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梅州聯會

香港梅州聯會〈前身「義安公社」於2003年改組易名〉,創會114年,是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愛國社團之一。本會凝聚了在香港的客家鄉親及社會精英,會員涵蓋梅江區梅縣區興寧市大埔縣五華縣平遠縣豐順縣蕉嶺縣等梅州2區1市5縣在香港的社會團體及政界、商界、文化教育界、科技專業等各階層人士。本會同仁將堅持愛國、愛港、愛鄉的宗旨,團結友愛,和諧合作,積極進取,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梅州聯會
  • 性質:愛國社團
  • 創會日期:114年
  • 意義:香港歷史最悠久的愛國社團之一
成立,發展,展望,

成立

“香港梅州聯會”(前身“香港義安公社”)成立於1896年,經歷了清朝末年、民國時期、英國殖民統治和回歸祖國的重大歷史轉折;是香港最悠久的愛國社團之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梅州人都堅持稟承先人團結客屬鄉親,互相扶持、同舟共濟,以及愛國、愛港、愛鄉的創會宗旨;為香港社會的發展,為家鄉的經濟建設,為聯繫、團結各地客屬人士作出貢獻。

發展

110年前,香港正處於滿清末期、國勢衰敗、國內反帝制反封建革命浪潮此起彼伏的時代。香港扼三江出海大港成為轉口城市,客貨航運發達,商業繁榮,但小市民和工人生活維艱,沿岸碼頭常受到小幫小會等惡勢力把持。
1871年,法國暴發工人運動,成立巴黎公社;訊息傳開,全世界工人紛紛覺醒;上環、西環一帶“客行”工人也團結起來,成立自己的“組織”。由於其成員大多來自梅州惠州、寶安等粵東地區的客屬人士;在嘉應州(今梅州)建制前,粵東地區曾稱為“義安郡”(轄東江、韓江各縣),故將“組織”命名為“義安公社”。
早期“義安公社”純粹是一個工會組織,只限於“客行”職工加入,約有七、八十人,目的是爭取改善生活、謀福利、保障工作條件,打擊碼頭惡勢力活動。“公社”剛成立時,每人還發一件湖縐長衫作為紀念。一次,社員廖禮和先生身穿湖縐長衫回嘉應州(今梅州)鄉下,被人人稱羨。
當時,由內地經香港去南洋的旅客,先在“客行”安頓;前往英屬各埠的,都是搭乘太古公司輪船。旅客為了省錢,多數乘坐大艙;由於船上經常出現霸位情況,因此由“工會”出面維持秩序、分配艙位。凡是梅州2區1市5縣的旅客,均由“義安公社”安排。這樣一來,不但旅客稱便,而且船公司按旅客名額,發給“公社”佣金(每名一元);積累下來,數目不少,“公社”藉此增加了經費來源。
1920年,“義安公社”由黎東生先生(東莞人)任理事長,黃阿廣、黃潤義、廖禮和、黃阿桂、朱昌湖等人任理事。1922年秋,汕頭遭受“八二”風災,災情嚴重,“義安公社”慷慨解囊,捐贈大米一千餘包,並派專人運送至汕頭,發放賑濟。1925年,上海發生“五.三十”慘案,香港十餘萬工人為支援上海工人反帝鬥爭,舉行大罷工,並且發動數萬工人離港前往廣州,參加聯合遊行示威;此乃舉世震驚的“省港大罷工”,歷時一年四個月。黎東生率領的義安公社成員十一人前往廣州參加示威遊行,其中一人死去,十人回來。
大罷工時期,朱昌湖理事參加香港工人糾察隊,被派去制止來往海南的一艘輪船起航;因船主在裝滿貨物後突然下令開船,朱昌湖寡不敵眾,被推落大海壯烈犧牲。“義安公社”全體工人為此十分憤慨,開會聲討船主的血腥罪行,要求當局懲處,港英當局卻置若罔聞。
1929年起,由廖安祥接任理事長。1932年“一二八”事件,上海軍民激烈抗戰,“義安公社”立即回響,捐獻三千大洋給蔡廷鍇將軍,支援抗戰。
太平洋戰爭爆發,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在香港淪陷期間,由於物資匱乏,生活艱難,大家四散,紛紛回鄉避難;因此“公社”遂告停頓,檔案散失,無從稽考,僅存銀行存款圖章一塊,分作四小塊,由四人保存。
1945年8月,日軍投降,香港重光。1946年“公社”復會,存款圖章只剩下廖安祥、蔡天祥手中的兩小塊;於是經“萬福祥號”出面向銀行擔保,支取三千元經費,維持會務開支。這期間仍由廖安祥任理事長,由蔡天祥、馮什等人協助工作。戰後的1949年,“公社”重新向華民政務司註冊。
1953年,“公社”改為理監事會制。1954年至1958年間,由梁桃麟任主席。鑒於社員眾多,會務亟待開展,籌設會所刻不容緩,他與鐘錄盛、張松如等人發起組成籌設會所委員會,向社員及熱心人士、南洋華僑募捐籌得九千餘元,於1955年租得中環機利文街13號2樓,加以裝修,作為“公社”會址;添置文娛康樂設備、書報等,舉辦旅行、聚餐、象棋比賽等活動,社員人數即陸續增加,達至230人之多。1956年,藉“公社”成立60周年之際,出版了《義安公社六十周年暨新址開幕紀念特刊》。
隨著香港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前“客行”的夥計,有些已轉行營商,成為老闆、東家,客屬人士經營的行業,有不少也逐漸轉型,成為南洋各地,如:印尼、馬來亞、邏羅等地僑商的聯營公司,經營辦莊(莊口)、匯兌莊、客棧等專門為各埠僑商提供輕工業產品、華洋百貨,匯駁信款,接送旅客等業務。這些聯營公司一般資本都不大,職工人數也不多,商號東家大多成為“旅港嘉應商會”會員,而職工則大都加入“義安公社”;因此“義安公社”常被稱為“西家”,喻為職工階層的組織。
直至解放後的50年代後期,國貨公司紛紛開業,如:中僑國貨公司、裕華國貨公司、宏興公司、大成公司、中天公司等。這些公司職工人數眾多,在這股新興力量參與下,“義安公社”社員的人數顯著增加,達至380餘人。
正如前述,由於時代變遷,社會進步,很多職工逐漸晉身為老闆;“義安公社”社員晉身為東家者也愈來愈多,客家人經營的行號轉向多元化,新加入的社員也不只限於職工身份了。
1963年至1982年的20年間,由劉錦慶擔任主席,社務穩步發展,社員和理監事中有些已是商界人士,力量日益壯大。
1965年,經理監事會商議後,籌款購置了九龍佐敦道一個單位作為社址。原意以社址靠近三大國貨公司,可兼作社員們學習、娛樂之場所。惜因職工們作息時間有別,一些社員又覺得社址不如理想,不甚就腳,事與願違。爰於1975年由劉錦慶主席及廖安祥、賴來朋、李儒、黃量宏、羅煥昌、吳錦華七位,重新聯名發起倡議,另覓“公社”新址,並將“義安公社”註冊為有限公司。與此同時,劉錦慶主席帶頭捐資,並發動社員募捐,連同出售佐敦道物業,集資購置了中環永樂街61號3樓作為會所,奠定了“公社”發展的基業。
1983年,羅煥昌任主席,又率先捐資及發動社員募得巨款,購置了面積約3,750尺的官塘偉業街138號6樓全層工業樓宇,用作收租,為維持“公社”日常費用,平衡、穩定“公社”的財務收支,起了一定的作用。
羅煥昌主席任職期間,不斷吸納社員,使社員人數發展至520餘人。他注重社員團結、福利,發展康樂活動、增進社群聯誼、關心社會事務,如:社員身故,他照例致送其家屬撫恤帛金,每年秋季均舉辦拜祭先友及郊遊旅行聚餐,每逢春節、國慶,則舉行大規模聯歡、聚餐慶祝活動;1978年祖國實行改革開放,他即組織“義安公社足球隊”,與前主席劉錦慶一起率隊前往梅州市及各縣區,開展友誼比賽,受到熱烈歡迎,此舉轟動一時,意義深遠;1991年,華東遭受嚴重水災,“義安公社”即發動社員募捐巨款,慷慨賑災。
1993年,陳泰元接任理事會主席,加強領導力量,擴展社務活動,社員發展至600餘人。1993及1994年“義安公社”連續兩次組團赴梅州,參觀訪問梅縣區興寧市五華縣平遠縣蕉嶺縣等地。這期間,陳泰元主席不但在梅州市各縣區捐建科學館、老人活動中心、平遠縣婦幼保健中心、學校、醫院,還發動社員捐建蕉嶺縣義安公社婦幼保健中心、平遠縣石林景點等;這些善舉,得到社會人士的讚賞及梅州市各縣區領導的重視和表揚。
1996年,是“義安公社”成立100周年。整整一個世紀,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義安公社”這個以聯誼、福利、團結、互助為起點的“西家”〈草民〉階層組織,也不斷成長壯大,成為愛國、愛港、愛鄉,關心社會事務的進步社團。
1993年至1998年,特別是在香港回歸祖國後過渡期的關鍵時刻,陳泰元連任主席;“義安公社”全體同仁團結一致,關心社會事務,以基本法為明燈,積極支持籌委會的工作,為香港回歸祖國、平穩過渡、繁榮安定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1999年至2002年,李乃英當選理事會主席。他秉承先賢的治會理念,長期以來熱心社會公益事業和家鄉經濟建設;他扶貧解困,賑災助學,造橋修路從不後人,如為梅州市嘉應大橋、五華縣政協大樓、琴江橋、黎塘水泥村道、老人樂院及為十多位貧困學生助學等公益事業捐資;特別是他懷著興學育才、造福家鄉的激情,多年來不辭辛苦往返於香港、五華、黎塘之間,為捐資興建五華黎塘國小、中學,身體力行,揭開了黎塘教育史上新的一頁,開了村辦中學的先河;其仁風義舉,為鄉民稱頌。
在他任主席期間,香港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及經濟結構轉型造成失業率高漲、民心動湯的考驗,“義安公社”團結香港其他愛國社團,堅持愛國、愛港,支持特區政府施政的立場,終於和香港市民一起走出了經濟低谷。
李乃英主席為人謙虛平和,待人親切真誠,他敬老扶幼,凝聚力強,使“義安公社”成為老、中、青社員溫馨的家。在他任職期間,每年都組織社員外出旅遊,活躍了社團會務,豐富了社員生活。
2003年至2004年9月,朱雪梅當選第83屆理事會主席。她是100多年來第一位“義安公社”的女主席。她具有客家婦女賢良淑德、勤勞儉樸、自重自立,刻苦耐勞的品格,早就在眾人心目中豎立起一座豐碑。在她任職期間,覺得自己年歲已高,為了“義安公社”的前途,她極力推舉年輕的、有實力的梅州精英接班,領導會務工作;並主張將“義安公社”改名為“香港梅州聯會”,把五縣一市二區的梅州人團結起來,更進一步壯大力量,發展會務。她的倡導得到了老前輩羅煥昌鄉賢、何冬青太平紳士、李乃英前主席,以及年輕一代余國春太平紳士、林光如青年企業家等的大力支持。2003年3月下旬,“義安公社”正式改名為“香港梅州聯會”,並將理監事會制改為會董會制。
由於原有會所面積小,不能滿足會務發展的需要,以上各位鄉賢即積極籌款購置了位於皇后大道中184號恒隆大廈21樓全層二千多尺的新會所。
2004年10月,為了早日讓年輕的梅州精英接班,朱雪梅主席主動提前卸任,並成功推選林光如擔任“香港梅州聯會”第一任會長、余鵬春擔任諮議會第一任主席。
2004年10月20日,“香港梅州聯會”第一屆會董會及諮議會正式成立。會董會由新一代梅州精英擔任領導,負責日常會務;諮議會由老、中、青梅州精英擔任首長,負責向會董會提供會務意見、後勤支援以及監察工作,並以開放的態度吸納非梅州籍的社會精英,擴大陣容,增強力量。

展望

“香港梅州聯會”猶如老樹發新枝──新一代領導人在老前輩的支持下,一如既往,繼承先輩的創會宗旨,堅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提出以“新思維、新風格、新形象”建立新的社團文化;設立《會章》,以會徽、會旗、會服等嶄新的社團識別系統,展示“香港梅州聯會”新面貌。
“香港梅州聯會”成立以來,將“世界客都”的梅州2區1市5縣旅港鄉親團結起來,除了發揚尊老愛幼的傳統,還積極培養青年一代,如通過考察先進企業、訪問知名人士,邀請專家學者、企業家介紹成功之道;籌辦尋根、交流、考察等活動,不斷地擴展會務,並配合梅州市市委組織部,成立“梅州市人才培訓香港基地”,為梅州市政府培養年輕一代管治精英。
青出於藍勝於藍,“香港梅州聯會”在一代又一代梅州人的努力下,必將發展成為一所年輕化、現代化,有活力、有內涵、有規範的多元化社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