至此,馬家父子因看戲惹起的一場風波,在眾人一片勸解聲中總算平息了。
“庚辰俱樂部”的新生
1949年9月23日,人民解放軍冒雨挺進銀川時,“庚辰俱樂部”的藝員們就像沒娘的孩子,正集結在銀川中山公園的三層樓———文昌閣上,翹首盼望著人民解放軍的到來。
翌日,人民解放軍19兵團寧夏軍管會成立。由原“庚辰俱樂部”的所謂“少校副隊長”黃國璋、“上校軍需”袁生新和“準尉”鐘新民等人主動將“庚辰俱樂部”的人員名單及財產造冊向軍管會文教處呈報,聽候處理。軍管會負責同志陸廣川對藝員們的主動投誠行為給予了充分肯定,並稱讚他們有立功表現。在歡迎人民解放軍的入城式上,“庚辰俱樂部”的藝員們和其他各界民眾一道扭著秧歌,舉著鐮刀、斧頭歡唱著“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載歌載舞迎接解放軍的到來。
在歡迎解放軍入城的人群中,有人高舉一幅毛主席頭戴八角帽的畫像,特別引人注目。這幅畫像的作者就是“庚辰俱樂部”的琴師兼美工師黃國璋。據說,這是銀川人民見到的最早的一張毛主席畫像。
9月26日晚,原“庚辰俱樂部”和“覺民學社”的藝員們在寧夏省政府禮堂為19兵團駐寧部隊指戰員舉行了慰問演出,有40多位秦腔和京劇藝人登台獻藝,可謂京秦合璧,五彩紛呈。“庚辰俱樂部”的錢森、王興邦、鐘新民、蘇金榮、李桂林和“覺民學社”的王庚寅、康正中、冉學民等一批當紅演員分別演出了《豆汁計》、《苟家灘》、《三岔口》、《古城會》等秦腔折子戲;京劇名伶葛雲霞也以一折京劇《玉堂春》博得滿堂喝彩。
演出結束後,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委李志民、第一任寧夏省主席潘自力、65軍肖軍長、政委王道邦等領導同志,與演員們一一握手,並熱情地稱讚他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演戲也是為人民服務”等。聽到首長對自己的工作給了這么高的評價,全體演員無不心情激動,不斷振臂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
為解決原“庚辰俱樂部”及“新華舞台”倒閉後的部分京劇演員的演出場地問題,經人民解放軍19兵團批准,將銀川最繁華地段的“雲亭紀念堂”劃歸他們演出,並將這個新生的劇團取名為“人民京劇團”。從此,“庚辰俱樂部”的藝人們結束了長達10年的地獄般的生活,迎來了新的藝術青春。
1950年,人民解放軍19兵團接到任務,要赴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將“人民京劇團”移交給了駐銀65軍文化部領導,並由蘇友鄰同志任劇團團長,高文質同志任協理員。此時,正值人民解放軍開展訴苦運動,劇團為配合當時的政治形勢,積極趕排了《血淚仇》、《王貴與李香香》、《紅娘子》、《白毛女》等一批反霸戲,在省內巡迴演出。在中寧縣演出《王貴與李香香》時,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扮演惡霸地主崔二爺的鐘新民與扮演崔二爺狗腿子的羅恆年,因將壞人演得惟妙惟肖,一個戰士甚至舉槍要“崩”了“崔二爺”。幸虧部隊首長發現及時,才避免這起戰士誤傷演員的事件。
更有趣的是,1950年春天,“人民京劇團”的演員到中衛縣巡迴演出,無意間在中衛街頭一家斗坊里,發現了原“庚辰俱樂部”的惡隊長馬元寶,此人正在“抹斗”(用手或尺子將斗口抹平)。唱花臉的演員蘇金榮走上前質問:“馬元寶,你不是要摳掉我兩個眼珠子嗎?你看看,我的眼珠子還好好的呢。”馬元寶一看,都是“庚辰俱樂部”的“老人”,自知作惡多端難逃一劫,立刻嚇得渾身篩糠般跪地求饒:“我錯了,我錯了,還請弟兄們高抬貴手放我一馬!”大家戲謔道:“馬元寶,你過去的威風哪裡去了?想不到吧,你小子也會有今天!”說完,向當地公安機關進行了檢舉揭發。很快,馬元寶被逮捕法辦,大家才覺得出了一口胸中惡氣。
1951年,65軍調離銀川時,將“人民京劇團”轉交給寧夏軍區領導,“人民京劇團”也隨即更名為“寧夏人民劇團”,由寧夏軍區文化科科長王頂同志主管,軍區俱樂部主任張承任協理員。劇團為了適應西北地區民眾的欣賞習慣,這時京劇基本退出舞台,改為清一色的演唱秦腔,受到銀川人民的喜愛。其間,為了配合“三反”、“五反”運動和慶祝《婚姻法》的頒布,劇團趕排了《北京四十天》、《仇深似海》、《小二黑結婚》、《畫皮》、《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反霸、反封建的秦腔歷史劇和現代劇,觀眾反響熱烈,票房收入一直居領先地位。更有熱心觀眾給錢森、蘇金榮等當紅演員披紅掛彩,好不熱鬧。
隨著“寧夏人民劇團”的壯大發展,丁醒民、張貴榮、李林平、段書琴、李芝蘭等一些外地來的秦腔“大腕”相繼加入到“寧夏人民劇團”里來,這對滿足民眾多方面的愛好,提高寧夏的秦腔藝術水平,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還有一些回、滿、蒙少數民族演員,如程建章、王興邦、蘇金榮、鐘新民等也嶄露頭角。那時,一批新人(尤其是女孩子)不斷加入到秦腔戲劇隊伍里來,它對壯大和發展演出隊伍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同時師資缺乏的問題又擺在了劇團面前。為了給年輕演員“讓路”,原“庚辰俱樂部”的一些老演員陸續從前台退到幕後,做起帶徒弟的教練工作。在這些老師的言傳身教下,王志傑、王淑梅、華秀英、楊銀花等一大批青年演員脫穎而出,成為廣大秦腔愛好者心中燦爛的明星。其中,青年演員王志傑被提拔為寧夏秦腔劇團團長,青年演員楊銀花也升任為銀川文化局副局長。
上世紀50年代,我國正處於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人民生活水平較低,為增加演員收入,劇團一天要演兩場戲,白天在小廟劇場演,晚上到“雲亭紀念堂”演,而行頭、桌凳就一套,只好這頭演完搬那頭,這樣堅持了4年。每個演員除了每月領一袋麵粉外,另外還發給18元(舊幣)生活費。艱苦是艱苦,但比起舊社會,已經是很不錯了。
寧夏軍區為支持地方劇團發展,從軍費中擠出2000元(舊幣)建成了一個麻袋廠,通過副業收入改善演員生活。所以,那時我們看到劇團里的演員們在演出間隙,手裡總在飛針走線地縫製麻袋,原因就在這裡。寧夏軍區每年還給劇團撥出專款添置戲裝及燈光道具,使“銀川人民劇院”由解放初期還是無布景,僅汽燈照明,到1953年已全部實現了舞台日光燈化,極大地改善了舞台照明條件;布景製作也日益精緻,使觀眾在欣賞戲劇時,也得到了美的享受。
1954年,銀川市劃歸甘肅省,成立了銀川專署。此時,寧夏軍區已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正式將“寧夏人民劇團”移交給銀川市文化局管理,劇團再次更名為“銀光劇社”,演員也結束了5年來每人每月一袋麵粉的“供給制”生活,而開始實行“工資制”,並延續至今。
1958年,在“大躍進”中,“銀光劇社”(原庚辰俱樂部)和“銀川劇團”(原覺民學社)合併,演員也打亂重組,正式成立了“寧夏秦腔劇團一團”和“寧夏秦腔劇團二團”。從此,寧夏的戲劇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庚辰俱樂部”從成立至今已過去65年了,當初的藝員都是十幾歲的娃娃,如今大多數都到另一個世界去了。在銀川,我能夠訪問到的原“庚辰俱樂部”的元老有王興邦、蘇金榮和錢森3人,前兩位都已82歲,連最“年輕”的著名男旦錢森也已78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