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喇長官司

馬喇長官司,也稱瓦馬喇長官司,簡稱馬喇司,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設定,隸屬鹽井衛。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降為副長官司,屬寧遠府。其治所在今川滇交界處的鹽邊縣惠民鄉。馬喇司歷明清兩代五百餘年,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功績。

馬喇長官司簡介,馬喇司來源,

馬喇長官司簡介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降為副長官司,屬寧遠府。其治所在今川滇交界處的鹽邊縣惠民鄉。馬喇司歷明清兩代五百餘年,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功績。
馬喇司所在地----馬喇,曾是連線川滇兩省的咽喉要道,明朝以前其境內寨堡林立,馬喇寨、蠻王寨、天保寨各領風騷,各派勢力相互制肘。其中規模最大,勢力最強的要數蠻王寨。蠻王姓紫,是僳僳族人,僳僳族歷來不甘心受異族統治。大明王朝,天下一統,獨鹽井衛馬喇地方的蠻王自恃武藝高強,兵強馬壯,立寨把關,擁兵自重,與朝庭衙門水火不融。洪武帝便密令建昌道府誅滅蠻王,並許諾:“誅滅蠻王者,封長管司,屬地歸其所有。”遂明朝於此地設定馬喇長官司,以羈縻方式統治該地。

馬喇司來源

據史料記載,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原元朝降臣月魯貼木耳發動叛亂,糾集攀西地區數縣(包括德昌、會理、米易、鹽邊、鹽源)的萬餘僳僳族人,燒營奪糧、攻城劫寨,殘殺明朝官兵。一時間,馬喇河畔(今惠民鄉),寨堡林立,草寇們各自占山稱王,把不大的鄉野弄得是烏煙瘴氣。“月魯”之亂震驚了朝野,為了平息“月魯”之亂,明王朝從各地調集大軍前往鎮壓,這其中就有一支從雲南景東地區調來的傣族武裝。這支傣族武裝在知縣陶承恩(傣名俄陶)的帶領下,經楚雄北上,開赴至金沙江以北作戰。途中陶知縣身患重病,不能繼續帶兵前往,隨即委託好友阿哀、阿汪兄弟及叔侄等人代領兵權,繼續征剿、平息“月魯”之亂。因阿氏所帶的傣族兵丁作戰勇敢,在平息“月魯”之亂中屢立戰功,明王朝授職封地,在川滇交界的馬喇河畔建立了馬喇長官司,並封阿哀兄弟為馬喇長官司,世襲傳承。
1983年4月,阿氏土司清代第三代土司阿鳳騫——阿懿的墓碑在鹽邊縣花朝門(現漁門鎮)的一次文物出土中被發掘到。碑文曰:“吾族乃山西太原人也,世居壽,落業於大安驛中。先輩在滇南,聚族於景東郡內。自大明洪武年間,世祖阿哀帶兵前徙華陽從軍征南夷。在川滇交界之間,領兵開墾,運糧接濟軍需。菏蒙皇恩,開設汗馬功勳,欽賜方印文憑,敕受馬喇長官世職。昭然弗替,數傳到曾祖阿鳳騫。”歲月滄桑,雖然土司制度已隨著時代的更替而湮沒於史海,但在惠民鄉的川岩下還依稀可見昔日長官司的一些殘垣斷壁,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它曾經的繁華與威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