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書院

香港書院

香港(Hong Kong),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是繁忙的國際大都市。 其中包括遠東書院,周王二公書院,力瀛書院,寶安書院,鳳岡書院等很知名的香港書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香港書院
  • 地理位置:位於香港
  • 開放時間:全天
簡介,遠東書院,周王二公書院,力瀛書院,寶安書院,文岡書院,鳳岡書院,二帝書院,鏡蓉書屋,鳳山書院,對聯,

簡介

遠東書院

遠東書院,位於香港。為近代書院。近年極力整頓,充實內容,已有起色。己亥臘月,該院五學會聯合就職,下聯為典禮會場聯。

周王二公書院

周王二公書院
周王二公書院周王二公書院
周王二公書院,位於香港新界。為香港早期學塾。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創建,位於新界錦田大沙洲前、北圍村(今水頭村)後。清朝順治末年及康熙初年,清政府以“海氛未靖”為理由,實行海禁,劃界迫遷,令濱海50里內的居民一律遷徙內地,致使現時香港所屬的港島、九龍及新界各地的居民流離失所,錦田村民被迫背井離鄉達七年之久。後經廣東巡撫王來任及兩廣總督周有德分別上奏,始許村民於康熙八年(1669)歸家,得以安居故園。當地居民為不忘周、王二公奏請展界之恩,遂創建書院一所,既可紀念周、王二公,又可培育人才。書院創立之後,曾先後於乾隆九年(1744)、道光四年(1824)、1930年、1565年4次重建,但在建築形式方面沒有作更改,以保持舊觀。今院舍完好,前後兩進,進各三間,僅祀周、王二公,而不再招生講學。

力瀛書院

位於香港新界。又名力瀛書齋。約於宋崇寧五年(1105)至大觀間由廣東陽春縣令鄧符(字元協)創建。鄧符,江西吉水縣人,罷官後因樂新安風土之美,遷居於此。據新安錦田《鄧氏師儉堂家潛·四世祖符協公家傳按語》載:“公性篤學,好交賢士。解任後,築室桂角山下,創力瀛書齋,建書樓,讀書講學。置客館、書田城於里中及郭北。修橋樑,發膏火,以資四方來學之士。樂育英才,多所造就。”書院的創建開香港講學育才風氣之先。而錦田地區文風尤盛,成為地方文化教育中心。南海霍暐、東莞翁炳為書院作記。
香港書院

寶安書院

位於香港新界。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新安知縣丁棠發建於寶安城東門外。聘該邑舉人溫澤孚為首任山長。日久失修而傾圮。嘉慶五年(1800)改建為水仙廟。

文岡書院

位於香港新界。清雍正二年(1724)寶安知縣段讞生創建於寶安城西五通街,為新安縣書院中最具規模的一所。段讞生重視教育,禮賢下士,政簡刑清,乃倡建書院,並撥租谷,廣置學田,得該區(即今香港新界粉嶺、上水、掃桿笏一帶)熱心人士捐助。積學勵行之山長有冼攀龍、黃夢桂、鄧晃、蔡珍、陳振、陳宗光等。

鳳岡書院

位於香港新界。清嘉慶六年(1801)新安知縣孫樹新建於寶安城南和陽街。院舍四進,前座為大門,二座為講堂,兼有露台,三座為先賢堂,后座是魁星樓,左右列書舍8間,兩廂有東、西二齋,經費由政府撥租谷、置田產。南海馮斯偉、番禺何彭年曾在此掌教。

二帝書院

位於香港新界。又名文武二帝書院。清道光元年(1821),鄧鳴鶴、鄧玉堂等16位鄧族文人學士倡建,供奉文昌和關帝二像,故名。招生員以上人士進修。常有各地知名飽學之士到此講學,可稱錦田地區最高學府。

鏡蓉書屋

位於香港新界。創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或之前。原為沙頭角一地較高等學府,學子在塾館修業後,即到此寄宿求學。學成後,可應院試,求取功名。現易名為鏡蓉學校。 附:澳門主要書院簡介

鳳山書院

位於澳門。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廣東香山(今中山)知縣彭科倡建之七書院之一,以位於鳳凰山下,故名。院規借鑑《白鹿洞書院學規》。供鄉民(包括澳門居民子弟)入學。同治八年(1869)重修。光緒三十年(1904)改為恭都公立國小堂,為該地區最先出現的學堂。1913年易名為下恭鎮立初等、高等國小校;1917年再易名鳳山學校,又稱香山第七區第一高等國小校。1918年,增辦商科,名為鳳山甲種商業學校。

對聯

遠心潛志,修齊治國平天下; 東南盡美,文物衣冠出杏壇。 佚名題遠東書院
奧海被鴻猷,萃一姓以報功,虔恭罔懈; 錦田歌樂土,際中天而獻壽,歷久彌勞。 香港周王二公書院,位於新界,創建於康熙年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