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慶縣(餘慶(縣名))

餘慶縣(縣名)

餘慶(縣名)一般指本詞條

餘慶縣是貴州省遵義市下轄縣,地處黔中腹地,遵義東南角,是遵義、銅仁、黔南、黔東南四地州市結合部,東與石阡縣接壤,南接黃平縣,東南連施秉縣,西南臨甕安縣,西北界湄潭縣,東北與鳳岡縣毗鄰,全縣幅員面積1623.7平方公里。

截至2016年,餘慶縣轄8個鎮、1個民族鄉、1街道,共70個村居。

截至2015年末,餘慶縣戶籍總戶數為104634戶,總人口為305306人。有漢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22個民族。

2015年,餘慶縣實現生產總值644646萬元,較2014年增長16.6%,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餘慶縣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貴州省遵義市
  • 下轄地區:8個鎮、1個民族鄉、1街道
  • 政府駐地:白泥鎮
  • 電話區號:0851
  • 郵政區碼:564400
  • 地理位置:貴州省中部
  • 面積:1629.7平方公里
  • 人口:305306人(2015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飛龍湖、餘慶坊·紅渡景區、都市第三地生態園等
  • 車牌代碼:貴C
  • 行政代碼:520329
  • 縣委書記:令狐紹輝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民族,交通,經濟發展,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基礎設定,科教事業,醫療衛生,文化事業,社會保障,名勝古蹟,歷史文化,名優特產,著名小吃,民間藝術,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西晉初,分漢代且蘭縣地置萬壽縣,為牂牁郡治,有今餘慶縣地。歷南朝宋、齊、梁、陳,萬壽縣無變。
隋代,以萬壽縣擴置牂牁縣,為牂牁州牂牁郡治,今縣地在境內。
唐代以前,境內無行政建置記載。唐乾符三年(876年)以白泥、餘慶(今敖溪)兩土司為校尉,是縣境有建置之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餘慶長官司為餘慶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改白泥長官司為白泥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餘慶、白泥兩州復改長官司。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平播後,貴州巡撫郭子章奏請將白泥、餘慶兩地合置余泥縣,旨準改稱餘慶縣,設餘慶、白泥、合江3里,轄40餘個村寨。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省裁興隆軍田附近歸餘慶,名新歸里,此時餘慶轄4里。民國3年(1914年),縣廢里設區。民國30年(1941年),黃平縣第5區(太平堡)劃歸餘慶。至此,餘慶設5個區,行政區劃基本固定。1949年11月12日,餘慶縣解放,時置4個區、13個鄉鎮。1951年9月,全縣設5個區,13個鄉鎮、105個行政村。至1956年4月,隸貴州省鎮遠專署。1956年4月18日,餘慶縣劃歸遵義專署(1997年撤地為遵義市)至今。解放後,餘慶縣轄行政區劃屢經變動,2015年11月,調整為全縣轄8鎮1鄉1街道70個村(居、社區)1810個村(居)民小組,有漢、苗、侗、仡佬、土家等22個民族。2014年年末人口303919人,其中農業人口267583人,非農業人口36336人。

行政區劃

餘慶縣轄8個鎮、1個民族鄉、1個街道:白泥鎮、龍溪鎮、構皮灘鎮、大烏江鎮、敖溪鎮、龍家鎮、松煙鎮、關興鎮、花山苗族鄉、子營街道。

地理環境

餘慶縣地處黔中腹地,遵義東南角,是遵義、銅仁、黔南、黔東南四地州市結合部,東與石阡縣接壤,南接黃平縣,東南連施秉縣,西南臨甕安縣,西北界湄潭縣,東北與鳳岡縣毗鄰,地理坐標為東經107°25′--108°2′,北緯27°8′--27°41′,幅員面積1623.7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餘慶縣境內最高海拔為1386.5米,最低海拔為400米,多數地區海拔在850米左右,最大切割深度為986.5
鳥瞰餘慶縣城鳥瞰餘慶縣城
米。大烏江自西向東成弧形橫貫縣境中部,兩岸多為陡峻峭壁,為一條深切河谷地帶,縣境中部的新場、涼風、坪場、木葉頂一線北東向山系,將全縣分為北西和南東兩個大的地貌區域,其地質構造和地貌景觀各有差異。
餘慶縣地貌顯示了堆積、侵蝕剝蝕、溶蝕、剝蝕構造地貌等多種類型。碳酸鹽岩區表現為溶蝕、浸蝕構造地貌特徵。有岩溶丘陵、岩溶山地及斷層谷地或斷陷盆地,碎屑岩區域以剝蝕作用為主,多成緩坡地形過渡地帶,輕變質岩以剝蝕構造地貌特徵為主,構成山地、斷陷谷地等類型。堆積地貌有河流沖積壩與侵蝕剝蝕堆積壩兩種類型。按成因類型,依據主導力作用分為堆積地貌、侵蝕剝蝕地貌、溶蝕地貌及剝蝕構造地貌四類。按地勢等級,主要形成指標及農業利用價值分為平壩、丘陵、低山及低中山四類。

氣候

餘慶縣屬亞熱帶溫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6.4℃。平均最高氣溫21.3℃,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2.9℃。霜雪不多,無霜期長達300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056毫米。
春季天氣回暖較早,但不穩定,冷空氣活動較頻繁,常出現低溫陰雨,局部地區有冰雹和大風,但成災不嚴重。盛夏多伏旱,秋季多綿雨,入冬後氣溫較低,降雨量減少。
各地年平均氣溫在13~16.4C之間,呈西北向東南遞增。低溫區分布在獅子場、齊 坡、瓮腳、新寨等地,年平均為13~14℃,高溫區分布在烏江河谷和白泥大壩區,年平均為16~16.4℃,其餘地區平均氣溫在14~16℃之間。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截至2011年,餘慶縣有樹種(銀杉桫欏珙桐等)82科360種,其中近20年來新引進外地水杉柳杉華山松、北炬松、雲南松等10餘樹種。野生動物資源(黑葉猴白冠長尾雉大靈貓等)200餘種。

礦產資源

截至2011年,餘慶縣境內有煤、陶土、硫鐵礦、磷、高鈣石灰岩、重晶石、釩等礦產資源。高鈣石灰岩可采量數十億噸,陶土礦儲量400萬噸,釩礦12萬噸。

人口民族

截至2015年末,餘慶縣戶籍總戶數為104634戶,總人口為305306人。按性別分:男性人口158816人,女性人口146490人;按年齡分:0-17歲71627人,18-34歲66812人,35-59歲119559人,60歲以上47308人。有漢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22個民族。

交通

餘慶縣縣鄉公路交織成網,已從交通死角變成交通樞紐,500噸級船舶通過烏江黃金水道北入長江、連線長三角、直達上海;余凱高速、江安高速、道瓮高速、余遵高速貫穿全境,貴廣、滬昆高鐵所經凱里站離縣城僅需90分鐘車程,擬建的湄潭至石阡高速、餘慶至鳳岡高速、貴陽至鄭州高鐵、涪陵至柳州鐵路穿越縣境;到貴陽機場、遵義機場僅需90分鐘,凱里機場僅需25分鐘,形成了快速便捷的現代化水陸空立體大交通格局。
截至2015年,江安、道安高速建成通車,全縣交通環境實現重大改善。餘慶縣主要公路里程144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5.6公里。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完成增加值68896萬元,比2014年增長10.9%。

經濟發展

2014年,餘慶縣實現生產總值549160萬元,較2013年增長17.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8600萬元,較2013年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177260萬元,較2013年增長22.6%;第三產業增加值233300萬元,較2013年增長19.4%。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5.2%,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2.3%,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2.5%。全縣人均生產總值為23281元,較2013年增長17.2%。
2014年,餘慶縣完成財政總收入66358萬元,較2013年增長10.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4225萬元,較2013年增長15.1%。在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完成25214萬元,較2013年增長13.8%,非稅收入完成9011萬元,較2013年增長18.7%。全年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46829萬元,較2013年增長13.1%。全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572370萬元,較2013年增長11.5%,其中個人儲蓄存款餘額435225萬元,增長8.9%。年末各項貸款餘額446614萬元,較2013年增長30.6%。保險部門完成保費收入9402萬元,支付各類賠付4571萬元。
2015年,餘慶縣實現生產總值644646萬元,較2014年增長16.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9969萬元,較2014年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206729萬元,較2014年增長21.5%;第三產業增加值267948萬元,較2014年增長17.4%。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6.4%,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2.1%,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1.5%。全縣人均生產總值為27223元,較2014年增長16.1%。
2017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08635萬元,比上年增長9.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8392萬元,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239200萬元,下降0.8%;第三產業增加值371043萬元,增長18.7%。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4.5%,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29.6%,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5.9%。全縣人均生產總值為33841元,增長8.9%。

第一產業

2014年,餘慶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31382萬元,較2013年增長6.7%。其中:農業產值142246萬元,較2013年增長8.9%;林業產值8513萬元,較2013年增長8.3%;畜牧業產值69920萬元,較2013年增長1.7%;漁業產值9094萬元,較2013年增長10.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609萬元,較2013年增長12.3%。
2014年,餘慶縣糧食種植面積41590公頃,較2013年增加219公頃,其中水稻面積11310公頃,較2013年增加54公頃,玉米面積7620公頃,較2013年增加515公頃。油菜種植面積9650公頃,較2013年增加44公頃。烤菸種植面積5488公頃,較2013年減少846公頃。全年糧食總產量166104噸,較2013年增加23016噸。其中水稻62999噸,較2013年增加5310噸;玉米41146噸,較2013年增加10715噸;油菜籽產量17640噸,較2013年增加73噸;烤菸產量9606噸,較2013年減少1784噸。
2014年,餘慶縣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2928公頃,主要林產品產量:板栗58噸,核桃50噸,棕片7噸。至2014年末實有茶園面積10231公頃,全年茶葉產量1352噸。
2014年,餘慶縣生豬出欄295881頭,較2013年減少5046頭,牛出欄10903頭,較2013年增加56頭,羊出欄59511隻,較2013年增加6923隻。全年肉類總產量30740噸,較2013年增加133噸,其中豬肉26337噸,較2013年增加22噸,牛肉1233噸,較2013年增加15噸,羊肉1142噸,較2013年增加172噸。
2014年,餘慶縣水產品產量7578噸,較2013年增加1607噸。全縣水域養殖面積4537公頃,其中稻田養殖面積2269公頃。
2014年,餘慶縣有效灌溉面積11829公頃,使用沼氣戶數16697戶。
2015年,餘慶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5384萬元,較2014年增長7.3%。其中:農業產值166090萬元,較2014年增長8.9%;林業產值8080萬元,較2014年下降5.3%;畜牧業產值76692萬元,較2014年增長1.7%;漁業產值10662萬元,較2014年增長12.5%;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3860萬元,較2014年增長139.9%。
2015年,餘慶縣糧食種植面積41570公頃,較2014年減少20公頃,其中水稻面積11340公頃,較2014年增加30公頃,玉米面積7670公頃,較2014年增加50公頃。油菜種植面積9068公頃,較2014年減少582公頃。烤菸種植面積5217公頃,較2014年減少271公頃。
2015年,餘慶縣糧食總產量181429噸,較2014年增加15325噸,其中水稻68919噸,較2014年增加5920噸;玉米45631噸,較2014年增加4485噸。油菜籽產量16590噸,較2014年減少1050噸。烤菸產量9411噸,較2014年減少195噸。
2015年,餘慶縣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3949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6955公頃,全年木材採伐13012立方米,主要林產品產量:板栗61噸,核桃45噸,棕片6噸。年末實有茶園面積10376公頃,全年茶葉產量1552噸。
2015年,餘慶縣生豬出欄295849頭,較2014年減少32頭;牛出欄10831頭,較2014年減少72頭;羊出欄61754隻,較2014年增加2243隻。全年肉類總產量30973噸,較2014年增加233噸,其中豬肉26337噸,與2014年持平;牛肉1278噸,較2014年增加45噸;羊肉1168噸,較2014年增加26噸。
2015年,餘慶縣水產品產量8885噸,較2014年增加1307噸。全縣水域養殖面積4598公頃,其中稻田養殖面積2230公頃。
2015年,餘慶縣農業機械總動力25.2萬千瓦,使用沼氣戶數15497戶。
2017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31809萬元,比上年增長6.5%。其中:農業產值210400萬元,增長9.8%;林業產值9884萬元,增長3.6%;畜牧業產值92086萬元,增長5.1%;漁業產值5910萬元,下降52.6%;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3529萬元,增長33.6%。

第二產業

2014年,餘慶縣完成工業總產值468825萬元,較2013年增長21.7%,實現工業增加值102760萬元,較2013年增長17.8%。實現工業銷售產值453459萬元,產品產銷率為96.7%。500萬元及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為:水泥61239噸,較2013年減少31.2%;大米73659噸,較2013年增長9.5%;發電量764227萬度,較2013年增長3.8%;用電量2392萬度,較2013年增長33.1%。
2014年,餘慶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74500萬元,較2013年增長29.1%。全縣具有建築資質等級三級以上的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15434萬元,完成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71194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積59505平方米。
2015年,餘慶縣完成工業總產值526037萬元,較2014年增長12.2%,實現工業增加值116429萬元,較2014年增長16.5%。實現工業銷售產值509204萬元,產品產銷率為96.8%。2000萬元及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為:大米72038噸,較2014年下降2.2%;發電量888706萬度,較2014年增長16.3%;用電量3392萬度,較2014年增長41.8%;精製茶305噸,較2014年增長11.5%
2015年,餘慶縣實現建築業增加值90300萬元,較2014年增長27.6%。全縣具有建築資質等級三級以上的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25630萬元,房屋施工面積213534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積92681平方米。

第三產業

2014年,餘慶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118萬元,較2013年增長19.5%。按銷售地區分:城鎮95528萬元,較2013年增長21.0%,鄉村46590萬元,較2013年增長16.4%。按行業劃分:批發業21490萬元,較2013年增長18.1%,零售業101122萬元,較2013年增長20.1%,住宿業4706萬元,較2013年增長16.1%,餐飲業14800萬元,較2013年增長18.4%。按限額劃分:限額以上8277萬元,較2013年增長184.9%,限額以下133841萬元,較2013年增長15.3%。
2015年,餘慶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9877萬元,較2014年增長12.5%。按銷售地區分:城鎮108843萬元,較2014年增長13.9%;鄉村51034萬元,較2014年增長9.5%。按行業劃分:批發業25020萬元,較2014年增長16.4%;零售業112783萬元,較2014年增長11.5%;住宿業5313萬元,較2014年增長12.9%;餐飲業16761萬元,較2014年增長13.2%。按限額劃分:限額以上11576萬元,較2014年增長63.9%;限額以下148301萬元,較2014年增長9.8%。
2015年,餘慶縣都市第三地生態園正式開園,“餘慶坊·紅渡”旅居農家鄉村旅遊示範點成功打造。浪水灣、飛龍寨和飛龍洞景點全年接待遊客10.3萬人次,實現門票收入249萬元。

社會事業

基礎設定

截至2015年,餘慶縣城鎮建設建城區面積達34.8平方公里,其中縣城建城區12.0平方公里。縣城區供水管道長59公里,全年供水量428萬噸,其中生活用水230萬噸。
縣城形象提升。全面完成黨校、武裝部、消防大隊、交警大隊、中醫院、檔案館整體搬遷,建成“四縱三橫”路網,綠化亮化全面提升,西部新城基本成型。完成棚戶區改造776戶。投入資金3000餘萬元,完成餘慶大道、玉笏大道等主要路段功能配套和景觀提升。石羊湖水舞聲光秀、餘慶河河道綜合整治、北區商業街、農特產品交易中心等項目穩步推進。大力推進“全國縣級文明城市”創建,狠抓子營農貿市場整治、違規占道經營、車輛停放等工作,城市管理能力不斷增強,“全國衛生縣城”水平持續鞏固提升。“省級文明城市”通過覆核驗收,“省級食品安全示範縣”創建順利推進。鄉鎮內涵發展。完成花山鄉、龍溪鎮總體規劃和敖溪鎮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累計新增集鎮面積12.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提升至47.7%。開通縣城至龍溪公交線路,新增縣城至大龍、魁龍、哨溪3條農客線路。完成松煙、龍家集鎮“白改黑”,構花大道快速推進。土司文化挖掘成果豐碩。敖溪、龍溪省級示範小城鎮穩步提升,松煙、構皮灘市級特色示範鎮持續鞏固,大烏江、花山新晉市級特色小鎮培育名單。敖溪鎮獲評“全國創建無邪教示範鎮”。鄉村生態宜居。科學劃定生態紅線,全面實施“綠色貴州三年行動計畫”,森林覆蓋率達59.03%,建成區綠化率達34.5%。縱深推進“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六項行動計畫和“治污治水·潔淨家園”三年攻堅行動,建成34個村寨污水處理設施和農村生活垃圾收運系統,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升至89.4%,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全縣空氣品質優良率均達100%。拆除團結湖、方竹湖等庫區釣魚棚108個,烏江流域網箱16.4畝。

科教事業

截至2015年,餘慶縣有各類學校157所,其中:幼稚園62所,國小78所(含1個教學點),初級中學13所,高級中學2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全縣幼兒在園8765人,國小在校生23247人,國中在校生13057人,高中在校生7353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5207人。全縣高考錄取人數2528人,其中重點院校276人,本科839人,大專1413人。全縣有在職教職工3025人,其中專任教師2725人。
2015年,餘慶縣專利申請109件,專利授權72件。全縣年末在崗專業技術員有4507人,按職級分:高級職稱535人,中級職稱1708人,初級職稱1905人;按系統分:工程類278人,農業類257人,衛生類699人,教育類2261人,其他1012人。
2017年全縣有各類學校151所,其中:幼稚園69所,國小65所(含1個教學點),初級中學13所,高級中學2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全縣幼兒在園7880人,國小在校生23464人,國中在校生12502人,高中在校生6999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3335人。全縣高考錄取人數3273人,其中重點院校501人,本科951人,大專1821人。全縣有在職教職工3378人,其中專任教師3003人。
全年專利申請213件,專利授權73件。全縣年末在崗專業技術員有4280人,按職級分:高級職稱688人,中級職稱1781人,初級職稱1782人;按系統分:工程類269人,農業類225人,衛生類812人,教育類2893人。

醫療衛生

截至2015年,餘慶縣共有各類衛生機構129個,其中醫院和衛生院14個,村衛生室100個,有證個體醫療點10個。全縣年末有衛生技術人員1264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61人,註冊護士456人。全縣有醫療床位1324張。

文化事業

截至2015年,餘慶縣有線數位電視用戶有39963戶。年末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70.0%,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0.0%。

社會保障

截至2015年,餘慶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社會養老保險有143350人,其中60歲以上有39564人。年末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264625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有35070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有12999人,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有18817人。參加失業保險8956人,參加工傷保險有26708人。全縣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對象有11087人,其中農村10470人,城鎮617人。全縣敬老院收養162人,農村五保供養人數有322人。

名勝古蹟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中央宣傳部 財政部 文化和旅遊部 國家文物局關於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第一批)》的通知》餘慶縣名列其中。
飛龍湖休閒度假旅遊區
飛龍湖休閒度假旅遊區位於貴州腹地餘慶縣境內,總面積96平方公里,是千里烏江畫廊一個重要的旅遊節點。整個湖區森林覆蓋率達78%,水資源保護良好,生態環境優越;湖中峽谷縱深,島嶼眾多,山水峽谷風光特色極為明顯。這裡有天下第一飛龍長廊和亞洲第一高壩、有飛龍寨國家4A景區和浪水灣生態文化旅遊景區、有神奇飛龍洞和飛龍赤壁岩溶景觀、有歷史悠久龍文化和地方特色民族風情。
門票:餘慶戶口憑身份證10/元;縣外60/人。
地址:餘慶縣大烏江鎮、花山鄉
自駕線路:沿余凱、江安、道安高速抵達大烏江鎮和花山鄉。
飛龍湖休閒度假旅遊區·浪水灣景區
浪水灣景區是飛龍湖休閒度假旅遊區的主體組成部分。浪水灣中最妙趣橫生的地方非獼猴半島莫屬。這裡山明水秀,獼猴眾多,從古至今形成了悠久的獼猴民間文化,獼猴表演、獼猴迎賓、獼猴競技等精彩紛呈,每場表演逗樂每位遊客留下歡快的笑聲。
飛龍湖休閒度假旅遊區·浪水灣景區飛龍湖休閒度假旅遊區·浪水灣景區
景區內其他地方同樣具有趣味十足的娛樂體驗,有觀摩科技奧妙的神奇園、了解地方民俗傳統和生產生活習俗的農耕園、體驗水上垂釣的釣魚棚。景區餐廳的烏江豆腐魚、敖溪剔骨鴨、正宗農家菜等地方特色食品,滋味獨特,在美味與美景中大飽眼福享受大快朵頤。
景區內獨特的翠竹園是林間賓館,擁有客房40餘間,可同時容納70餘人就住。賓館由兩層高純木結構建造而成,為西南少數民族傳統民居風格。客房內木椅木床木質地,客房外青山青林青顏色,聽松濤淺吟低唱、觀湖光倩影明眸,忘卻城市的喧囂與焦躁,靜享受自然山水間那份寧靜之美。
門票:餘慶戶口憑身份證10/元;縣外60/人。
地址:餘慶縣大烏江鎮
自駕線路:沿余凱、江安、道安高速抵達大烏江鎮。
飛龍湖休閒度假旅遊區·飛龍寨景區
飛龍寨景區為國家濕地公園和國家4A級旅遊景區,位於餘慶縣花山苗族鄉境內的飛龍湖畔西側,是飛龍湖休閒度假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區由三個部分組成:天下第一飛龍長廊、荷花園、民族風情園。該景區以苗族古寨為中心,以龍文化和少數民族風情體驗為核心,以荷花園和飛龍湖山水景觀為特色,輻射周邊朝陽洞、石家洞、古樹林等景點。境內自然風光秀麗,山水峽谷獨具特色。
飛龍湖休閒度假旅遊區·飛龍寨景區飛龍湖休閒度假旅遊區·飛龍寨景區
飛龍湖荷花園位於飛龍寨當門壩,因數十畝良田遍植20餘種荷花而得名。荷花園中棧道與園岸、亭廊相接,高低錯落,各種蓮開並蒂、風姿綽約。荷花園附近的苗族民族風情表演園,占地1300餘平方米,可容納2000餘名觀眾觀看歌舞表演:歌曲有《敬酒歌》、《醉苗鄉》等;蘆笙歌舞有《情滿苗山》、《花山漢子》、《錦雞姑娘》;板凳舞有《恰蒙丫》。
門票:餘慶戶口憑身份證10/元;縣外60/人。
地址:餘慶縣花山鄉
自駕線路:沿余凱、江安、道安高速抵達花山鄉。
老林河景區
老林河景區位於餘慶縣城東北部烏江北岸,距飛龍湖休閒度假旅遊區15公里,生態保護十分完好。景區內有老林河省級森林公園。公園是典型的喀斯特森林,園內動植物種類豐富。境內山高谷深,溪流縱橫,老林河貫穿公園南北,藏於山巒之中,重巒碧透,流水潺潺,深山不聞人煙,溝壑不見足跡,是難覓的探險之地。徜徉河谷中,時而綠水青山,時而山花遍野,時而清泉瀑飛,時而碧潭連連,景色讓人目不暇接!堪稱“山羨水俏麗,水戀山環淌”之佳境。其中,穿洞嶺洞廊渾然天成,山前懸流飛瀑,名木異草漫山遍野,奇峰秀景滿目皆是,有仙人抬轎、一柱擎天、大鵬展翅、銅鑼山、打鼓崖等奇峰峭壁。靜觀奇景、足以滌心洗肺;露營其中,得無窮野趣。靈淨寺地處穿洞嶺玉皇頂山峰絕壁,始建於明朝中期,600年來香火不斷,許多香客慕名而來。公園內古驛道、長奶夫人墓、躲兵岩、紅軍墳等歷史遺蹟十分豐富。
老林河景區老林河景區
老林河景區集華山之險、峨眉之秀、張家界之奇、九寨溝水之清澈於一身,是旅遊、探險的好去處。
門票:免費
地址:餘慶縣關興鎮高爐村,距離餘慶縣城80公里左右。
自駕線路:通過余凱高速、道安高速、江安高速到餘慶,沿省道湄黃線至餘慶關興鎮,距集鎮7.5公里,距大烏江碼頭20公里。
都市第三地生態園
都市第三地生態園是縣城城區的“城中花園”,緊挨餘慶縣城。園區總面積2000畝,是縣城中的城中生態農業園。園區內占地70畝的濕地公園,與園區標準化、規範化種植區域形成鮮明對比,濕地公園變化多樣的景觀和相應的設施,為遊人提供了生機盎然、豐富多樣、幽靜愜意的遊憩空間。園內景觀樹、拱橋、木棧道、汀步等蜿蜒相連,錯落有致,貫穿整個濕地公園,營造出了時而“曲徑通幽”、時而“柳暗花明”的意境和情趣。在突出“自然、生態、野趣”的基礎上,融入觀景、人文、休閒和遊樂等要素,兼具濕地保護與利用、科普教育、濕地研究、生態觀光、休閒娛樂等多種功能。
都市第三地生態園都市第三地生態園
園區內縱橫交錯的觀光大道,可供遊客漫步、騎行,時常舉辦的腳踏車越野賽和馬拉松賽等各種體育賽事和旅遊活動,點綴於其間的各種酒吧、咖啡館、小吃街和休閒別墅,十分具有商業和旅遊開發價值。
門票:免費
地址:餘慶縣城
自駕線路:沿余凱、江安、道安高速抵達餘慶縣城,往香港路向東北方行駛
餘慶坊·紅渡景區
餘慶坊·紅渡景區位於餘慶縣大烏江鎮,景區有有貴州著名的攝影基地、攀岩基地和貴州最著名的紅渡梯田。梯田美景,四季如畫。每年初春時青苗悠悠像一片片鮮艷的綠毯,初夏油茶花開和秋天稻穀成熟之時,梯田萬頃一片金色,蔚為壯觀,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千里烏江從景區邊沿奔騰而過,峽谷風光和喀斯特山峰也是紅渡的靚麗景觀。紅渡景區的紅色歷史文化內涵豐富,紅軍長征強渡烏江的戰鬥遺址至今仍在。景區現已開發生態旅遊觀光景點3處,改造建設“餘慶坊”旅居農家接待點八處,恢復當年紅軍戰鬥指揮所一處,建成紅軍強渡烏江廻龍場紀念館一座,紅色體驗場10000平方米,農事體驗區4處,民俗購物點5處,休閒養生點19處。餘慶坊·紅渡景區的梯田、峽谷、人文相互交融,成為餘慶縣乃至整個遵義市境內具有較強影響力的景區之一。
餘慶坊·紅渡景區餘慶坊·紅渡景區
門票:免費
地址:餘慶縣大烏江鎮紅渡村
自駕線路:通過余凱高速、道安高速、江安高速到餘慶,沿省道湄黃線至餘慶大烏江鎮紅渡“旅居農家”鄉村旅遊示範區,距大烏江集鎮2公里
大銀山景區
大銀山景區位於餘慶縣關興鎮獅山村大銀山村民組,北鄰茶林村民組,東接毛灣村民組,正西方隔澗相望半坡陽村民組,西南方可腑瞰老林河景區全景。該景區離關獅公路主幹道僅有600餘米,離關興集鎮5公里,離獅山村委6公里。景區入口處海拔1200米,該處建有一個能停靠145輛大小旅遊車輛的大型生態停車場,遊客下車即可觀賞雲霧、日出、霞光、村莊及山水風光。景區內山峰連綿,海撥都在1200米以上,自然環境沒有任何污染,陽光明媚,空氣清爽,山中的負氧離子達到了1200(單位)以上。攀上各峰各嶺,均可觀賞老林河原始風光,移步換景,美麗怡人。
大銀山景區大銀山景區
門 票:免費
地 址:餘慶縣關興鎮獅山村
自駕線路:通過余凱高速、道安高速、江安高速到餘慶,沿省道湄黃線至餘慶關興鎮獅山村
餘慶坊·河濱景區
餘慶坊·河濱景區位於餘慶縣城東北角十里開外,有著天地大美,自然天成的旅居農家——河濱漁村。這裡是“旅居農家,美麗鄉村”的鄉村旅遊體驗區。一幅無窮變幻的山水畫,不僅詩情畫意,更有呼吸沁入心脾的清新空氣。這裡有湖光山色,漁家燈火,更那風情萬種,在漁舟廣場“甲板"上近收眼底。沿著景觀步道和木棧道依著山水迎候四方遊客,回歸自然,住進農家,感受漁家生話。回歸真我,體驗鄉野垂釣之趣,品享純淨天地間的清新和寧靜。
餘慶坊·河濱景區餘慶坊·河濱景區
門票:免費
地址:餘慶縣白泥鎮哨溪村
自駕線路:沿省道湄黃線行駛至中關處轉道直達景區。
二龍茶體旅園區
“遠看似公園、近看是茶園”的二龍茶體旅園區,位於中國第一騎游小鎮——松煙鎮。在園區內飽覽秀麗的山水風光之餘,遊客還可以體驗採茶、制茶、品茗,可以學習茶藝茶道、吃茶鄉茶菜,可以品味划船、游泳、釣魚、騎游的悠閒生活,盡享桃花源般的鄉村樂趣。茶山腳踏車道蜿蜒盤旋在茶海中,環湖腳踏車道穿行在李家寨水庫岸邊,騎行其中,盡賞茶海風光,盡享青山綠水、藍天白雲和清新的空氣,是腳踏車愛好者休閒騎游、競技比賽的最佳選擇。
二龍茶體旅園區二龍茶體旅園區
門票:免費
地址:餘慶縣松煙鎮二龍村
自駕線路:通過道安高速到湄黃S204省道到餘慶縣松煙鎮二龍村。
玉笏山森林公園
玉笏山森林公園位於餘慶縣城城北。東面與縣城新城區一致的石洋湖相連,南面與縣城—魁龍水庫相望,北面是風景優美的方竹湖,景區占地10平方公里,最高峰—玉笏山海拔880餘米。公園內地形地貌複雜,平地少狹谷多,崇山峻岭、峰巒疊障、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有山脊線明顯的低中山地,山石多裸露,為典型喀斯特地貌,是休閒娛樂、旅遊觀光的好地方。
玉笏山森林公園玉笏山森林公園
門票:免費
地址:餘慶縣城城郊西北方向,距餘慶縣城2公里
自駕線路:沿省道湄黃線可直達景區,或到達餘慶坐的士10分鐘到達景區。
回龍場紅軍搶渡烏江戰鬥遺址
回龍場渡口原為餘慶到湄潭的交通要道,是紅軍強渡烏江的右翼突破口,當年紅軍搶渡烏江的戰鬥遺址尚存,戰壕遺壘隱略可見。浮橋竹竿現存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如今己在懸崖峭壁上建起了一座雄偉的回龍大橋,橋長168.4米,寬8.5米,高62.5 米。1982年2月省人民政府將貴址命名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5月1日,豎文物保護標誌。
萬丈坑紅軍烈士墓
在龍家鎮光輝村一溶洞旁,距縣城82公里。建於1956年8月,墓座西北,向東南,細鏨青石精砌。長4.7米,寬3.2米,高2.1米。前墓壁前頂部正中,雕一五角星徽,凸出描紅,星徽下方。框立一長方形青石墓碑,鐫刻“紅軍烈士之墓"”6個描紅大字;墓前有石台階2級,周圍有水泥欄懺。此外,墓的左、右、前方,有紀念石碑5塊,記載著紅軍戰士犧牲經過和人數等。1982年12月10日,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5月1日,在該墓豎文物保護標誌。
他山摩崖
他山距松煙鎮6公里,明末清初四川巡撫錢幫芑(字開少)因拒張獻忠餘部孫可望招降,隱於餘慶松煙鋪柳湖他山7年,潛心做學,並於此削髮為僧,號大錯和尚。取“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玉)”之義,命柳湖旁之山為“他山”。刻“他山”兩字於巍峭陡立的石壁上,正楷直書,筆力蒼勁,每字約0.4平方米。其右轉彎處有一剔地摩崖,長約0.9米,寬0.6米,正楷豎刻“錢開少放歌處”,款記“永曆丁西春題”6個字。至今存有“他山”、“錢開少放歌處”等多處摩崖石刻。1982年12月10日,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1月2日,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他山摩崖他山摩崖

歷史文化

名優特產

餘慶苦丁茶
餘慶縣盛產小葉苦丁茶,小葉苦丁茶屬木樨科粗狀女貞,生長在烏江沿岸及苗嶺山區,與雲南、四川、浙江、廣西、廣東、海南等地的冬青科大葉苦丁茶品種完全不同,它是貴州特有的一種珍稀植物,具有乾茶綠、湯色綠、葉底綠的特徵。被中科院院士、上海市茶葉協會名譽會長、著名科學家談家幀教授譽為“綠色金子”。
苦丁茶苦丁茶
紅金橘
紅金橘,又名“紅軍橘”。據《餘慶縣誌》記載,紅軍長征過餘慶時,有百餘名受傷、失散紅軍被地方反動武裝俘虜和殺害,其中有1名小紅軍被龍家橫擔山一個廟裡的小和尚救了出來,並給他指明了到遵義的去路,小紅軍流著眼淚,從褲袋裡摸出幾十顆橘樹種,交待小和尚種在紅軍犧牲的地方以作紀念。小和尚按照小紅軍的囑咐,將橘種育成苗並全部栽種。每年秋天,橘子樹上都結滿了金紅色的橘子,小和尚告訴附近的窮苦百姓:這是紅軍鮮血澆出來的橘子,叫“紅軍橘”。為了避免反動派的報復和破壞,人們將“紅軍橘”改叫“紅金橘”。紅金橘具有皮薄汁多、味甜化渣、食藥皆佳、色澤鮮艷、易於保鮮等特點。

著名小吃

徐家羊肉粉
徐家羊肉粉是餘慶的招牌老店,採用米粉、山羊肉、芫荽、香蔥、油辣椒、花椒等為原料,煮製的羊肉粉鮮嫩、味香,色、香、味俱全。
樊家狗肉
樊家狗肉是餘慶的特色狗肉火鍋。狗肉不僅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具有入藥療疾的效用,具有補中益氣、溫腎助陽之功。
烏江活魚是以魚為主要菜品的魚專家,由於採用的魚類品種較多,開發出的味型多樣(有酸湯、清湯、微辣、中辣、巨麻辣等),魚是當著顧客的面宰殺、打片,成菜具有“滑、嫩、鮮、香”的特點。
敖溪豆花
餘慶縣敖溪豆花既有乾香的本味,更具吸味特性,為餘慶的名菜。豆花為補益清熱養生食品,常食之,可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清潔腸胃。更適於熱性體質、口臭口渴、腸胃不清、熱病後調養者食用。

民間藝術

民歌小調:餘慶民歌小調,一種是自由延伸型,音程自然,旋律平緩,音域不超過8度;另一種是山野風味型,粗獷、高亢、奔放、力度強。
鑼鼓:餘慶鑼鼓由大鼓、馬鑼、羊面鼓和鈸組成,鑼鼓點子100餘首,常見的有“長路引”、“剪刀架”、“一柱香”、“獅子搖鈴”、“鴛鴦系水”、“鯉魚下灘”、“八排鼓”、“雙飄帶”、“撲燈蛾”等。
嗩吶:嗩吶為民間吹奏樂器,餘慶調子有“四川調”、“湖北引子”“大河引子”、“上方引子”、“印江調”、“石阡調”、“道真調”、等20餘種。
龍燈:餘慶龍燈始於唐代“正月十一至十六日謂之燈節”,現有布衣龍、草龍和棒槌龍。
花燈:餘慶花燈屬於江南風格,按表演形式和內容,分為傳統花燈和新花燈。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至1820年),餘慶九竹坎人楊在強與妻子郭氏流落於廣西樂業縣邏沙壩,就地傳授餘慶花燈,後來成了當地一種風格獨特的劇種——燈戲,與餘慶花燈類似。

著名人物

鄒前方(1952.2~1971.4),乳名興國,白泥區明星鄉人。1952年2月7日出生於農民家庭,1971年4月22日,為搶救列車而光榮犧牲。
黃澤富,男,漢族,餘慶縣白泥鎮人,1948年6月生,初小文化。農民泥塑藝術家,餘慶縣第七屆政協委員。
梅宏,男,漢族,1963年5月20日生於餘慶縣白泥鎮。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高可信軟體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軟體工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楊再學,男,漢族,餘慶縣大烏江鎮人,1964年1月生。餘慶縣植保植檢站站長、高級農藝師、農推研究員、碩士生導師,貴州省省管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