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

餘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

《餘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通過對余秋雨代表作的詳盡閱讀,綜合各界對“余氏散文”的文學見解與文化解讀,力求向讀者展示“餘式散文”的文化內涵,以全方位的深度剖析重新認識余秋雨其人其文,感受“餘味”之中所蘊涵的文化氣息。從小處著眼,用輕鬆活潑的筆觸,引領讀者去領略中國文化廣闊的天地,藉以打通中國古今文化的屏障。

基本介紹

  • 書名:餘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
  • 類型:文學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0425980, 9787510425981
  • 作者:曾一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頁數:274頁
  • 開本:16
  • 品牌:新世界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如果讀者對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還有質疑,那么就請從《餘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開始--翻開第一頁,從《餘味:跟隨余秋雨品中國文化》對余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語的擷取中,用心去鑑賞、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識以外的文化內涵,細細體悟這份綿延不盡的文化“餘味”。

作者簡介

曾一,當代作家,歷史、文化、藝術研究學者,對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化有著極深的研究,曾專門研究過余秋雨散文中的文化現象,是一位極富歷史文化感的作者。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味 物華天寶,人傑地靈
黑土地上的中國脊樑
◎汩汩流淌的黑龍江
◎東三省“改旗易幟”
三晉大地話蒼茫
◎走西口的無奈與機遇
◎三晉山水三晉人
豫州不言自沉厚
◎汴梁自古帝王都
◎妙筆圖成意自深
姑蘇一敗雲無色
◎蘇州山水清且嘉
◎五湖范蠡載西施
十里洋場看浮沉
◎上海的前世今生
◎上海文明首創者
萬里王程三峽外
◎三峽流泉幾千里
◎都江堰水沃西川
第二味 忠孝節義,碧血丹心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
◎十月胎恩重
◎雪中送炭暖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高山流水遇知音
◎相知何必骨肉親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
◎男兒窗前六經讀
◎落紅化泥更護花
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千磨萬擊還堅勁
◎善讀書者可醫愚
君子成人之美,小人成人之惡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第三味 東籬把酒,返璞歸真
學而優,未必仕
◎一己之私毀社稷
◎仕途路上多坎坷
宗教之於仕途
◎詩人的入世與出世
◎佛教之於文人
放曠心懷天地間
◎走遍萬水千山
◎魂歸激流柔波
在行走中感受自我
◎月是故鄉明
◎我心之所至
歸心隱性品自在
◎孤舟獨釣寒江雪
◎我寄愁心與明月
第四味 華夏文明,震古爍今
洞中一日,繁華千年
◎辟開混沌鴻蒙竅
◎卻是桃花源里人
漸行漸遠的原始文化
◎戲曲舞蹈的活化石
◎貴池煙雨自成詩
那些凝固的歷史
◎莫高窟的眼淚
◎散落的文明
藏書之富,甲於天下
◎志欲盡讀天下書
◎澹生堂中儲經籍
讀書乃立學之根本
◎琴聲長伴讀書人
◎書院:打破沉默
抑揚頓挫中國話
◎漢語是一場宏大的演出
◎實力也是“說”出來的
第五味 榮耀遺恨,永恆交織
柳顏二公奈若何
◎硬軟適人手,百管不差一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濃墨淡彩總相宜
◎詩中有畫畫中詩
◎無聊笑哭漫流傳
崑曲的無雙之美
◎百戲之祖,百戲之師
◎崑曲如花,六百韶華
流雲漓彩話琉璃
◎從“流蠡”到“琉璃”
◎沉默華彩琉璃瓦
吾輩知恥而後勇
◎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
◎廢墟之下的奢華恥辱
後記

後記

余秋雨,當代知名學者、散文家、作家、藝術理論家,以其獨特而又深刻的歷史文化散文享譽文壇。他憑藉自身淵博的文史知識,以優美的字句,帶領讀者徜徉於歷史的長河中。二十多年來,他以不懈的努力守護著華夏的璀璨文明。
余秋雨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打破了傳統散文的束縛,創造了新的意與思相結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風物、區域歷史,來尋求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與意蘊,以及人格的構成與人生的真諦。他用冰冷的手筆但並不冰冷的文字將地理寫成了歷史,將歷史寫成了文學,又將文學寫成了最最直白的感受。他不是一位批判家,卻無情地在文字間批判著現實社會的殘酷無情;他不是一位社會學家,卻用敏銳的目光把歷史拉回現實,把現實推向未來;他只是一位文化人,用文化人的細膩來感受與體會人類的天空下遺留的魅力、輝煌、醜陋、卑劣……他的散文核心成分是議論,但又多以抒情的筆法來表達,這種抒情與議論的水乳交融,使文中的議論充滿了睿智與情趣,使讀者總能在理性的思考中獲得一種特有的精神享受。可以說,余秋雨的散文,已經跨越了純文學的界限,走向文化領域。
本書通過對余秋雨散文的文化解讀,力求向讀者展示“餘式散文”的文化內涵,以全方位的深度剖析重新認識余秋雨其人其文,感受“餘味”之中所蘊涵的文化氣息。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為使書中所述內容更加準確、詳實,作者翻閱了大量相關資料,並得到眾多學者及媒體朋友的大力幫助,掌握了諸多豐富完備的信息與一些觀點獨到的資料。作者以此為基礎,根據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在提出自己觀點的同時,對這些信息進行了篩選、整合與重新詮釋,大大豐富、完善了本書的內容與結構。
在這裡,作者對所有提供幫助與支持的學者及媒體朋友表示由衷的謝意。鑒於作者能力有限,難免會有不到與疏漏之處,還望廣大讀者朋友予以諒解,並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序言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每一次的漂泊旅程,都是開拓眼界、增長智慧的機遇,每一次在字裡行間的穿梭,都是蕩滌心靈的寄託。無論是行走在路上還是紙上,都是對生命的一次審視。讀余秋雨的散文,就如同讀一本輕鬆的旅行散記,一本厚厚的中國歷史。每次都會在跋涉中得到些許感悟、某種寄託,更有萬象的人生世態和豐富的個人情感蘊涵其中。相信所有讀過“余氏散文”的入都會深深地感受到余秋雨先生洞達人情世故的睿智,以及那份中庸和諧的處世態度,特別是他對中國文化精神的見解與闡釋,更令人為之感嘆和折服。
一粒沙可以折射出一個世界,一朵花能夠映襯出一座天堂。對於每一個人來說,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對於整個人類來說,文化的傳承卻是沒有止境的。把無限放在掌心,讓永恆來收藏剎那,這是生命永恆存在、亘古不老的原始見證。可是,隨著歲月的流逝,歷史的文化滄桑在人類的記憶中越磨越淡,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圈子,時間磨損了最值得深藏的寶貴記憶。所以,本書通過對余秋雨代表作的詳盡閱讀,綜合各界對“余氏散文”的文學見解與文化解讀,從小處著眼,用輕鬆活潑的筆觸,引領讀者去領略中國文化廣闊的天地,藉以打通中國古今文化的屏障。如果讀者對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還有質疑,那么就請從這本書開始——翻開第一頁,從本書對余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語的擷取中,用心去鑑賞、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識以外的文化內涵,細細體悟這份綿延不盡的文化“餘味”。
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劇烈的轉型時期,我們接觸到的世界越來越多元化,各種文化都在不斷運動,或融合,或交流,或碰撞,共同推動著世界的不斷前進。然而中國傳統的國學藝術,無論是在音樂、書法、繪畫,還是風俗、歷史、文學等諸多方面,都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顯得岌岌可危。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有理由、有責任、有義務保持住中國特有的文化傳統,並加以發揚光大。因此,現在的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了解前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了解我們可以繼承的文化傳統,以利於更好地理解、利用中西方文化資源,進而發掘中國文化的淵博精深。而對余秋雨先生的作品發掘得越深,就越能發現其珍奇可貴。
余秋雨曾說:“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乾和挫折。”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埋首於磚塊般典籍中的余秋雨,突然湧起了向蒼天大地釋放自己內心深處無限吶喊的渴望。一直以來震撼著心靈的澎湃思想猶如一陣滔天巨浪,要求超脫現實的束縛,尋求最終的寄託。這是一次對歲月人生的不斷雕刻,也是一次對生命價值的不朽承托。
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日漸強盛,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21世紀是中華文明開始偉大復興的世紀。中國文化,將是未來世界的關鍵字。余秋雨曾深情地說過:“在即將跨越這道千年山樑時,不能不回頭看看以前的那幾道千年山樑……每一道千年山樑上都有中國人的腳印,而且這排腳印沒有中斷,一直排到今天中國人的腳下。當年我們的祖先身邊應該有一些陌路人吧,他們都到哪裡去了?他們的腳印消失在何處?他們的身影飄逝於何時?也許,他們還有行李寄放在哪個山洞裡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