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芾棠

林芾棠(1905年—1952年),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錦雞棠美村人,廣東著名的近代民族企業家和教育家,曾給予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極大的物質和經濟援助。其子林光如現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梅州聯會會長、香港星光集團董事局主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林芾棠
  • 出生地:廣東梅州市梅縣區南口鎮錦雞棠美村
  • 出生日期:1905
  • 逝世日期:1952
生平,貢獻,家族名人,

生平

林芾棠1905年生,父親林撥元,母親梁喜英,家裡早年以做豆腐、蒸敉、養魚等維持生計,艱辛度日。由於清朝末年政治腐敗,內憂外患,經濟千瘡百孔,民不聊生,他目睹鄉鄰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在祖父母的諄諄教導下,生活儉樸,學習刻苦,一九二四年畢業於梅州東山中學,早年受五四愛國主義思潮的影響,立志振興我國民族工業。 興寧地處粵北山區,素來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紡織之鄉、商貿之鄉等美譽聞名,更有無興不成市、小南京等讚譽更是形象的寫照。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後期林芾棠在興寧投資工商業,先後與羅善民合股創辦“民生毛巾肥皂廠”,在有一定基礎後又創辦了“興華織造廠”、合眾布廠、元善廬紡紗廠、金賓旅店等並被推舉為興寧商會領導人。
抗戰期間,興寧也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林芾棠亦關注時局的變化,對日寇的野蠻侵略,痛心疾首,義憤填膺,並慷慨解囊支持興寧抗敵救國會。他在興寧從白手起家;歷經20年的所走過的道路並不平坦,和當時所有民族工業企業家一樣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和剝削,但在此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為人民生產日用必需品,支持民主革命,為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創造財富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令世人刮目相看,並受到人民的廣泛尊重。當年的《汕報》進步記者汪葉舒曾專訪過他,林芾棠先生對我國民族工業的見解受到輿論界的廣泛重視。一九四四年因日寇大舉南侵,工廠企業停工,林芾棠回到家鄉南口鎮,與一些進步鄉賢和開明人士潘君勉、林蕃元等共同提議籌辦梅州市梅縣區第二中學〈南口中學的前身〉,林芾棠先生毅然拿出艱辛創業所積累的資金獨資興建學校的〈撥元圖書館〉一座,家鄉興建〈問禮學校〉,也帶頭捐了不少資金,不久又在家鄉棠美村代背壢興建山壙一座,以改善村民的農田灌溉。
一九四九年五月十八日,興寧宣告和平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後,百廢待興,林芾棠先生抓住這一機遇重振商機,在興寧又與羅信僧先生合股創辦了嘉應地區(今梅州地區)規模最大的民生捲菸廠;,廠扯設在興寧南街口,占地五百多平方米,購進多台先進的捲菸機和其他附屬設備,流水作業,自動化生產,日產香菸十餘萬支,原料煙來自江西和本省南雄等,生產蝙蝠、航船牌等香菸,銷售江西興梅兩地,產銷兩旺,深受同行欽佩和廣大消費者的歡迎。,作為憂國憂民的民族工業家並熱衷桑梓教育的開明人士,林芾棠以興寧為家,在興寧交友甚廣,深受興寧人民的推崇和愛戴,故生意也蒸蒸日上。殊料世事無常。上世紀50年代初,這位樂善好施的實業家、慈善家在政治運動中不幸蒙冤猝然離世。

貢獻

林芾棠先生髮跡興寧,亦不忘興寧,提議和動員興寧工商界共同捐資在興城興建第一間公立醫院——民眾醫院〈興寧市人民醫院的前身〉,倡議並捐款興建壩尾橋(廣梅汕公路交通幹線通道)、西河橋(溝通寧江東西兩岸的第二座鋼筋水泥大橋)兩座橋樑的建成在方便民眾生產生活,促進興寧商貿經濟發展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家族名人

兒子林光如(1946年— ),子承父志,艱苦創業,在香港經營星光印刷集團,由於經營有方,形成業務多元化、子公司十多家、員工二千多人的跨國集團,對社會貢獻良多,一九八六年榮獲香港〈十大傑出青年〉稱號,當選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曾受到江澤民主席的親切接見,目前正大展宏圖,為家鄉建設,為祖國大陸經濟繁榮做出更大的貢獻。林光如現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政協委員、香港梅州聯會會長、香港星光集團董事局主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