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茶菜根

香茶菜根

香茶菜根,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 (Benth.) Hara的根。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具有清熱解毒,祛瘀止痛之功效。用於毒蛇咬傷,瘡癤腫毒,筋骨酸痛,跌打損傷,燙火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香茶菜根
  • 別稱:盤龍七根,鐵菱角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管狀花目
  • :唇形科
  • :香茶菜屬
  • :香茶菜
  • 採集時間:夏、秋季採挖
  • 貯藏: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一、炮製方法,二、採集時間,形態特徵,生長環境,飲片性狀,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甘、苦,性涼。

歸經

歸肝、心、胃經。

功效

清熱解毒,祛瘀止痛。

主治

用於毒蛇咬傷,瘡癤腫毒,筋骨酸痛,跌打損傷,燙火傷。

相關配伍

1、治毒蛇咬傷:盤龍七根9-15g。草果仁為引,水煎服,連服2天,另取根煎水洗患處。(《雲南中草藥》)
2、治筋骨酸痛:香茶菜根15g。加黃酒、白糖適量,燉汁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鮮品搗敷。

炮製

一、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非藥用部分,洗淨,潤軟,切厚片,乾燥,篩去灰屑。

二、採集時間

夏、秋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莖肥大,疙瘩狀,木質,向下密生纖維狀鬚根。莖高0.3-1.5米,四棱形,具槽,密被向下貼生疏柔毛或短柔毛,草質,在葉腋內常有不育的短枝,其上具較小型的葉。葉卵狀圓形,卵形至披針形,大小不一,生於主莖中、下部的較大,生於側枝及主莖上部的較小,長0.8-11厘米,寬0.7-3.5厘米,先端漸尖、急尖或鈍,基部驟然收縮後長漸狹或闊楔狀漸狹而成具狹翅的柄,邊緣除基部全緣外具圓齒,草質,上面欖綠色,被疏或密的短剛毛,有些近無毛,下面較淡,被疏柔毛至短絨毛,有時近無毛,但均密被白色或黃色小腺點;葉柄長0.2-2.5厘米不等。花序為由聚傘花序組成的頂生圓錐花序,疏散,聚傘花序多花,長2-9厘米,直徑1.5-8厘米,分枝纖細而極叉開;苞葉與莖葉同型,通常卵形,較小,近無柄,向上變苞片狀,苞片卵形或針狀,小,但較顯著;花梗長3-8毫米,總梗長1-4厘米。花萼鐘形,長與寬約2.5毫米,外面疏生極短硬毛或近無毛,滿布白色或黃色腺點,萼齒5,近相等,三角狀,約為萼長之1/3,果萼直立,闊鐘形,長4-5毫米,直徑約5毫米,基部圓形。花冠白、藍白或紫色,上唇帶紫藍色,長約7毫米,外疏被短柔毛,內面無毛,冠筒在基部上方明顯淺囊狀突起,略彎曲,至喉部寬約2毫米,長為花冠長之1/2,冠檐二唇形,上唇先端具4圓裂,下唇闊圓形。雄蕊及花柱與花冠等長,均內藏。花盤環狀。成熟小堅果卵形,長約2毫米,寬約1.5毫米,黃栗色,被黃色及白色腺點。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920m的林下或草叢中濕潤處。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飲片性狀

呈橢圓形會不規則的厚片,大小不一。外表面灰褐色,具皺紋,有的可見殘留的鬚根或鬚根痕。切麵皮部灰褐色,木部淡黃棕色,纖維性。質堅而脆。氣微,味微苦。

藥理作用

香茶菜根能使血管收縮,血壓上升,能擴張支氣管。水煎劑對體外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鏈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具有顯著的免疫活性。

相關論述

《雲南中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毒蛇咬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