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馬橋

飲馬橋

飲馬橋是建在蘇州第三橫河上溝通護龍街的南北拱橋,河東是十梓街,河西是道前街,處在蘇州城市中心的位置。橋名傳說來自東晉高僧支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飲馬橋
  • 地點:蘇州
  • 橋名:傳說來自東晉高僧
  • 類型:一座拱橋
飲馬橋的傳說,名稱來歷,“關帝顯聖”飲馬橋,《水滸傳》中的飲馬橋,飲馬橋的變遷,

飲馬橋的傳說

名稱來歷

飲馬橋的名稱由來在王謇的《平江城坊考》一書中記載明白,作者引《紅蘭佚乘》曰:“支遁好乘馬。其最重者,名曰‘頻伽’。嘗飲頻伽於橋下。馬溲處,忽生蓮花。人異之,故名曰‘飲馬’。而橋之西 南有蓮花巷。”
支遁者,東晉高僧也。字道林,世稱支公,亦稱林公,別稱支硎,俗姓關。陳留(今河南開封)人,東晉高僧,佛學家、文學家、思辯家、佛茶世祖、愛馬養鶴。支遁愛馬,史有記載。據說有人送支遁黃金五十兩,良馬一匹。支遁將黃金五十金散與眾人,留下馬匹精心餵養,而支遁又從來不騎馬,眾人不解,支遁答曰:“愛其神駿也”。唐人韓乾有《神駿圖》,畫的就是支遁愛馬的故事。
就是這位東晉時代的支遁大和尚當年牽了一匹名叫“頻伽”的寶馬經過蘇州城裡的這處橋下喝水,這匹馬喝足了水,又隨地撒了一泡尿,那馬尿流過處竟在河裡長出一叢蓮花來。名僧、寶馬、馬溲生蓮花的祥瑞之相,催生了飲馬橋的名稱。

“關帝顯聖”飲馬橋

在清代留存的《蘇城全圖》上,可見飲馬橋西南(相當於現在科技大樓處)有一座關帝廟。清·顧祿的《桐橋倚棹錄》中記載了一段飲馬橋上關帝顯聖嚇退屠城清兵的傳說。
順治二年清兵平定江南,蘇州城裡依然有明朝官兵和太湖赤腳張三抵抗,負隅劫掠,清朝總兵率軍攻入胥門,並欲途經飲馬橋屠城,然而當土國寶的部眾到了飲馬橋時,“見關帝橫馬立橋上,始跪而止。”土國寶於是退兵,卻原來是兩個醉漢前一天晚上將廟裡的關帝塑像抬到了橋上,從而救了一城百姓。一座飲馬橋從此更有了傳奇色彩。

《水滸傳》中的飲馬橋

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受招安後奉命征討江南方臘,攻打蘇州之時,梁山頭領“醜郡馬”宣贊與方臘麾下將領“飛豹大將軍”郭世廣鏖戰,在飲馬橋下同歸於盡。

飲馬橋的變遷

上世紀初滬寧鐵路開通,蘇州修通了從平門外的火車站經留園胥門的馬路,接著又造了進平門入城的梅村橋,南北走向的護龍街成了蘇州城中心地帶的交通要道,為了城內通行馬車和黃包車,城內主要交通幹線上的橋樑都進行了台級改緩坡的改造,那時,飲馬橋南北兩側填高,石級變成了緩坡,原來的高峻就已經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了。
解放後,蘇州城進一步改造,1951年拆了南門城牆,修建了南門大橋,從平門沿護龍街至南門大橋的主幹線基本形成,1952年城裡開通公共汽車,其中主幹線就是這條南北大道(參見蘇州方誌辦、蘇州檔案館編撰的《蘇州市大事記》)。這時,飲馬橋便沒了昔日的印跡。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擴張,蘇州城市的面貌日新月異,蘇州城區的水系慘遭破壞,填埋、湮沒、改建得只留下一條條陰溝。如今飲馬橋雖然還橫臥在人民路中央,但已成了一處長長的過水的涵洞了,昔日如虹清麗的飲馬橋便只留下空名了。
飲馬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