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蘇特小說選:廚子

馬丁·蘇特小說選:廚子

基本介紹

  • 書名:馬丁·蘇特小說選:廚子
  • 作者:馬丁·蘇特 (Martin Suter)
  •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 頁數:402頁
  • 開本:32
  • 外文名:Der Koch
  • 譯者:江山
  • 出版日期:2013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定價:45.0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廚子》巧妙地將全球金融危機、斯里蘭卡內戰、愛情、美食糅合在一起,講述了一位神秘廚師的故事,他為蘇黎世金融圈的大佬們工作,而秘密就在他做的飯菜里。
【Highlight】《廚子》榮登《明鏡周刊》暢銷書排行榜首位!

作者簡介

馬丁·蘇特(1948— )被譽為瑞士當代最成功的作家,創作了十餘部膾炙人口的小說,這些小說頻頻出現在德國暢銷小說榜單上。2006年的《與魔鬼的約定》獲得格勞澤小說大獎,《愛情謊言》(2005年出版,已賣出30餘萬本,2009年改編電影上映熱播),2010年的《廚子》一出版便榮登《明鏡周刊》暢銷書排行榜首位,去年2月柏林電影節上已有製片人宣布將該書改編成電影。他的作品情節描寫細膩,具有優雅睿智的文筆,犯罪小說《神經三部曲》描寫醫學界的黑暗驚悚秘辛,引人入勝,它們分別是《小世界》(1999)、《月亮的黑暗面》(2001)和《完美的朋友》(2003)。《小世界》獲得1998年法國最佳外國文學獎,《完美的朋友》獲2003年德國最佳驚悚小說獎,2006年被法國導演法蘭西斯吉洛(Francis Girod)改編翻拍成電影版,由法國凱薩獎影后卡蘿布凱主演。他的小說目前總銷量已達500餘萬冊。蘇特在當作家前,曾在廣告界發展,當時年僅27的他,在知名瑞士廣告公司GGK擔任過廣告文案編寫人、藝術和創意指導總監。除了撰寫小說外,他也寫專欄、舞台劇和電影劇本。2007年曾為知名瑞士歌手史帝芬艾切的專輯《黃金國》寫過歌詞。近年來旅居在西班牙與瓜地馬拉間,仍寫作不輟。
譯者沈先生任職於上海磁浮交通發展有限公司,副譯審;“上海譯協”會員,是一位很有經驗的譯者,自1990年起在《當代外國文學》、《譯林》、《外國文藝》等報刊雜誌發表譯作百餘篇,迄今已有譯著20餘部。代表性譯著有:人物傳記《精神療法》(奧地利作家茨威格著)、哲學散文劇《托特瑙山》(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著)、長篇歷史小說《大賭局》(瑞士小說家克洛德·庫埃尼著)、長篇小說《今天我不願面對自己》(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德國作家赫塔·米勒著)。

媒體推薦

一部2010年出版發行後就長期雄踞發行榜榜首的暢銷書。廚子的食、色、性人生被演繹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烏爾蘇拉·邁爾茨∕《時代報》

在小說中,馬丁·蘇特不斷翻新,成功地將當今世界政治文化中的許多敏感性話題糅合其中,以情愛美食為主線,小中見大,寓意深刻,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惡醜由此昭然若揭。
——羅曼·布赫利∕《新蘇黎世報》

懷著欣喜愉悅的心情讀完了這部小說。在原來小說的基礎上,馬丁·蘇特進一步開闊了視野,拓寬了創作領域,真實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瑞士和斯里蘭卡兩國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值得高興的是,斯里蘭卡內戰業已結束。和許多長年流亡在外的難民一樣,馬拉萬終於可以帶上他心愛的戀人桑達娜一起返回祖國,重建家園,創造美好的生活。
——克里斯托弗爾·施密特∕《南德意志報》

序言

譯 本 序


若問當今德語文壇最熱門、最受歡迎的作家是誰,恐怕非瑞士德語作家馬丁·蘇特(Martin Suter)莫屬。
馬丁·蘇特,1948年2月29日出生於瑞士蘇黎世。2月29日,這個日子四年才來一次,而且那天還是星期日,也許,正是這個特別的日子成就了特別的蘇特。1962年,蘇特隨家人搬往瑞士弗里堡,就讀於聖米歇爾中學。1966年前往巴塞爾,並一直斷斷續續地居住至1991年。馬丁·蘇特現今和其家人居住在西班牙的伊維薩島、瓜地馬拉的帕那哈榭和瑞士的蘇黎世三地。

作為多面手的馬丁·蘇特
作為多面手,蘇特集廣告作者、新聞記者、編劇、歌詞作者、專欄作者和小說家於一身。蘇特早年投身廣告界,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廣告詞,被譽為“廣告神童”。先是加盟巴塞爾GGK廣告公司,26歲即擔任創意總監一職,後和人合夥成立廣告公司,並擔任瑞士創意總監俱樂部主席多年。作為新聞記者,他為大眾科學雜誌《GEO》撰寫通訊報導,在世界各地漫遊。蘇特為電影、電視和舞台劇創作劇本,獲得了多種重要獎項。他還是著名的專欄作家,擁有固定的讀者群,其專欄文章結集出版後成為暢銷書。蘇特深知賺錢才是硬道理,無論是創作廣告詞和劇本,還是撰寫歌詞和專欄文章,他都是在為自己的作家夢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他16歲立下的成為作家的遠大志向,始終沒有忘記。後來他受邀為《世界周報》的每周專欄“公務艙”撰寫專欄文章,一篇專欄文章價值2000瑞士法郎,那只是一開始的稿費,後面的還要更多,如此豐厚的酬金讓他再也沒有了經濟上的後顧之憂,他發現自己終於擁有了難能可貴的自由之身,知道從此可以開始自由自在地創作小說了。
當被問及自己為何很晚才開始寫作時,他回答道:“我19歲的時候,希望靠寫作生活。我只是始終想著賺錢。我不希望自己作為作家,要像我的同事那樣靠國家津貼和文化基金會生活。雖然我一直很敬佩這些同事,但我始終也喜歡過著有錢人的生活。”當發覺自己不再需要為了生存而撰寫廣告詞時,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廣告人的職業。從1991年開始,他專事寫作,並且在1997年49歲那年,按中國人的說法,快要到知天命之年,出版了其第一部長篇小說《小世界》,讓讀者見識了小說家馬丁·蘇特。德國文壇不缺乏天才作家,20多歲或者30多歲成名成家的大有人在,但大器晚成者也自然不在少數。德國當代犯罪小說女作家中的翹楚英格麗特·諾爾,55歲那年出版長篇小說處女作《公雞已死》,使她一夜成名,此後每隔兩年出版一部新著,馳騁德語文壇迄今已有20多年。而馬丁·蘇特同樣可謂大器晚成者中的佼佼者。

作為小說家的馬丁·蘇特
由於馬丁·蘇特的父親死於早老性痴呆症,所以他對這種疾病有切身的體會。但對早老性痴呆症的全部知識,他是在父親去世四年後才獲得的,並且對此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而在其長篇小說處女作《小世界》中,蘇特對主人公康拉德·朗格早老性痴呆病情進行了栩栩如生的描述,其駕輕就熟的專業功底令人嘆為觀止,讓人誤以為他是神經病科專家出身。小說的出版為他贏得了世界性聲譽,並且在次年,也即1998年榮獲法國最佳外國文學獎。其後,分別於2000年和2002年出版的《月亮的陰暗面》和《完美的朋友》,同樣以身份危機為主題,《完美的朋友》還在2003年榮獲了“德國犯罪小說獎”第二名。這三部作品組成了他的“神經三部曲”,他也因此躋身於一流的德語作家行列。其中第二部作品《月亮的陰暗面》,尤其為德國主流媒體和德語文學評論家看重。
此後幾年,馬丁·蘇特始終筆耕不輟。2004年出版了他的首部真正意義上的愛情小說《愛情謊言》(原書名為《莉拉,莉拉》,上海譯文出版社引進原著著作權時,恰逢由德國著名新生代導演阿蘭·葛斯彭納根據本書改編拍攝,並由丹尼爾·布魯赫、漢娜·赫斯普朗、亨利·哈布臣、克斯騰·布勞克主演的《愛情謊言》上映熱播,為與影片匹配起見,我們也將其移名為《愛情謊言》,本人以為這和小說的實際內容也更為貼切)。2006年,《米蘭的魔鬼》出版,並於次年獲得德國犯罪小說的另一個重要獎項——“格勞茨犯罪小說獎”。2008年,《最後一個威英費爾特》出版後同樣好評如潮。2010年,《廚子》出版兩周后,榮登德國《明鏡》暢銷書榜單頭名交椅。2011年,他以“阿爾門”為系列的頭兩部偵探小說《阿爾門和蜻蜓》和《阿爾門和鑽石》先後出版,依然登上暢銷書排行榜。
2012年8月底,馬丁·蘇特的第十部長篇小說《時間,時間》閃亮登場。也許這裡可以重點談一下他的這部最新小說。有天晚上,彼得·塔勒夫婦因吵嘴而失和,妻子沒帶大門鑰匙,於是回家時按門鈴,丈夫卻遲遲不去開門,讓她在大門口等。這時,悲劇發生了,有人開槍打死了他的妻子。從此以後,42歲的彼得·塔勒日復一日地過著同樣的夜晚,難以從痛苦中解脫。無獨有偶,他遇到了有著類似遭遇的人,後者是他的鄰居,一個82歲的老人。他和彼得一樣,感覺自己對妻子的死亡負有責任,想讓去世20年的妻子復活,希望儘可能精確地複製出1991年某一個具體的夜晚的場景,塔勒決定成全他的美夢。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讓時間凝固”。這既是一部愛情小說,也是一部驚險小說。倘若了解到馬丁·蘇特的家庭變故,想必讀者就會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六年前,蘇特一家收養了一對龍鳳胎,可遺憾的是,他的養子在三年前死於非命。蘇特在一次訪談時也承認,他之所以再次寫下時空旅行的話題,很可能和養子的去世有關。時空旅行是他充滿興趣的話題。他於1986年創作的第一部電影劇本《耶納契》,就是一部時空旅行冒險記,影片次年由瑞士電影與戲劇導演丹尼爾·施密特執導,蘇特因此在西班牙錫切斯奇幻電影節上榮獲“最佳電影劇本獎”;而在其首部長篇小說《小世界》中,他也對這個話題作過嘗試,一個患有早老性痴呆症的病人忘記現在,從而對過去看得愈加清晰。《時間,時間》的語言一如蘇特的其他作品:沒有過多的形容詞,沒有含糊不清的描寫,沒有太冗長的句子。

“馬丁·蘇特現象”
《小世界》一炮打響,自1997年出版至今已累計發行80萬冊。其他作品加起來,恐怕也已被售出好幾百萬冊。不僅是馬丁·蘇特的所有小說成為了暢銷書,他的專欄文章結集成冊後也同樣暢銷不衰,以至於德語媒體紛紛熱議所謂的“馬丁·蘇特現象”。當記者詢問蘇特接下來的一部暢銷書是否面臨壓力時,他如此回答道:“我在寫書,不是寫暢銷書。至於這書能否成為暢銷書,那是由讀者決定的。而且我也沒有任何壓力。”
他的五部小說《完美的朋友》、《愛情謊言》、《最後一個威英費爾特》、《小世界》和《米蘭的魔鬼》先後被拍成影視劇。
馬丁·蘇特是一位多產作家。他是一個勤奮的寫作者,每天有一個固定而嚴格的作息時間,就像一名上班族一樣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
作為蘇黎世人的馬丁·蘇特,堪稱蘇黎世的一張名片。而那家以古希臘哲學家名字命名的第歐根尼出版社——歐洲最大的文學出版社,就坐落在這座典雅精緻的城市裡,蘇特的所有小說均在這家出版社出版,該社麾下擁有無數如雷貫耳的大牌作家,如以小說《香水》享譽全球的德國小說家派屈克·聚斯金德等。

《愛情謊言》成功的奧秘
《愛情謊言》的情節可謂簡單明了:大衛是一家酒吧的服務員,他在那裡認識了瑪麗,可瑪麗對他不感興趣。這種狀況直至大衛在從舊貨市場上淘來的床頭櫃的抽屜里發現了一部小說稿子之後才得以改變。阿爾弗雷德·杜斯特創作了一部未曾為公眾所知的《索菲,索菲》的小說。大衛經親自調查後確認杜斯特已不在人世。他將稿子改為《莉拉,莉拉》交給了瑪麗,聲稱這部小說是他自己寫的。瑪麗看完小說很興奮,在大衛不知情的情況下將稿子寄給了一家出版社。稿子被出版社採用了,大衛就此突然陷入了兩難境地。為了不失去瑪麗,他同意出版社出版該小說。
從小說出版一開始的波瀾不驚到後來的風起雲湧,大衛自然無法預料,更無力掌控。
“《莉拉,莉拉》是一部我們期盼已久的小說:男童尿布小說的終結。”當令人敬畏的大批評家約阿希姆·朗德曼在《共和國星期日報》上撰寫這樣一篇讚美詩之後,他不是僅僅簡單地讚揚該書,還發起了一場辯論會,並且宣稱現在是結束後現代文學,回歸古老價值和偉大主題的時候了。
於是,迄今為止幾乎尚未被人關注的大衛·柯恩的小說處女作《莉拉,莉拉》一躍成為暢銷書。大衛到各地參加朗誦會,接受媒體採訪,成為炙手可熱的德語文學新星。然而有一天,一個老人出現了,自稱是小說作者。自此以後,大衛被老人玩弄於股掌之間,難以擺脫他的糾纏,直至老人出現意外……
小說結構新穎,一部小說里包含另一部小說,前者發生在20世紀50年代的索菲和彼得身上,後者發生在21世紀初的大衛和瑪麗之間,均以殊途同歸的悲劇告終。兩部小說平行發展,首尾相連。而小說的妙處在於,你可以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去閱讀,或者作為扣人心弦的騙子小說,或者作為缺乏浪漫色彩的愛情小說,或者作為對文學圈和“何謂好書”的問題的演繹?另外一個值得稱道的則是,小說的結局是開放性的。讀者不禁要問:大衛重新贏得瑪麗的芳心了嗎?瑪麗愛的是他本人,還是僅僅愛上了作家這個名頭?大衛冒充自己是作者的那部作品真的有那么好嗎?究竟誰是更大的流氓:是那個令人討厭的雅可布,還是我們一直對之寄於同情的大衛?因為結局的不確定性,讀者便有了更多想像的空間,而在閱讀時一起參與體驗乃是一種真正的享受。
這部原名為《索菲,索菲》的小說究竟如何呢?讀者不妨先欣賞一下其中的一段文字,那是小說主人公彼得寫給索菲的信:
我的機車放在車間裡已有一個星期,我必須乘坐十一路公車去上班。你知道最糟糕的是什麼嗎?並非每天早上車上人滿為患,害得我有時到貝格廣場之前不得不站在車輛上下車的踏板上;也並非車內散發出一股潮濕的大衣和雪茄菸的味道:坐車要比我騎機車多花上五倍的時間。不,最糟糕的是每天兩次和如此眾多的不認識你的人擠作一團。我無法知道,你微笑的時候,你右邊的臉頰上會有一個酒窩,而左邊的沒有。我無法知道,你脖頸子那裡蓬鬆的頭髮下有著胡椒蜂蜜餅的芳香。我再也無法感覺到你的手放在我的手裡有多么輕盈。我無法忍受和他人身體貼著身體地度過半小時,而他們卻對我愛你的事一無所知。我覺得他們從來沒有如此陌生過,我從來沒有從如此之近的地方不得不忍受他們。
和馬丁·蘇特的“神經三部曲”一樣,《愛情謊言》的重頭戲同樣是身份問題:我是誰?我還可能是誰?而那部《索菲,索菲》的小說改名《莉拉,莉拉》出版後成為暢銷書,和馬丁·蘇特的這部同樣成為暢銷書的《愛情謊言》,究竟有何關聯呢?譯者不在此饒舌,相信讀者自會找到答案。
《愛情謊言》具備暢銷書作品的基本元素。一方面,其語言簡潔,沒有繁瑣冗長的從句或者超級複雜的辭彙;另一方面,讀者很清晰地發覺,這是一部發生在我們所處的時代的故事。與此同時,小說也諷刺了當今文學圈內製造暢銷書過程中的種種怪現象,曝光了出版商、出版社和經紀人之間的驚人黑幕……
或許以上這些就是《愛情謊言》成功的奧秘所在吧。
《愛情謊言》出版後依然受到讀者和評論界的熱捧。德國《世界報》稱讚他的小說是一座文學迷宮。《新蘇黎世報》評論道:“馬丁·蘇特憑藉《愛情謊言》的故事情節,成功地創作了一部技巧嫻熟的作品。”德國電視二台讚譽馬丁·蘇特是當下最好的德語作家之一。明鏡周刊誇獎他說:“馬丁·蘇特以其故事性強且構思精妙的小說,征服了一大批忠誠的讀者。他善於保持心理驚悚小說和偵探小說之間的平衡——極具文學水準。”北德意志廣播電台也不失時機地為馬丁·蘇特叫好:“馬丁·蘇特做到了德國文學舞台上少有的事:他以優雅而又看似輕鬆敘述的故事,很有把握地淡化了娛樂和文學之間的界限。”
也有評論家將馬丁·蘇特的語言和德國的派屈克·聚斯金德、尤雷克・貝克爾和美國的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語言媲美。聚斯金德以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香水》和《鴿子》等中篇小說享譽世界,貝克爾以《說謊者雅各布》一書名揚天下,該書兩次被改編成電影,1974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提名,而海史密斯則是美國心理犯罪小說的頭號作家、一代宗師,以《瑞普利》系列作品最為著名。聽到有人作如此比較,蘇特感到很榮幸。

馬丁·蘇特被譽為“瑞士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作家”,他精力充沛,對創作充滿著熱情和激情,讀者對他寄於厚望當在情理之中。我們衷心期待他能創作出更多更好的小說精品來。
除了上面介紹的眾多頭銜之外,馬丁·蘇特還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銷售自己生產的橄欖油、葡萄酒和咖啡。這個自然不屬於本文的範疇了。

沈錫良
2012年深秋於上海虹口現代公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