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陽仇氏金絲雜麵製作技藝

饒陽仇氏金絲雜麵製作技藝

饒陽仇氏金絲雜麵製作技藝是衡水饒陽縣傳統手工技藝。

基本信息,名錄簡介,

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饒陽仇氏金絲雜麵製作技藝
編號: 5—8—27
名錄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地區: 衡水饒陽縣

名錄簡介

饒陽仇氏金絲雜麵的歷史可追溯到清雍正七年,由祖居饒陽縣東關村的農民仇老九所制。光緒年間,李姓太監每次回省親都買仇氏雜麵作為禮品帶回皇宮,從此仇氏雜麵或為貢面每年向皇宮進貢,當時較大規模的雜麵字號名“生祥永”在蒙古國和我國內蒙古、京津等地都設有分號。民國時期,仇氏金絲雜麵曾獲孫中山先生頒發的獎狀。1929年在天津國貨產品展覽會上,其以“製作精良、品質尚佳”榮獲二等獎,獲獎狀一張、獎章一枚。新中國成立後,仇氏金絲雜麵一度繁榮,其價格也逐漸為普通百姓所接受。上世紀五十年代後,仇氏雜麵發展一直處於停滯狀態。改革開放以來,仇氏雜麵第十四代傳承人仇盛榮將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重新發掘整理,讓其重放異彩。
饒陽仇氏金絲雜麵配料講究、製作精細、營養豐富、口感滑潤,從和面、擀麵、切面、盤把、晾乾、包裝都是純手工製作。它的成分主要由綠豆面、小麥面、雞蛋白、白糖、芝麻、香油等材料組成。製作時,先將80%的綠豆面與10%的小麥面在盆內拌勻,然後加入每斤不少於3個雞蛋的蛋白,再把2.5%的芝麻研碎,溶於適量的水,加入3%的白糖,最後用芝麻白糖水和面,一般每塊面8斤為宜。面和成後,在長51尺、寬6尺面平如鏡的案板上,用長7尺的擀麵杖,以大米麵為補面,均勻用力,擀成5丈多長、6尺來寬薄如紙的面片,再用力切成2尺長的細條,盤成把,晾乾後上盒包裝。這種雜麵條細如絲,顏色金黃,也故名仇氏金絲雜麵。
仇氏金絲雜麵的傳統吃法是先調湯,可用雞湯,也可用鴨湯或排骨湯,湯內加肉桂、白鬍椒、薑片等材料勾兌均勻,開鍋下面,淋入香油,撒些香菜、蔥絲,連湯帶面一起食用。近年來,它還被作為涮牛羊肉的佐餐,也可加入辣椒段炒製成“乾炒雜麵”。入口爽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自然純正、延年益壽。
由於社會發展的需要,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都在逐步轉型,傳統手工市場份額受到擠壓,仇氏雜麵這一傳統工藝也舉步維艱。首先是操作熟練工流失嚴重,年輕人因勞動強度大而不願做,目前掌握仇氏金絲雜麵製作核心技術的人員僅剩十餘人,熟練操作共也不足30人,人員青黃不接。其次,原材料主要成分綠豆因產量低、收益少而種植面積銳減。三是人工費用增加。種種原因使得仇氏金絲雜麵這一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瀕臨著危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