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

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

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成立於2001年7月,前身是始建於1954年的地理專業,是首都師範大學的一個二級學院。

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5個系、4個本科專業;有1個地理學博士後流動站,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有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有5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在讀本科生共474人,在讀博士生88人、學術型碩士346人、專業學位碩士121人、教育碩士16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首都師範大學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
  • 外文名:College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and Tourism,CNU
  • 創辦時間:2001年7月
  • 類別:二級學院
  • 類型:綜合
  • 主管部門首都師範大學
  • 現任領導:潘雲(院長)
    付文紅(黨委書記)
  • 本科專業:4個
  • 碩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5個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
  • 博士點: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學術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個
  • 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
  • 院系設定:地理系、旅遊系、地理信息系、遙感科學與技術系、環境系
  • 地址:北京市西三環北路105號
辦學歷史,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學科建設,教學建設,師資力量,合作交流,學院榮譽,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研究成果,文化傳統,學院領導,地圖信息,

辦學歷史

1954年,設立地理專業。
1957年,建立地理系。
2001年7月,正式更名為資源環境與旅遊學院。
2016年,獲批國家外專局-教育部“地球空間信息科學與技術國際化示範學院”。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5個系、4個本科專業。
系:地理系、旅遊系、地理信息系、遙感科學與技術系、環境系
本科專業:地理科學(師範)、旅遊管理、地理信息科學、遙感科學與技術
成人教育專業:旅遊管理專業

學科建設

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1個地理學博士後流動站,有1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有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有5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
2017年,學院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數學學科群,地理信息系統專業首批入選北京市一流專業。在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第4輪)中,地理學評估結果為B+(在全國位於前10%-20%之間)。
博士後流動站:地理學
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地理學
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
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科學與工程、旅遊管理
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水利工程、測繪工程、旅遊管理、環境工程

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設有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有國家精品課程、國家教學團隊、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
國家特色專業:地理信息科學(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地理科學與技術實驗教學中心(2007年)
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城市環境過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2016年)
國家精品課程:《地理信息系統》(2007年)
國家教學團隊:地理學教學團隊(2008年)
北京市優秀教學團隊:地理學教學團隊(2007年)
  • 教學成果
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博士論文曾獲國家百篇優博提名獎,在讀博士生研究成果被SCIENCELETTER報導。
2008年,學院“地理學實驗教學體系與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實踐”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第六屆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 畢業學生
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培養各級各類人才7000餘人。

師資力量

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有在編教師97人,其中北京市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導師26人,碩士生導師64人,正副教授72人;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俄羅斯工程院院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生態水文學水文信息學聯合主席、“萬人計畫”、“國家傑青”、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地理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學者等;13位中青年教師入選“北京卓青計畫”、“北京長城學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計畫等;多位教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空間局、國際水協會、國家減災委等學術組織及科學計畫中擔任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先林
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宮輝力
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宮輝力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楊振宇
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張愛武
長城學者:張愛武
北京學者:宮輝力
北京市中青年骨幹教師:張愛武
北京市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張靜

合作交流

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航天局、美國地質勘探局、俄羅斯工程院等合作;2005年以來,主持中國科技部與ESA在遙感領域的最大合作項目—“龍計畫”的課題,承辦ESA與科技部的“陸地遙感培訓”。
2009年,學院ImageInfo軟體被UNESCO水資源可持續發展與管理部選用,做為其開展全球水資源科學管理和教育培訓平台軟體。
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2013年以來,學院與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荷蘭特文特大學ITC、美國北伊利諾伊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學院合作,開展本科生、研究生雙學位聯合培養;2014年以來,地理信息科學、遙感科學與技術、地理學三個本科專業入選北京市外培計畫;已有51名本科生、研究生參加中國國內外聯合培養項目。

學院榮譽

2009年、2017年,學院兩次獲得全國總工會頒發的“全國工人先鋒號”榮譽。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救災應急工作中,學院完成國家減災中心、國家遙感中心交付的遙感災情監測任務,被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抗震救災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建有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環境生態過程分中心、北京成像技術高精尖創新中心-對地觀測遙感成像分中心、水資源安全北京實驗室等9個地學類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
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城市環境過程與數字模擬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2010年)
國家級專業團隊:地理信息系統團隊(2008年)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城市空間信息技術套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育部三維信息獲取與套用重點實驗室(2003年)、教育部空間信息技術套用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地面沉降機理與防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8年)
民政部重點實驗室:災害評估與風險防範民政部重點實驗室(2009年)
北京市重點實驗室:資源環境與GIS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001年)

研究成果

據2020年3月學院官網顯示,近5年,學院主持和參加國家863項目、973項目、科技支撐項目等8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6項,主持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44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優秀獎1項。
學院部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項目
項目名稱負責人
基於GIS的中國城市坐標框架模型及其位置套用服務研究
張晶
區域地面沉降預測與監控方法研究
宮輝力
面向移動位置服務的多尺度空間數據組織及自適應可視化
王艷慧
主被動微波數據聯合反演土壤水分研究
鐘若飛
GIS和RS支持下的內陸平原淡水濕地水文生態模型研究
周德民
基於Contourlet域隱馬爾科夫模型的SAR圖像濾波與融合研究
鄧磊
基性與酸性熔岩中遠離平衡岩相結構的成因
劉永順
不同尺度下水土界面過程對景觀中磷運移的影響
王曉燕
京津冀都市圈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互動機理研究
申玉銘
建立高解析度土石流沉積環境序列的方法研究
魏明建
臥龍自然保護區社區居民行為與生物多樣性保護耦合分析
徐建英
非點源污染過程與景觀格局的尺度依賴性研究
王曉燕
城市濕地再生水利用生態環境效應研究
郭逍宇
InSAR支持下基於支持向量機的地震滑坡空間預測研究
胡德勇
地表水與地下水相互作用下雙層包氣帶水分運移機制研究
張靜
第五屆ICTP區域氣候模型理論及套用國際學術研討會
張靜
西南喀斯特地區臨界帶的風化侵蝕與碳循環
季宏兵
中國城市體系的網路結構績效研究
王茂軍
張家口市壩上土地利用的生態適應性研究
馬禮
普林尼空降浮岩氣孔三維結構特徵及其對噴發行為的啟示
聶保鋒
快速構建大範圍三維地形場景的技術研究
曹巍
基於城市安全環境評價的大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區位最佳化配置研究:以北京為例
李業錦
土壤中銅鎘對植物急性毒性的生物配體模型研究
王學東
青藏高原西北部卡拉庫里冰川末梢湖記錄的全新世冰川活動及西風變遷
劉興起
全球氣候變化影響下開發中國家水資源和農業耦合建模研究
張靜
北京地區地面沉降三維形變及演化機理研究
宮輝力
三江平原典型濕地植被生態-水文多尺度耦合作用
周德民
地下水降落漏斗區動靜載荷演化誘發地面沉降機理研究
宮輝力
水位變化下水庫消落帶濕地植被演替的遙感探測
宮兆寧
基於Bayer真彩色數字航片的房屋倒塌自動識別方法研究
段福洲
轉型期北京市郊區經濟空間格局演化機理研究——基於企業區位決策分異的視角
藺雪芹
產業價值鏈區域分工的特徵、機理及區域影響研究-以京津大都市區為例
盧明華
不同植被覆蓋條件下產生地下水淨補給的年降水量閾值研究
潘雲
北京農村空間商品化格局與環境資源利用關聯性研究
王鵬飛
臥龍自然保護區生態建設工程的長效機制研究
徐建英
流域不同尺度非點源污染的最佳管理措施配置研究
王曉燕
變化環境下基於雙層包氣帶水分運移機制的流域植被-水文雙向耦合模型研究
張靜
植物去除大氣顆粒物的機理及空氣淨化作用
王蕾
北京應急水源地含水層系統釋水係數估算研究
朱琳
動靜載荷作用下基於壓縮感知域InSAR時間序列分析監測京津高鐵沿線地面沉降
陳蜜
多/高光譜遙感結合的三江平原濕地植被分類研究
孫永華
基於時序InSAR的北京地區地面沉降對地下水開採的回響機理研究
張有全
河北安固里淖記錄的華北地區MIS3階段以來的古氣候環境演化
劉興起
基於結構特徵的車載雷射掃描系統外方位元素線上標定方法研究
鐘若飛
對歷史時期城市空間布局及發展的量化分析--以清代北京雙核多中心結構模式為例
趙寰熹
面向位置服務的道路網增量更新信息的多尺度傳遞與融合
王艷慧
永定河全新世以來古洪水初步研究
王均平
晚第四紀以來青藏羌塘高原令戈錯水位變化與光釋光年代學研究
潘寶林
長白山天池火山系統中岩漿演化的非線性動力過程研究
劉永順
基於無人飛行器傾斜影像特徵信息提取的滑坡三維建模與危險性評價
胡卓瑋
中國主要城市創新職能結構與空間最佳化研究
呂拉昌
京津冀城市群生產性服務業空間集聚機理及調控研究
申玉銘
現代土石流扇型地堆積不同沉積亞相的釋光本底研究
魏明建
基於時序InSAR技術與灰色-馬爾可夫模型的北京平原區地面沉降時空預測研究
柯櫻海
地下水流場穩定區動靜載荷差異模式下地面沉降回響機理
陳蓓蓓
民族村落旅遊地聲景變遷的特徵及機制研究
劉愛利
轉型期礦業遺產社區的社會網路演替及其遺產決策研究——以浙江礬山為例
戴湘毅
氣候模擬和預測的不確定性量化研究
張靜
湖泊現生自生碳酸鹽二元同位素Δ47與溫度定量關係的現代過程研究
劉興起
植物葉面微觀結構與化學對其吸附大氣顆粒物的作用機理
王蕾
斜模高光譜成像超解析度重建機理研究
張愛武
中國跨國城市網路演化過程與機理研究
王茂軍
青藏高原巴松措年紋層記錄的200年以來氣候環境演化
王永波
基於多源遙感數據的(HJ-1A/B和MODIS數據)30米空間解析度日地表反照率的反演方法研究
高博
流域不透水面變化對徑流的影響研究——以溫榆河沙河閘以上流域為例
胡珊珊
冀西北地區前寒武紀贊岐岩類岩石的識別及其成因和構造控制研究
劉永順
雲南地區構造變形的GPS測量和中新世以來古地磁研究
楊振宇
多尺度轉換的三江平原典型濕地植被生態-水文耦合模型研究
周德民
地表載荷作用下MTINSAR城市地面沉降監測及時空多尺度演化規律挖掘
余潔
基於精細地表信息建模的城市微地貌雨洪模擬研究
王濤
基於三維建模與天空視域係數的城市地表輻射和能量收支參數化
胡德勇
結合空間信息的混合像元分解方法研究
時晨
註:以上內容來源

文化傳統

  • 社團文化
學院有COT中西文化交流社等學生社團。
學院開展過狼人殺大賽、主持人大賽、宿舍風采大賽、辯論隊表演賽、百科知識競賽等活動。

學院領導

職務姓名
院長
潘雲
黨委書記
付文紅
副院長
朱琳、藺雪芹、彭年
註:以上內容來源

地圖信息

地址:西三環北路105號首都師範大學內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