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巴拿馬枯萎病

香蕉巴拿馬枯萎病

香蕉巴拿馬枯萎病俗稱巴拿馬病(英文名稱:Panama disease),是香蕉病害中危害最為嚴重的一種土傳性、鐮刀菌屬病害,具有發病迅速、蔓延快,危害嚴重(輕則部分危害蕉園、重則對蕉園形成毀滅性打擊),危害範圍廣(全球大部分香蕉產區均有發病情況)等特點。香蕉巴拿馬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很好的防治辦法,現在已經可預防、可根治,瀚正奇愈、瀚宇愈生、妙治等一系列藥劑均已收到優異的防治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蕉巴拿馬枯萎病
  • 外文名:Banana Panama disease
  • 異名: 香蕉巴拿馬病、香蕉黃葉病
  • 類型:毀滅性病害
病害簡介,病害症狀,病原特徵,侵染循環,發生因素,防治方法,

病害簡介

英文名 Banana Panama disease
異名 香蕉巴拿馬病、香蕉鐮刀菌枯萎病、香蕉枯萎病香蕉黃葉病
簡介 香蕉巴拿馬枯萎病為毀滅性病害,一旦發生很難徹底根除。目前,香蕉巴拿馬病已在國內一些地方出現,導致香蕉面積銳減。

病害症狀

香蕉枯萎病是一種維管束的病害,受害病株凋萎和維管束變色腐爛。據觀察幼齡植株雖已感染,但由於其抗性強常未出現症狀,在接近抽蕾時才表現病狀。發病植株的吸芽帶菌。主要為害葉片和莖。
(1)根。根部木質導管變為紅棕色,一直延伸至球莖內,後變黑褐色而乾枯
(2)莖。內部症狀表現為假莖和球莖維管束黃色到褐色病變,呈斑點狀或線狀,後期貫穿成條形或塊狀。
(3)葉。外部症狀表現為黃葉,最後整株枯死。在龍牙蕉上表現為葉片倒垂型黃化和假莖基部開裂型黃化兩種。
①葉片倒垂型黃化。發病蕉株下部及靠外的葉鞘先出現特異性黃化,多先在葉緣出現,後逐漸擴展到中助,黃色部分與葉片深綠色部分形成鮮明對比。染病葉片很快倒垂枯萎,由黃變褐而乾枯,形成一條枯乾倒接著枯萎的葉片。
②假莖基部開裂型黃化。病株先從假莖外圍的葉鞘近地面處開裂,漸向內擴展,層層開裂,直至心葉,並向上擴展,裂口褐色於腐,最後葉片變黃,倒垂或不倒垂。植株枯萎相對較緩慢。

病原特徵

病原尖孢鐮刀菌古巴專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1)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小種1號侵染龍牙蕉、粉蕉、大密啥GrosMichel,起初在非洲、熱帶美洲發生。1904年,該病在美國夏威夷首次發現,1910年巴拿馬因該病造成巨大損失。隨著種苗的調運,香蕉枯萎病不斷地蔓延擴散。此小種在各香蕉種植區均有分布。
(2)生理小種2號只侵染雜交三倍體棱香蕉(ABB),對香蕉栽培品種的危害較小。
(3)生理小種3號侵染野生的羯尾蕉屬,對香蕉栽培品種不造成危害,在許多地區均有報導。
(4)生理小種4號侵染香牙蕉、龍牙蕉、大蕉,其寄主範圍大於生理小種1號;1940年,南非的Natal省就有香蕉cavendish品種(抵抗生理小種1號)遭受生理小種4號的危害;台灣於1970年以後也發現少量生理小種4號菌株;廣東於1995年發現此小種的危害,但以後發展迅速,給當地香蕉生產造成巨大損失。此小種在各香蕉種植區均有分布。(生理小種4號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上產生大型分生孢子3~5個隔膜,多數為3個隔膜,彎月形,無色,大小為(27~45)?m×(3~4)?m;散生在菌絲上的小型分生孢子數量很多,單胞或雙胞,卵圓形,無色,大小為(5~12)?m×(215~315)?m。菌核藍黑色。厚垣孢子橢圓形至球形,頂生或間生,單生或2個聯生。

侵染循環

病原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營腐生生活。病菌主要從染病蕉樹的根莖通過吸芽的導管延伸到繁殖用的吸芽內。用染病的吸芽繁殖時,病害開始傳播。在土壤中,病菌通過幼根或受傷的根莖向假莖或葉部蔓延。條件適宜時,感病寄主的病部產生分生孢子。病株殘體、帶菌土壤、耕作工具、病區灌溉水、雨水、線蟲等導致近距離傳播。帶病菌的吸芽、土壤及二級苗成為遠距離傳播方式。

發生因素

高溫和土壤濕度大,發病重。粉蕉西貢蕉蕉麻最易染病,香蕉大蕉較抗病。

防治方法

(1)植物檢疫:香蕉枯萎病是國際上著名的檢疫對象。應嚴格控制病區的蕉苗外運。發現病株,立即燒毀。
(2)農業防治:
①選栽抗病品種和無病苗木。
②嚴格控制香蕉育苗場所的選址。嚴禁在發生疫病的果場附近開辦香蕉育苗場,開設香蕉二級育苗場必須距離香蕉黃葉病發生地公里以外;宜選擇地勢較高、不受灌溉水流影響、無過往黃葉病等病害記錄、周圍防疫隔離設施完善的場地;提倡到山地設立香蕉育苗場。場地在最後確定前須經過植檢機構的嚴格驗收。發病嚴重蕉園可與甘蔗輪作1~2年。
(3)藥劑防治:清除病株後,在病穴及周圍土壤中施用石灰或福馬林消毒。用70%甲基硫菌靈超微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倍液,或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噴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