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軍事理論

馬克思軍事理論

馬克思軍事理論,是馬克思關於戰爭和軍隊等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軍事理論創立於19世紀中後期,是馬克思為指導工人階級革命運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察和研究戰爭與軍事問題的理論成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克思軍事理論
  • 理論著者:馬克思
  • 理論性質: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
  • 理論範疇:社會科學軍事領域
  • 理論意義: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理論基礎和發展指南
  • 創立時間:19世紀中後期
理論背景,理論形成,理論要點,理論價值,

理論背景

馬克思(1818~1883),出生於德國萊茵省特里爾城,生活在自由資本主義後期。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同時,一些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蓬勃興起。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為向行將到來的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提供理論指南,為改變唯心主義和形上學在軍事思想領域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局面,馬克思在與恩格斯共同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等理論的同時,撰寫了一系列軍事論文,提出和精闢地論述了許多著名的軍事觀點。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軍事理論,並與恩格斯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體系。

理論形成

馬克思軍事理論的形成有一個過程。
1845~1846年,他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第一次提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並且指出:“一切歷史衝突都根源於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頁)而這一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發為革命”(同前)。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用暴力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想。
1848~1849年歐洲革命失敗後,馬克思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先後撰寫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鬥爭》和《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等著作,提出無產階級革命必須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實行工人階級專政等思想。
1850年3月,他和恩格斯在《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中,又明確提出武裝工人建立無產階級軍隊的主張。從19世紀50年代起,馬克思雖然把軍事問題的研究分工給恩格斯,但在繁忙的經濟學研究工作之餘,仍以一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軍事問題。
1857年8、9月間,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給恩格斯的一封信中,提出關於戰爭和軍隊的發展的歷史最能說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原理的思想。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考察了原始社會的戰爭同生產發展的關係。
此外,他在1854~1856年發表的關於西班牙第四次資產階級革命的文章中,探討了西班牙軍隊起義失敗的原因和人民游擊戰爭的特點;在1856~1859年撰寫的關於英國、俄國、法國等資本主義國家侵略中亞和遠東各國,以及英國鎮壓印度民族大起義的一系列文章中,除譴責歐洲列強對亞洲各國的殘酷掠奪和野蠻統治外,還對有關各方的作戰行動作了評析。
美國內戰(1861~1865)爆發後,馬克思對這次戰爭的階級性質和社會原因進行了分析,研究了聯邦軍在這次戰爭前期屢戰不捷的癥結,探討了合理的作戰方案,預測了戰爭的發展前景,強調戰爭性質對戰爭前途的決定作用。
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他通過分析普法兩國統治集團之間、兩國統治集團與交戰國人民之間及與本國人民之間錯綜複雜的矛盾關係,揭示了戰爭在不同階段對不同國家所具有的不同性質,提出工人階級政黨和無產階級在不同情況下對這次戰爭應持的態度,並闡述了區分戰爭的政治內容和軍事行動性質的原則,以及根絕戰爭的可能途徑。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發生,馬克思給予高度關注,為總結巴黎公社的經驗,撰寫了《法蘭西內戰》等著作,從理論上進一步闡明無產階級軍隊在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中的極端重要性,論證了用人民武裝取代資產階級常備軍的必要性,並分析了巴黎公社失敗在軍事上的原因。

理論要點

馬克思在不斷探索軍事領域各種客觀規律的過程中,對戰爭、軍隊、暴力革命和戰爭指導等問題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論觀點。
一、戰爭起源於原始社會後期出現的經濟利益的衝突
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的戰爭起源於原始社會經濟利益的衝突。在原始社會的最初階段由於各氏族集團的生產力低下,人口也不多,氏族內部實行公有制,共同勞動,共同消費,彼此緊密協作,居住區提供的生活資料足以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氏族集團之間不存在發生戰爭的條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居住區提供的生活資料逐漸難以滿足公社成員消費的需要,這就導致向外擴張,於是便出現了戰爭。他還認為,戰爭並不是永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當產生它的條件不復存在時,將自動退出歷史舞台。
二、戰爭服務於政治,政治支配戰爭
馬克思指出,在階級社會中,戰爭是一種直接為政治服務的工具,是受政治支配的,政治不僅能夠導致戰爭的爆發,而且貫串於戰爭的始終,影響戰爭的各個方面。
三、戰爭的性質一般說來取決於它對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
馬克思認為,要確定某一戰爭的性質,首先必須從歷史作用上看這一戰爭是促進社會進步,還是阻礙社會進步。根據戰爭的歷史作用,他把戰爭區分為兩大類,即進步的、革命的、解放的、防禦性的戰爭和反動的、掠奪性的、侵略性的、進攻性的戰爭(這裡的“防禦性”和“進攻性”都是從政治意義上說的—編者注)。對進步戰爭要支持,要歌頌;對反動戰爭要反對,要譴責。他還指出戰爭的性質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是同一次戰爭,在不同階段會因政治目的變化其性質也隨之改變。
四、戰爭在一定條件下引起革命或社會變革
馬克思認為,不同性質的戰爭對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是多種多樣的。進步戰爭將會促進社會的發展。反動戰爭一般對社會進步起阻滯作用,但從其後果看,有時在一定條件下也有可能對社會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因為剝削階級統治集團為了一己私利而挑起的戰爭所具有的非正義性和巨大的破壞性,往往能夠促使社會的階級鬥爭激化,迫使人民為摧毀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而奮起抗爭。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
五、決定戰爭命運的是參戰的廣大人民民眾
關於人民民眾在歷史發展中所應占有的地位,馬克思在與恩格斯合著的《神聖家族》中作過闡述。指出,先進的思想本身只能使社會超出舊制度的思想範圍,而為了實現思想,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人民民眾創造歷史的唯物主義原理,也適合於用來說明人民民眾在戰爭中的作用。從馬克思留下的一些軍事著作看,他在分析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各次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時,首先考慮的總是人民民眾在其中的作用。當然,馬克思對統帥在戰爭中的作用也並沒有否定。相反,他認為,統帥雖然不能決定戰爭的命運,卻能影響戰爭的進程。他對那些在戰爭中做出過貢獻的軍事家總是給予充分肯定的評價。
六、軍隊是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
馬克思認為,儘管原始社會曾發生過規模巨大的戰爭,但不存在脫離生產的專門軍隊組織。即使在階級社會的早期,情況也是這樣。戰爭在當時是社會成員的共同任務和共同工作,除兒童外,每個男子都承擔有參戰的義務,由各個家庭組成的社會集團本身就是按軍事方式組織起來的軍事組織或軍隊組織。專門的軍隊是隨著階級和國家的出現,逐步產生的。
七、資產階級常備軍是維持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的強力手段
馬克思認為,反動軍隊是剝削階級掌權國家為維持政權而擁有的主要強力手段。從反動軍隊的對內職能來說,馬克思認為,它是最主要的鎮壓工具;同時,反動軍隊還能幫助政治野心家發動政變來攫取國家的權力。至於反動軍隊的對外職能,那也是多方面的:廣泛用於進行殖民戰爭;頻繁用於鎮壓附屬國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經常用於進行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掠奪和爭霸戰爭。他強調,對反動軍隊從事的各種反革命行徑,無產階級政黨和革命人民必須及時予以揭露和抨擊。馬克思自己在一些報刊評論中,就曾對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動用軍隊掠奪和侵略中國、印度等國的罪行,進行了無情的斥責和鞭撻。在《法蘭西內戰》一文中,馬克思還提出了廢除資產階級常備軍,代之以武裝人民的重要思想。
八、無產階級的武裝組織是一種全新的革命軍隊
馬克思指出,工人應該組織和武裝起來,使整個無產階級用步槍、馬槍、大炮和彈藥武裝起來,組成由他們自己選出的指揮官和總參謀部來指揮的獨立的無產階級近衛軍,並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只受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工人階級必須在戰場上贏得自身解放的權利。馬克思還認為,無產階級的武裝組織是同時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的軍隊。
九、軍隊在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馬克思認為,軍隊是社會的一種特殊組織,由於對敵鬥爭的需要,迫使它不得不率先在經濟關係方面不斷進行變革,從而成為整個社會關係變革的先行者。他說過“戰爭比和平發達得早”(《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第341頁)。像發放薪金、承認個人擁有動產的權利、建立行會制度、大規模運用機器、以金屬作為貨幣以及在部門內部進行分工等經濟現象,最初都是在軍隊里發展起來的。
十、實現社會變革根本的辦法是暴力革命
馬克思認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剝削制度,就無產階級一方的主觀願望來說,最好能避免採取流血手段,他甚至構想過少數國家可以不經武裝搏鬥而實現社會主義。但革命是生產關係的變革,所有制結構的改變,腐朽沒落的反動統治階級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並且常常首先使用暴力,血腥鎮壓被壓迫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因此,實現社會變革的根本方法是暴力革命。
十一、不應把戰爭的政治內容同它的軍事行動性質相混淆,防禦性戰爭不排斥進攻作戰行動
馬克思認為,民族戰爭和國內革命戰爭,從政治上說,總是帶有防禦性質的。在敵人打響第一槍後,被迫應戰的一方,就完全有理由和有權利採取攻勢行動打擊對方,直至將其徹底擊敗。判斷戰爭性質時,不能“把防禦性的戰爭和防禦性的軍事行動混為一談。”(《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5卷第581頁)那種認為在街上遭人襲擊的人只能招架不能還手的思維邏輯,“是缺少辯證法的。”(同前)
十二、集中兵力是克敵制勝的重要因素
馬克思認為,在進攻作戰中,要善於集中兵力,打敵要害,實行徹底的殲滅戰。1857年9月,他在評論英國軍隊在印度的作戰行動時,曾指出戰略的奧妙就在於集中兵力。美國內戰期間,馬克思在分析當時駐在田納西的北軍肯塔基軍團下一步的可能行動方案時,又強調了集中兵力、打敵要害的重要性。為了爭取戰局的勝利,應當不惜犧牲一切小的軍事行動,從所有其他軍團中抽調力量來加強這個軍團。並建議北軍集中兵力打擊南部同盟控制地區的鎖鑰喬治亞州,割裂其整個防禦部署,以便各個擊破。
馬克思軍事理論是馬克思關於戰爭和軍隊等問題的理性認識。主要包括戰爭觀、軍隊理論、暴力革命理論和作戰指導理論等。是無產階級及一切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進行革命武裝鬥爭的指南,是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理論基石和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理論價值

馬克思軍事理論是馬克思運用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認識軍事領域各種客觀規律的成果。作為社會新興階級—無產階級觀念形態的一部分,它體現了這一階級在探索軍事科學奧秘方面的革新精神,在軍事科學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馬克思軍事理論,除表現出高度的科學性外,還具有極強的階級性和實踐性。它與恩格斯軍事理論的出現,使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第一次擁有了反映勞動人民切身利益的軍事理論,為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鋪墊了基石。
從產生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來說,馬克思關於戰爭、軍隊和作戰指導的理論帶有時代的某些特徵。學習和研究馬克思軍事理論,要從總體上把握其精神實質,從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發展中領會其真理價值,在同新的革命實踐的結合中認識其生命力之所在。
馬克思關於戰爭和軍隊等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軍事理論創立於19世紀中後期,是馬克思為指導工人階級革命運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察和研究戰爭與軍事問題的理論成果。基本內容包括:戰爭觀、軍隊理論、暴力革命理論和作戰指導理論等。是無產階級及一切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進行革命武裝鬥爭的指南,是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理論基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