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謇

王謇

1888~1968,原名蹇,字佩諍,江蘇蘇州吳縣人。歷任《吳縣誌》協纂,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編目主任,蘇州振華女中教務長、副校長,國學會副主任幹事,章氏講習會講師。歷任震旦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教授。解放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編纂。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學者、版本目錄家和考古學家,同時也是藏書家和書法家。王謇年輕時,從沈修為師,打下了紮實的國學功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謇
  • 別名:原名蹇,字佩諍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蘇州吳縣
  • 職業:藏書家和書法家
  • 主要成就:舉辦了"吳中文獻展覽會"。
  • 職務: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編目主任,蘇州振華女中教務長、副校長
簡介,從事職務,拜從老師,人生經歷,藏書工作,

簡介

1888~1968,原名蹇,字佩諍,江蘇蘇州吳縣人。

從事職務

歷任《吳縣誌》協纂,江蘇省立蘇州圖書館編目主任,蘇州振華女中教務長、副校長,國學會副主任幹事,章氏講習會講師。歷任震旦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教授。解放後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編纂。是我國近代著名的學者、版本目錄家和考古學家,同時也是藏書家和書法家。

拜從老師

王謇年輕時,從沈修為師,打下了紮實的國學功底。後來,他又列章太炎金天翮黃摩西吳梅諸大師門下,學業日進。

人生經歷

1915年,王謇從東吳大學文科畢業後,即從事教育工作,任蘇州振華女校教務長(教務主任)。1918年,王季玉女士自美國留學歸來,接替其母王謝長達夫人任振華女中校長,即延聘王謇為副校長,兼授國語課。知識淵博的王謇上課時,口若懸河引經據典,深入淺出妙趣橫生。當時的振華女中,師資力量堪稱"聚吳門一時之盛",而王季玉、王謇這兩位正副校長,更以"二王"治學嚴謹著稱。上課之餘,王謇還力邀名流大師為學生講學。1934年,章太炎在錦帆路成立'章氏國學講習會',延請王謇講授'荀子'。"抗戰爆發後,移居上海的王謇又在震旦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法學院等多所院校任教授開課。授課時,他採用其獨特的"佩諍授課法":脫離教案,根據課本內容旁徵博引。考試時,也完全拋棄傳統的應試模式。學生在所發的白紙上,寫一篇學期綜合學習論文。批改時,王謇從中發現可塑之才,再請回自己家中無償?quot;小灶"。王謇教學多年,桃李滿天下。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費孝通、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馮其庸等,都是王謇的高足。曾任《人民日報社》的范敬宜也曾師從王謇。王謇對崑曲情有獨鐘,在課堂上大膽引進這一"國粹"。他對學生說:"不懂崑曲藝術,就不是真正的讀書人。"為此,王謇身體力行,經常帶領學生在振華校園內排練崑曲。在蘇州第十中學九十華誕慶典上,不少當年的莘莘學子歡聚一堂,還津津有味談起排練《牡丹亭》時趣聞。與眾不同,言傳身致的王謇大家庭中,竟然先後有四代共九人在十中(振華)讀書。桃李滿天下,桃李滿自家,王謇和振華結下了永恆的不解之緣。

藏書工作

王謇還致力於藏書,周退密《上海近代藏書紀事詩》,將王謇列入藏書家名錄。他的收藏著作中罕秘者有《天平志》、《姑蘇名賢后記》、明正德刻本《姑蘇志》等多種,其中不乏善本。王謇在教書、覓書和藏書之餘,潛心蘇州史志文獻的考訂研究。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在《蘇州史志筆記》中稱王謇:"其搜羅近人整理古籍之著作及論文豐富之甚。"王謇的著作,已成稿者(校注本)有《山海經》、《韓詩外傳》、《穆天子傳》、《說苑》、《新序》、《焦氏易林》、《齊民要術》等20餘種。另外,《宋平江城坊考》、《鹽鐵論札記》、已刊印問世。王謇對保護古籍更是不遺餘力。1936年王謇積極參與,舉辦了"吳中文獻展覽會"。他想方設法組織展品,連自家海粟樓的藏書也取出來"假私濟公",並主持了典藏儀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