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粉鄉古龍坡會

香粉鄉古龍坡會

香粉鄉古龍坡會,又稱十六坡(每年農曆正月十六日)。方圓數十里的苗族男女,拿著蘆笙,牽著馬匹,打著花傘,穿紅戴綠,排著佇列從山樑上、村道間、河溪旁朝著古龍坡趕來;來自四面八方各族同胞會聚香粉古龍坡進行春節期間高峰歡慶:活動豐富多彩,既有傳統祭祀儀式,又有比賽娛樂項目,其中以吹蘆笙踩堂為主,同時還有燒香、鳴炮、斗馬、芒蒿、舞龍、耍獅、鬥牛、斗鳥、鬥雞、民族歌舞晚會等多種活動!表達對豐收的喜悅和對風調雨順的期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粉鄉古龍坡會
  • 別稱:十六坡(
  •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十六日
  • 節日活動:炮、斗馬、芒蒿、舞龍、耍獅、鬥牛、斗鳥、鬥雞 民族歌舞晚會
  • 節日意義:表達對豐收的喜悅和對風調雨順的期盼
  • 設定地點:香粉古龍坡
民俗精彩活動,蘆笙踩堂,斗馬,芒篙,苗族服飾,亮片,苗繡,

民俗精彩活動

蘆笙踩堂

苗族自古喜愛吹蘆笙,善跳蘆笙舞。蘆笙場設在一塊平緩寬闊的山坡上,坡上豎有十多根木製的蘆笙柱,每根蘆笙柱都有一支蘆笙隊圍著吹笙,每隊有三四十人。(蘆笙隊由每村或每屯的男女老少組成);“達亨”們手中的蘆笙,長的丈余,短的盈尺;笙管粗如碗,細如指。坡會開始,幾百支蘆笙便齊聲起奏,高亢處,聲浪如潮,十里可聞;低嗚處,曲調深沉,如吟如訴。一群群“達配”圍著蘆笙手,扭腰、擺手,按節拍跳起了踩堂舞。她們穿著繡衣褶裙,烏黑的頭髮上插扣著鮮花、銀梳,佩戴著閃光的手鐲、頸圈、耳環、銀鈴等。秀足輕踏之間,苗家女孩的嬌羞與可愛足以讓觀者如痴如醉。

斗馬

獨具特色,斗馬時,人們牽一匹雌馬挑逗兩匹公馬,使之相鬥。每次只斗一對。兩匹公馬在即將接近母馬時,為了得到與之親近的機會,各自昂頭翹尾,高揚前蹄,厲聲嘶嗚,向對方撲去互相廝鬥起來,或咬或踢,時而雙雙豎立,時而迅猛追逐,場面十分緊張激烈。有的要斗上幾十個回合才分出勝負,敗者退出,勝者留下繼續迎戰,最後以勝敗場次的多少決出前三名。

芒篙

“芒蒿”是苗語譯音,“芒”是面具之意,“蒿”指神靈,“芒蒿”是當地民間傳說中能驅除魔邪、帶來吉祥的神靈。元寶山附近的苗人,戴上古老的面具,披上山上的芒草,守護村民上一年的收成,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對生命的美好願望!

苗族服飾

保持著中國民間的織、繡、挑、染的傳統工藝技法。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彩的頭飾;常採用刺繡蠟染等,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男子為短衣長褲,或穿對襟麻布長衫、披羊毛氈(上有幾何圖案)。服飾圖案大多取材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識別族類、支系及語言的重要作用。 造型上,採用中國傳統的線描式或近乎線描式的、以單線為紋樣輪廓的造型手法。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郁和厚重的艷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 苗家的姑娘最愛穿百褶裙,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 說到“服”,不得不想到“飾”。 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髮髻於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百鳥朝鳳、游魚戲水苗族銀飾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

亮片

苗族人都喜歡用石青色的布縫製衣褲,這種布都是自織自染,色澤與一般機織布印染不同,自染布的製作極為講究:先將織成的白布蒸一次,然後用藍靛染色,要五染、五洗、五曬,還用雞蛋清來上兩次光,布染好後,還必須把布放在石板上用木棰捶平,一件衣服的布要捶一天。這樣,布才平整、結實、光亮。

苗繡

也叫苗族"挑花",是苗族婦女的傳統工藝珍品。苗家姑娘刺繡時,先用剪刀把紙剪成花樣圖案沾貼在底布上,然後用各色絲線按圖案一針一線地繡上。圖案有百種,多為花、草、蟲、魚、鳥等,形象生動、色彩艷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