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遠縣(靖遠)

靖遠縣

靖遠一般指本詞條

靖遠縣,隸屬於甘肅省白銀市,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東部,白銀市腹地,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與甘肅省會寧縣毗鄰,西南、西北、東北分別與甘肅榆中縣景泰縣、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相連,西與白銀市白銀區交界,白銀市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相對的兩個部分。東西間隔120千米,南北相距135千米。2017年,靖遠縣總戶數為138690戶,總人口為501576人。

2017年,靖遠縣實現生產總值70.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5%。

2019年1月25日,靖遠縣入選2018年度全國“平安農機”示範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靖遠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甘肅省白銀市
  • 下轄地區:13鎮5鄉
  • 政府駐地:烏蘭鎮
  • 電話區號:0943
  • 郵政區碼:730600
  • 地理位置:甘肅省中部
  • 面積:5809.4平方千米
  • 人口:501576人(2017年) 
  • 氣候條件: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
  • 著名景點:屈吳山,烏蘭山
  • 火車站:靖遠火車站
  • 車牌代碼:甘D
  • 行政代碼:620421
  • 地區生產總值:70.68億元(2017年)
建制沿革,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生物資源,人口,交通運輸,政治,經濟,綜合,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衛生健康,體育事業,社會保障,風景名勝,歷史文化,居住,飲食,服飾,喪葬禮俗,地方特產,地方榮譽,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靖遠取“邊遠之地已安定下來”之意故名。

歷史沿革

戰國以前,靖遠境內為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羌人和戎人所占據,戰國末期。
秦朝,滅義渠戎,置北地郡,郡治義渠,靖遠境域始劃入秦國版圖。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靖遠境內始置祖厲、鶉陰二縣,屬安定郡,郡治高平,為靖遠縣級行政建制之開端。
新莽,改祖厲縣為鄉禮縣。
東漢,祖厲縣治南遷,鶉陰縣改為鸇陰縣,屬武威郡。
三國,屬魏國武威郡。
東晉十六國,後趙將祖厲縣南遷,置隴東郡。前秦於鸇陰縣地置平涼郡。西秦屬苑川郡。
南北朝,北魏置高平鎮,鸇陰縣屬之。西魏置會州,靖遠始稱會州。北周改會州為會寧防。
隋朝,會寧防改為會寧鎮,後改為會寧縣,屬平涼郡。
唐朝,改會寧縣為西會州,後復為會寧縣,屬關內道。
北宋,西夏國曾兩度攻陷靖遠地,置敷川縣。崇寧三年改為敷文縣,屬涇原路。
南宋,先後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縣為保川縣。
元朝,仍為會州,屬陝西行省鞏昌府。
明朝,裁會州,於迭烈遜設巡檢司戍守。
清朝,順治元年,改靖虜衛為靖遠衛,屬鞏昌府。康熙二年,靖遠衛併入隴右道。雍正八年,改靖遠衛為靖遠縣,屬鞏昌府。乾隆二年,靖遠縣改屬蘭州府。
中華民國三年,甘肅省設七道,靖遠縣屬蘭山道。
1949—1961年,隸屬定西地區。
1961—1963年,劃歸白銀市管轄。
1964—1985年,復屬定西地區。
1985年8月,白銀市恢復成立,靖遠縣復歸白銀市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2002年,北灣、東灣2鄉撤鄉建鎮。
靖遠縣政區地圖靖遠縣政區地圖
2005年1月,烏蘭鄉與城關鎮合併為烏蘭鎮;撤銷曹峴鄉併入若笠鄉;撤銷中堡鄉,將其所轄中堡、營坪2個村併入北灣鎮,營防、賈口、上灘3個村併入烏蘭鎮。
2014年,甘肅省民政廳批覆同意:撤銷劉川鄉、北灘鄉,設立劉川鎮、北灘鎮。
2016年8月,甘肅省民政廳批覆,同意靖遠縣撤銷五合鄉、大蘆鄉、糜灘鄉、高灣鄉、平堡鄉、東升鄉、三灘鄉、雙龍鄉,設立五合鎮、大蘆鎮、糜灘鎮、高灣鎮、平堡鎮、東升鎮、三灘鎮、雙龍鎮,實行鎮管村體制,行政區域界線和政府駐地不變。

區劃詳情

截至2018年12月,靖遠縣共有13鎮5鄉:北灣鎮東灣鎮烏蘭鎮劉川鎮北灘鎮五合鎮大蘆鎮、糜灘鎮、高灣鎮平堡鎮東升鎮雙龍鎮三灘鎮興隆鄉石門鄉靖安鄉永新鄉若笠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靖遠縣地處甘肅省中部,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與甘肅省會寧縣毗鄰,西南、西北、東北分別與甘肅榆中縣景泰縣、寧夏中衛市沙坡頭區相連,西與白銀市白銀區交界,白銀市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相對的兩個部分。介於東經104°13′~105°15′,北緯36°~37°15′。東西間隔120千米,南北相距135千米。
靖遠縣

地貌

靖遠縣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東部,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長125千米,東西寬106千米,總面積5809.4平方千米,海拔1300~3017米之間。

氣候

靖遠縣屬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每年均氣溫8.9℃左右,每年極端最高氣溫35.1℃,每年均降水量240毫米,每年蒸發量1634毫米,每年平均日照時數2696小時,無霜期165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2年,靖遠縣耕地面積115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54.95萬畝,小麥播種面積16.7萬畝左右,玉米播種面積15.3萬畝左右,水稻播種面積3.25萬畝左右等。

礦產資源

靖遠縣已探明的金屬礦藏有等10多種,非金屬礦藏有石灰石重晶石坡縷石陶瓷粘土石膏石英石沸石等14種,最新勘探發現的10億噸特大型坡縷石礦,品位及儲量均居世界前列。水力、風能、太陽能資源豐富。

生物資源

靖遠縣共有野生藥用植物287種4變種,隸屬於63科189屬;主要栽培藥用植物19種。靖遠縣野生藥用植物的生活型組成以多年生草本為主,有160種,占總種數的54.98%;靖遠縣野生藥用植物主要以全草入藥,有161種,占總種數的55.33%。

人口

截至2017年,靖遠縣總人口為501576人,年末總戶數為138690戶。總人口按性別分:男258763人,占總人口的51.59%;女242813人,占總人口的48.41%,男女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6.57;按年齡分:0-17歲人口101111人,占總人口的20.16%;18-34歲人口155759人,占總人口的31.05%;35-59歲人口167932人,占總人口的33.48%;60歲及以上人口76774人,占總人口的15.31%。常住人口為46.18萬人,城鎮化率達到35.8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69‰。
包括回族藏族滿族蒙古族東鄉族等少數民族。

交通運輸

靖遠縣地處甘青寧蒙經濟長廊中心地段和“蘭白核心經濟區”開發重點區域,白寶鐵路、京藏高速、國道109線、省道207線穿境而過,蘭州中川機場至劉川工業園的快速通道以及正在規劃建設的包蘭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穿境而過,交通便捷。靖遠距白銀只有半個小時車程,銀川3小時,在“蘭白核心經濟區”一小時都市經濟圈內。
2017年,交通運輸郵政倉儲業共完成增加值3.78億元,同比增長5.5%。客運量250.5216萬人,客運周轉量1.88億人公里,貨運量948.9564萬噸,貨運周轉量12.34億噸公里。

政治

縣委書記:鄭鈺
縣委副書記、縣長:劉力江
縣人大常委會主任:何世祿
縣政協主席:胡廣科

經濟

綜合

截至2017年,靖遠縣實現生產總值70.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41億元,增長4.8%;第二產業增加值17.43億元,下降0.5%;第三產業增加值28.84億元,增長2.5%。全縣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5356元(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由2016年34.8:25.5:39.7調整為34.5:24.7:40.8。
截至2017年,靖遠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6.89億元,同比下降45.30%,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5.37億元,下降43.71%;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1.52億元,下降73.06%。按產業劃分,第一產業投資7.15億元,下降73.58%;第二產業投資11.64億元,下降70.64%;第三產業投資38.10億元,增長2.09%。按經濟類型劃分,公有經濟完成投資20.32億元,同比下降28.91%;非公經濟完成36.57億元,同比下降51.52%。全縣實施固定資產項目個數136個,其中新建項目57個,續建項目76個。
截至2017年,靖遠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84元,比2016年增長8.5%,其中:工資性收入16491元,增長9.89%,經營淨收入2426元,增長0.87%,財產淨收入1823元,增長5.46%,轉移淨收入2744元,增長9.57%。全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4534元,增長5.34%。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2元,增長8.61%,其中:工資性收入3188元,增長4.18%,經營淨收入4824元,增長10.37%,財產淨收入112元,增長28.64%,轉移淨收入658元,增長15.96%。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6269元,增長8.38%。

第一產業

2017年,靖遠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24.63億元,同比增長4.8%。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25.24萬畝,比2016年增加1.52萬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77.09萬畝,增長1.36%;油料種植面積5.28萬畝,增加0.1萬畝。蔬菜種植面積17.16萬畝(不包括薯類),增加0.01萬畝,其中日光溫室蔬菜面積達到6.55萬畝,減少0.03萬畝。瓜類種植面積14.01萬畝,比2016年增加0.17萬畝。藥材種植面積10.88萬畝,增加0.38萬畝。
2017年,靖遠縣完成造林面積16.68萬畝,成林撫育作業面積35.14萬畝,當年苗木產量2691.01萬株,出售樹苗3262.05萬株。
2017年,靖遠縣肉類總產量20798.97噸,比2016年增長1.73%;禽蛋8976.33噸,下降0.18%;全年水產品產量830噸,增長1.78%。
2017年,靖遠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43.47萬千瓦(剔除三輪車動力);化肥施用折純量1.85萬噸,增長2.92%;農村用電量17902.27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4%;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0.86萬畝,新增0.8萬畝;水平梯田42.09萬畝,新增1.5萬畝。

第二產業

2017年,靖遠縣完成工業總產值22.76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4.28億元(含研發支出),同比下降1.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為16家,完成工業總產值15.221億元,完成增加值1.69億萬元,下降4.8%;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7.53億元,完成增加值2.46億萬元,增長1.9%。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5.32億元,增長38.99%,產銷率為96.62%。
2017年,靖遠縣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31512萬元,同比下降0.3%。年末共有資質以上建築企業5家,實現產值169001萬元,竣工房屋面積20.68萬平方米,比2016年減少8.05萬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7年,靖遠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5.66億元,同比增長6.45%,其中:限額以上完成9.28億元,限額以下完成16.38億元。按城鄉劃分,城鎮零售額13.53億元,同比增長4.79%;鄉村零售額12.13億元,同比增長8.37%。按行業劃分,批發業實現零售額1.79億元,零售業實現零售額19.94億元,住宿業實現零售額382萬元,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8853萬元。年末全縣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共31家,其中:批發業:5家,零售業25家,餐飲業1家。批零住餐個體戶共4家。
2017年,靖遠縣旅遊總收入5.997億元,比2016年增長30%。全年接待遊客總人數102萬人次,增長22.9%。
2017年,靖遠縣大口徑財政收入為5.73億萬元,同比下降0.07%,其中縣級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6億元,增長7.13%(同口徑)。公共財政預算支出31.14億元,增長1.84%。
截至2017年,靖遠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95.37億元,同比增長6.77%,其中,住戶存款餘額71.36億元,增長4.56%;非金融企業餘額14.25億元,增長11.81%;廣義政府存款餘額9.76億元,增長17.14%。年末全縣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89.25億元,增長13.77%,其中,住戶貸款餘額51.17億元,增長15.83%;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38.07億元,增長11.12%。
截至2017年,靖遠縣有保險公司16家,網點達到21個。其中:財產保險公司9家,人壽保險公司7家。全年實現保費收入3.40億元,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9106.47萬元,人身險保費收入2.49億萬元。全年理賠支出5851.55萬元,其中:財產險理賠支出3457.69萬元,人身險理賠支出2393.86萬元。
2017年,靖遠縣新簽約招商契約項目18項,簽約資金總額63.97億元。共實施招商引資項目129項,到位資金58.645億元。其中新開工項目46個,續建項目83個。
2017年,靖遠縣共有房地產開發企業14家,全年房地產施工面積55.1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2.46%;竣工面積24.49萬平方米,增長478.96%;銷售面積12.24萬平方米,增長62.77%,銷售額59908萬元,增長64.72%。
2017年,靖遠縣郵電業務總量5004.4萬元,比2016年增長11.0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1152.4萬元,比2016年增長8.91%,電信業務總量3852萬元,比2016年增長11.65%。本地固定電話年末用戶達到4.25萬戶;行動電話用戶年末達到30.87萬戶;網際網路年末用戶達到4.52萬戶。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7年,靖遠縣財政科學技術經費支出734萬元。全縣共實施科技計畫項目7項,其中省列項目3項,市列項目4項。全縣共申請專利162件,授權專利50件,擁有有效發明專利26件,萬人口擁有量達到0.52件。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靖遠縣共有各類學校230所,其中:普通國小114所,國小教學點74個,九年一貫制學校10所,獨立國中25所,高級中學5所,職業中學1所,特殊學校1所。全縣共有幼稚園89所,其中:公辦幼稚園39所,民辦幼稚園50所。在校學生人數57047人,其中:小學生30299人,國中生13157人,高中生10979人,職業中學生2612人。全縣教師總數6546人,其中:國小教師2911人,國中教師2032人,高中教師1057人,職中教師221人,幼稚園教師310人,特殊學校教師15人。2017年全縣大中專院校錄取人數6059人,普通高校招生考試二本上線總人數2051人。

文化事業

2017年,靖遠縣共有專業藝術表演公司2個,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廣播電台1座,電視台1座,轉播站12座,檔案館1個,廣播和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分別為96.60%和99.9%,有線電視用戶達19311戶。

衛生健康

截至2017年,靖遠縣共有醫療衛生計生機構221個,其中縣級綜合醫院、中醫醫院、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監督、新農合管理和計生服務機構各1家,民營專科醫院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鄉鎮衛生院18家,鄉鎮計生服務機構18家,村衛生室176所。全縣醫療衛生機構實有床位1384張,平均每千人口床位為2.82張。全縣衛生計生機構共有在職職工1092人(不含臨聘人員),共有衛技人員937人。

體育事業

2017年,靖遠縣有專職體育教練員12人,少兒業餘體校在校學生352人,共舉辦各類民眾運動會27次,參加運動員2.28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17年,靖遠縣貧困戶和貧困人口分別減少3711戶、16177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4.57%(北灣鎮新坪村、富坪村2014年底農業戶籍人口正在申請對接),較2016年降低3.48%。
2017年,靖遠縣城鎮非私營單位從業人員23770人,人均年勞動報酬53917元,增長14.58%;年內全縣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020人,共有1397名下崗失業人員通過各種渠道實現了再就業,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6%。組織輸轉城鄉富餘勞動力8.8萬人,創勞務收入16.3億元。
2017年,靖遠縣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0155人,征繳養老保險費 10144萬元;失業保險參保9857人,征繳失業保險費331萬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 21044人,征繳職工醫療保險費 5717萬元;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 24492人,征繳居民醫療保險費310萬元;工傷保險參保19694人,征繳工傷保險費462萬元;生育保險參保14364人,征繳生育保險費242萬元;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縣核定應參保人數為244000人,已參保234122人,參保率95.95%,征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費1997.48 萬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1.9萬人,參合率達到95.01 %。
2017年,靖遠縣共有2574戶、6398人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發放保障金3418.9627萬元;共有17477戶、62689人農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濟,發放保障金10534.0143萬元。

風景名勝

法泉地靈
法泉寺石窟
法泉寺石窟,位於靖遠縣東灣鄉楊梢村西5.5公里。又名紅山法泉寺。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窟開鑿於紅粘土山崖的斷面上,初開於北魏,興盛於隋唐,歷代多次維修擴建。原鑿洞窟為支提式及平頂窟兩種,有四面開龕、三面開龕、一面開龕三種形式。龕中有圓雕、高浮雕、浮雕(彩塑)等,圓雕主要有佛像,浮雕則多為千佛像,高浮雕則有裝飾在佛龕上之經變圖、龍頭及鳳首等,窟前有木結構斗拱襯承。現存千佛洞、觀音殿、達摩洞等洞窟30餘處、造像80餘尊及數處木結構殿宇。
靖遠縣紅軍渡河戰役紀念館
紅軍渡河戰役紀念館
紅軍渡河戰役紀念館,位於靖遠縣鹿鳴園戲台西側,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其中主展廳500平方米,臨時展廳300平方米,館藏文物360餘件。整個展廳通過文字、圖片、實物等形式,生動、真實的展示了紅軍靖遠渡河戰役和靖遠起義等內容。
哈思山
哈思山
哈思山,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北部,距離白銀市140公里,距平川50公里,距靖遠縣城80公里。是集自然保護區與文物旅遊的森林公園。主峰大峁槐山海拔3017米,是靖遠縣域內第一峰。哈思山有植物29科60屬92種,藥用植物40餘種,如柴胡、志遠等;動物7目20科24種,其中林麝、猞猁、岩羊、紅腹錦雞為國家重點保護動物。景區有哈思寺、太和山、雪山寺三大自然保護區,區內蒼松翠柏、飛泉流瀑,珍禽異獸出沒其間,是西北地區典型的荒漠綠州地貌。大峁槐山的東側為雪山,山頂常年積雪,素有“雪嶺堆銀”的譽稱。人文景觀有雪山寺、明長城及烽燧遺址、漢唐墓葬等。
屈吳山
屈吳山
屈吳山,為祁連山東延余脈,舊志謂“六盤山回顧西北,迤邐而來,界靖、海、會三縣”,“以相傳屈、吳二姓所居,故名”。主峰南溝大頂,海拔2858米,為平川區最高峰。山勢雄偉,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北宋李憲敗夏兵處即在山下,甘肅省由中國領導的最早的武裝-靖遠兵暴的第一次戰鬥也在屈吳山麓打響。
寺兒灣石窟
寺兒灣石窟
寺兒灣石窟,位於靖遠縣北灣鄉天字村東北2公里。又名紅羅寺,窟鑿於紅砂岩崖面上。創建於唐,清康熙、嘉慶年間重修,原有6窟,現存1窟,為平頂式,坐東向西,窟內有石雕一佛一菩薩和唐代造像釋迦、伽葉、阿難、觀音、力士、天王、十八羅漢等泥塑像66尊,高0.03--0.2米。窟門為磚券拱結構,上方有木結構小閣一座,出檐處為斗拱木雕,為清康熙十二(1674)年增建樓基。北崖面上有北魏佛龕一處,距地表高2米,內有浮雕殘跡,配殿和山門毀於清同治年間。窟前留有殘碑半塊,高1.1米、寬0.81米,殘存133字,記載石窟建立經過,又有清乾隆二十七(1762)年碑兩通,陰刻於南面石窟前半壁紅砂崖上。
靖遠鐘鼓樓
靖遠鐘鼓樓
靖遠鐘鼓樓,位於靖遠縣城中心。原名譙樓,據《道光·靖遠縣誌》載:“譙樓在城中大街協鎮署前,基高三丈五尺方周四十丈,樓三層七楹、高五丈五尺。明正統三年(1438)為指揮房貴建,弘治三年(1490)守備曹雄增修,同治五年(1866)毀於兵亂。民國十四年(1925)在原樓基上重修”。現存建築為重建後所建。建築面積約972平方米,坐北面南,磚木結構,建樓修於高7.8米的方形台基上,台下拱門連通南北大街,樓為三層五楹,樓東西面寬5間(20.8米),當心間寬3.2米,樓高17米,通高24.78米,歇山頂,從第一層起,樓內設木梯可上三層。拱門南額陰書篆刻“瑞豐”二字,為張雲錦所書,北額題“天樞”,傳為知縣李志學書,樓上有邑人陳國鈞撰書一聯“此亦天樞,眾星環拱;嚴然砥柱,萬壑朝宗”。
平堡黃河吊橋
靖遠縣黃河鐵橋
靖遠縣黃河鐵橋,位於白銀市靖遠縣,1971年建成通車,是甘肅境內第一座公、鐵兩用大橋。全橋共6墩2台,淨跨60米,淨高9米,長350.28米。在當時連線蘭州、白銀、寧夏三地,牽動著陝、甘、寧三地經濟發展,它既是甘肅昔日的一條重要交通線,也是西北五省經濟發展的重要紐帶,是現代橋樑文化的代表建築之一。

歷史文化

居住

靖遠是一個通過移民而得到開發的地方,人們的生活習俗經歷了一個不斷融合演變的過程。移居這裡的人們為適應新的生存環境,選擇居住地點以出行方便、避風禦寒、接近水源等為主要考慮因素,慢慢形成了不同類別的人口聚居點,從境內許多小地方的命名即可略見一斑。人們歷來多選擇以城、堡、灣、灘、水、井、泉、梁、峴、塬、溝、墩、鋪、川、坪、寺為聚集點,如古城、裴家堡、東灣、糜灘、大營水、劉家井、紅柳泉、砂梁、曹峴、三場塬、煙洞溝、十里墩、二十里舖、吳家川、五大坪、劉家寺等等。在這些聚集點中,有的以同族為核心,有的為歷代軍屯點,有的以地形地貌等命名。此外,由於這裡曾為邊陲地帶,人們集中一處而居,和防禦外敵入侵也有直接關係。住所的形式有堡子、樓房、土房、高房子、土窯洞、箍窯、棚道、臥鋪子等。
堡子是用土夯築而成的小型城池,高牆厚壁,多為軍事守望據點,或作為軍政合一的建制單位。亂世年間,一些特別富有的家庭,為了安全修築一座堡子全家居住。也有多戶人家集資共築一座堡子,遇有變亂即移居其中避難。目前散見於境內各處的堡子遺址,即為此類建築。
土窯洞,即二陰高寒地帶或乾旱山區的老百姓,依據自然地形條件,選擇高大的黃土山體,削成平齊的斷面,並在其中挖窯洞居住。窯洞一般深達4~6米,正面開設門窗。民國9年(1920年)發生大地震,境內住窯洞者居多,人口傷亡極其慘重,已不再建造。
箍窯,即為用土坯箍成的下為方形上呈半圓形狀的窯洞,又稱為箍窯洞。箍窯大多橫著修築,門開在正中,長為6~9米,進深2~3米。在過去貧困的年代裡,箍窯不失為貧寒人家的好住處,如今不再建造。
石窯,或稱窨子,多分布在東灣至北灣一帶的黃河沿岸,於兩岸陡立的峭壁上鑿石開洞,口小內大,有的還雕有各種花紋,其中設有石磨、石碾、水缸、炊灶等生活用具。這與境內偏遠山溝土山中存留的窨子一樣,曾經成為人們躲避戰亂災難的藏身逃命之所,今殘跡猶存。
簡易土房,是一種土建的簡陋住房,數間小房子連成一排,牆壁屋頂皆用草泥土坯,構造極其簡單,空間稍大,安全性差,多為人口較多、生活貧困的家庭所建,現今生活較為困難的農村以及灌區移民初期移居時仍在建造。
棚道,是以土基作牆,架設簡單梁椽,以草泥抹頂。過去常作為臨時搭建的住所,現今多用於圈養牲畜及米麵加工用的小作坊。
臥鋪子,以木料作支架,可以移動,多用於農戶看守田園的臨時居所。

飲食

在靖遠農村,人們保持著一日三餐的習慣,清晨起來先勞動兩個多小時,於九點鐘左右吃早飯,一般以黃米或白米糝飯、炒菜為主,在一日中最為重要。午飯在下午一點鐘就餐,冷季吃蒸饃,暖季吃涼粉、涼麵。太陽落山時吃晚飯,多為煮麵食。城鎮居民一日三餐,早晨吃早點,一般簡單量少,中午米飯、炒菜,晚上也多以煮麵食為主。
食品主食類以大米、黃米、小麥麵粉為主,間以少量雜糧。蒸食類有蒸饃、花捲、月餅、馬蹄子、包子、發糕等,烙餅以鍋盔為主,加以油饃、攤餅。煮食最多最普遍,各類麵食、水餃等都以煮食為主,油炸類以油餅、油條、麻花為主。
副食原料主要為各類蔬菜以及肉蛋等,分為熱炒與涼拌兩種。貧困山區農民,仍以素菜為主,平時很少吃肉。城鎮居民,則以大米飯、炒菜為主。冬令時節,大白菜缸醃酸菜仍普遍食用,將辣子、西紅柿、韭菜等混合在一起醃製的鹹菜,也是本地人喜愛的菜食之一。春節前後,多做酸菜炒肉片、糝飯,味道純真,十分可口,是當地老百姓最喜愛的食物。
每逢婚喪嫁娶等大事,俗稱“過事情”,皆邀請親朋好友參加,擺設宴席款待來賓。婚嫁食譜,在過去盛行八個碗、十全、十三花等名目,如今更為豐盛,一般都做以魚肉、雞肉、牛肉、肘子肉等肉食為主的十三碟炒菜。高檔豪華的宴席還有海參、魷魚等名菜,配以涼拌菜類和白酒之類。喪葬菜餚則較為儉約,一般均為含有紅燒肉、炸丸子、千刀酥、炒菜之類的大雜燴,過去只限每人一碗,如今不限數量,飽餐為宜。
野生菜類如苦苣、野韭菜、野蔥、灰條、苜宿,以及地軟軟、頭髮菜、蘑菇等野生菌類,農村居民根據季節採食較多。近些年由於大力發展蔬菜種植,日光溫室反季節蔬菜上市,各類蔬菜常年供應市場,四季嘗鮮,食用野生菜只是品嘗而已,不再大量採集。

服飾

20世紀50年代以前,由於貧富差距,民眾著裝差異很大。生活條件極貧困者,衣服夏以蔽體,冬以禦寒,油污補丁,無式無樣。普通百姓,春秋以大腰褲短褂為主,夏穿汗衫、短褲,多為自製粗布服裝,冬著大襟棉衣,俗稱 “裹肚子”,天氣寒冷時穿羊皮襖。夏戴瓜皮小帽或頭裹毛巾,冬戴氈帽、棉帽。富戶人家以上等布料綢緞為主,春秋穿長袍短褂、內襯外套,冬著二毛裘衣。夏天頭頂灰絨禮帽,冬天戴平頂黑絨帽。一些大中專學生、職員身著中山裝,男子穿自製圓口平底布鞋,年輕婦女穿繡花鞋。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著裝發生巨大變化。盛行男人身穿中山裝,青年男子留分頭,上衣口袋掛鋼筆以顯示為讀書者或有文化之人。青年婦女著裝,有“膠皮鞋、洋襪子、剪頭髮搭胛子”的時興民謠。60年代後,男女服裝皆向輕便短衣轉化,有中山裝、軍便服、列寧服、工人服、學生服、青年服等名號。布鞋有方口、八眼、牛眼窩等式樣,還有機制運動鞋、解放鞋、皮鞋等。帽子有解放軍帽、鴨舌帽、棉絨帽等,農村婦女長時間講究包頭巾。
到了80年代以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很快提高,人們的穿著習慣不斷發展演變,講究舒適大方、瀟灑氣派,追求艷麗美觀、雍容華貴。夏季服裝有長短袖襯衫、筒褲、健美褲、短裙、超短裙,以及西裝、T恤衫、牛仔服等,冬天有棉絨呢大衣、風雪大衣、羽絨服,以及各類毛衣、皮夾克罩衫等,鞋有中高跟皮鞋,各類涼鞋、布鞋、棉鞋、運動鞋、旅遊鞋等,服裝名類繁多、色彩紛呈。

喪葬禮俗

喪葬的禮規習俗衍生繁雜,沿襲不衰。有關靖遠民間的喪葬禮俗,分為臨終、守鋪、居喪、戴孝、接三、家祭等幾個程式。

地方特產


小口大棗
小口大棗
小口大棗大棗又名紅棗、乾棗、棗子。主要產于靖遠縣石門一代。由於石門一代地勢較高,海拔一般在3000米以上,氣候差異明顯,加上石門土地一般為肥沃的黑土,所以,石門大棗品質特別。其和其它大棗的主要區別是:個大、皮薄、肉厚、味醇,易於存放,不易腐爛變質。味道香甜醇厚。石門大棗和產於石門的哈思梨一起在清代曾作為貢品上貢皇宮。
靖遠枸杞
靖遠枸杞
靖遠枸杞,是靖遠名優果類產品之一,栽培歷史悠久,據清代康熙四十八年《靖遠衛志》記載:“枸杞拱把成樹,五月結實,紅乾可食”。自古就有“一畝園十畝田”之說,靖遠縣靖安、東升等一些鄉村田間地頭和山坡上現在還生長著大量野生枸杞。靖遠枸杞鮮果玲瓏、乾果深紅、粒大色鮮、皮薄肉厚、味道甘甜、品質純正、綠色安全,經濟價值高,蜚聲中外,被譽為“枸杞之佳品”和“隴上名品”。靖遠枸杞蛋白質、胺基酸等含量以及鋅、鐵等微量元素含量較高,營養豐富,藥效顯著,性滋補、生精、益氣、補虛、可養顏明目、延年益壽。靖遠枸杞鮮食、乾制均可,經傳統工業加工後,乾枸杞子,久貯不腐,是食用、藥用等滋補佳品。

哈思梨
哈思梨
哈思梨,屬稀有珍品。因產于靖遠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雞蛋,質細味甜,香味濃郁,核小個頭均勻,果肉水白色,剖切不易氧化,隔夜不變其色味,異於他果而著稱,歷史上曾是靖遠縣進貢品之一。
靖遠香水梨
香水梨
香水梨,又名軟兒梨、消梨,屬波斯梨科果實,栽植歷史悠久。清康熙《重纂靖遠衛志》載:“香水梨,即消梨也。它處不多見,深秋成熟,咀嚼無渣,至冬春間凍釋成汁,天然甘美,誠珍品也。”靖遠境內黃河沿岸普遍栽植。香水梨為當地最佳。香水梨入秋成色,清黃鮮亮,果味微酸,熟後摘下凍藏,肉質變成褐色,解凍後汁液較多,營養豐富,食如甘蜜,有清肺醒酒之功效。香水梨樹一般為金字塔形,雖不似冬果梨樹那樣高大挺拔,但枝幹強韌,生長旺盛,不遜於其它梨樹,屬高產長壽樹種。果實呈圓形,單個直徑4~6厘米,個體重130克左右。株產量一般在千斤以上,有樹齡長達200年以上者,仍然結果不衰。
靖遠籽瓜
靖遠籽瓜
靖遠籽瓜,是一個頗具地方特色的瓜種,是靖遠的一大特產。靖遠籽瓜,是西瓜種里的一個變種,瓜形與西瓜相似,但比西瓜小,單瓜平均重量2~3公斤,表面光滑,色淺綠,套有深綠色條紋。瓜肉色黃白,較甜,含籽量多,籽大。 現主要生產于靖遠高灣等鄉鎮。目前年種植面積在13萬畝以上。靖遠籽瓜與其種子“大板瓜子”皆為西北特產,尤其是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靖遠大板”瓜籽,靖遠為其重要的原料供貨地,高灣鄉為主產區,已建成13萬畝黑瓜籽生產基地,成為甘肅省主要的大板瓜籽生產基地,並向新疆、內蒙、寧夏等省區提供良種。當地選育的“靖遠1號”和“靖遠2號”兩個優良品系,以其板大平整、仁飽味美而著稱,畝產瓜籽80公斤以上,1989年被評為甘肅省優質產農品。
冬果梨
冬果梨
哈思梨(Pgrussp)屬稀有珍品。因產于靖遠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雞蛋,質細味甜,香味濃郁,核小個頭均勻,果肉水白色,剖切不易氧化,隔夜不變其色味,異於他果而著稱,歷史上曾是靖遠縣進貢品之一。梨木面積極小,易地栽植不佳。靖遠縣石門鄉小口村哈思街崖頭及小口沙河掌有小片栽植,1988調查共有老樹11株,樹齡高達80年以上。共有大小梨樹30多株,年產1500公斤左右,株產150公斤,多為禮品使用,市場銷售極少,故而“以稀為貴”。目前尚存不多,僅有28株。

羊羔肉
靖遠羊羔肉
靖遠羊羔肉,是一種獨特的地方風味美食。其肉肌理細膩,骨肉勻稱,極易煮爛,入口滑嫩細軟。靖遠羊羔肉,尤以肉裘兼用型灘羊奶羔肉為精品,其產羔到出欄屠宰,生長期限在30至50天之間,肉質鮮嫩,沒有膻味。

地方榮譽

2016年3月,靖遠縣榮膺首批全國科普示範縣稱號。

著名人物

溫安仁,原陸軍第六十七軍副軍長溫安仁同志(正軍職待遇)。
張震宇,天津警備區第三干休所副軍職離休幹部、天津警備區原顧問。
朱發忠,原總裝備部副部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