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草放牧

食草放牧

食草放牧是通過草地放牧來獲得食草動物食物來源的方式,最普遍、最簡便、最經濟的草地利用方式,是草地合理利用與培育改良研究必然涉及的重要問題,但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如草場退化。草地在放牧情況下,有2個演替方向,一是進展演替,二是退化演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草放牧
  • 外文名:Grazing pasture
  • 特點:普遍、簡便、經濟的草地利用方式
  • 作用:獲得經濟來源
  • 影響:草場退化
  • 放牧方式:連續放牧、固定放牧等
簡介,放牧方式,影響,放牧對牧草生長和發育的影響,放牧對植被組成和群落結構的影響,放牧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簡介

食草放牧是最普遍、最簡便、最經濟的草地利用方式,是草地合理利用與培育改良研究必然涉及的重要問題。草地在放牧情況下,有2個演替方向:一是進展演替,二是退化演替。研究草地放牧演替的目的,在於掌握草地在放牧利用下的演替方向,針對不同的演替階段採取相應的培育措施,防止退化演替,促進進展演替,使草地演替向著有利於生產的方向進行。
我國北方草原近300萬km2,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又是北方和京津地區重要的綠色屏障。北方草原大多處於乾旱、半乾旱氣候條件下,生態系統承受干擾的能力十分有限。據統計,我國天然草原已有近1/3的面積處於不同程度的退化之中,草原大面積退化已嚴重威脅著我國畜牧業生產和牧區人民的生活。
內蒙古草原是我國北方最具代表性的草原,近一個世紀以來,特別是近50年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的發展,加之不合理的利用,內蒙古的草地大面積退化,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嚴重威脅著農牧業生產和當地及周邊人民的正常生活。內蒙古可利用草地中,已有60%發生了退化。素以水草豐美著稱的全國重點牧區呼倫貝爾草原和錫林郭勒草原,退化面積分別達23%和41%,鄂爾多斯草原的退化最為嚴重,面積達68%以上。
草原退化已成為我國重大的資源和環境問題之一。研究放牧對草原的影響,認識放牧影響下草原退化的過程和機制,採取合理的管理措施,防止草原退化,保證草地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是草原生態學的重要任務。在放牧影響下,草原植被結構、生產力、生物學特點等均發生變化,國內外已有大量的研究報導。

放牧方式

放牧制度可分為無系統放牧(自由放牧)和系統放牧兩類,包含下列幾種主要放牧方式:
①連續放牧。家畜在全部放牧時期內,不受限制地放牧在一塊草地上,屬於自由放牧,是一種較原始的放牧方式。
②固定放牧。在放牧時期的一個較長階段,使一定數量的家畜不受限制地放牧在一定面積的草地上。也屬自由放牧,但比前者進步。
③輪流放牧。將草原劃分成若干區段,按一定的時間和順序輪迴放牧和休閒(見草原管理)。是系統放牧的主要形式,也是草原合理利用的主要方法。
④混合放牧。將兩種或多種採食特性不同的家畜放牧在同一草原上,如牛、羊混群放牧或先放牛、後放羊。有計畫的混合放牧屬系統放牧。
⑤隔欄放牧。容許幼畜通過隔欄間隙進入某一草原地段採食,而母畜不能進入的放牧方式,也屬系統放牧。中國北方和西南的一些農區,一戶或幾戶的混合小畜群利用小片零星草地、茬地放牧或用繩索系留放牧,一般屬於自由放牧。
現代以放牧為主舍飼為輔或舍飼為主放牧為輔的集約化肉用牛生產和季節性畜牧業生產,是一種高效率的放牧飼養制度。

影響

放牧對牧草生長和發育的影響

放牧對牧草的直接影響是通過採食植物的葉片和莖稈降低葉面積指數(LAI),擾亂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供應,影響牧草的生長和發育。葉面積指數的大小直接影響牧草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產生初級生產力的一個重要的生理過程。研究表明放牧後牧草冠層的淨光合率(NPR)下降迅速。如果增大放牧壓力,牧草的新鮮葉片將被採食,淨放牧率將會持續下降。
光合作用產生的一部分營養被用於植物生長,另一部分被貯存下來。牧草中貯存的營養是一種非結構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單糖、蔗糖和澱粉。草地被放牧採食後,牧草的生長主要依賴於殘茬中和地下的營養物質。光合作用是牧草生長碳的主要來源。如果牧草沒有被家畜及時採食,碳將會轉移到根部,葉鞘和莖稈基部或者隨著枯枝落葉損失掉。

放牧對植被組成和群落結構的影響

放牧對植被組成結構、特徵、生產和植物群落的動態規律的影響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問題。放牧是一種典型的認為干預,它不僅改變草地的形態特徵,也會改變草地的生產力和物種的的結構。而且放牧會直接影響草地的景觀,物質和養分的循環以及草地的演替方式。在家畜-植被的相互作用中,從初級生產力向次級生產力的轉換過程中,家畜的牧食行為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放牧草地通常存在多種物種。在景觀水平上調整植被組成,放牧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一個植物群落中,家畜會拒食一些物種,而將其他物種作為牧草採食。內蒙古細毛羊的選擇性採食和較高放牧率的互作是導致植物多樣性和均勻度下降及群落優勢度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種類牧草對家畜放牧採食的反應是不同的,這於其受損失後的再生能力,物種間的競爭影響,非生物條件和放牧家畜的類型及放牧強度有關。雖然許多物種採食後不能夠恢復,然而有報導表明受到採食的牧草相比未被採食的牧草生長更加迅速。然而隨著放牧強度的加大,生物量的損失將會達到一個不能通過再生而維持的水平,這時生產力就會下降。在持續高放牧率下,冷蒿草原最終將進一步退化趨同為星毛委菱菜草原。合理的放牧能夠加快牧草的生長,維持草地生產力或者改良草地。增大放牧壓力能夠減少植物種群的形態變化,降低家畜選擇採食的能力和時間,改變物種豐富度、結構和物種組成。

放牧對土壤環境的影響

(1)土壤結構。家畜在草原上走動、奔跑,對草層和表土有破壞作用。長期過度踐踏會使草原地面裸露,土壤通透性下降,造成水土流失。但合理放牧的適當踐踏,能使地面苔蘚和藻類形成的覆蓋層破碎,有利於自然散落的牧草種子獲得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還能使枯死的植物倒伏、破碎、加速分解,提高土壤的有機質含量。
(2)土壤肥力。在放牧過程中,家畜的糞尿是牧草的營養物質,一頭 500千克重的成年牛,一年排泄氮約7.5千克、磷約 3千克、鉀約4千克。因此放牧能使牧草和家畜相互提供營養物質,對草原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起促進作用。但如放牧的家畜密度過大,過多的糞尿排泄會污染牧草,對草原的利用產生不良影響。在放牧過程中,草原能耐受家畜採食、踐踏和糞污的能力稱為草原的耐牧性,它由牧草的生活力、再生性和草皮的彈性構成。在土壤含有機質多、結構好、通透性強的條件下,植物的根系稠密,與土壤結合形成彈性很強的草皮,草原的耐牧性就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