騸馬

騸馬

蒙古民族在千百年遊牧生活中,形成了一套獨特的養馬方法。馬生下來一、二年間在草地上進行精心騎乘訓練,使其飽食青草,膘滿體壯。長出四齒即去勢。蒙古語稱去勢之馬為“阿塔思”,漢語叫騸馬或閹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騸馬
  • 別稱:閹馬
  • :動物界
  • :shàn
  • 又稱:去勢之馬
注音,釋義,來源,好處,

注音

騸:shàn

釋義

即閹割了的馬,也稱去勢之馬。

來源

這樣早去勢的馬矯健勇壯,而且有力柔順,能耐寒冷氣候。去勢後的馬經二、三年在草地放牧後,再次騎乘,並像最初騎乘訓練那樣再次教練。經第二次教練,馬的性情已較溫順,步法也很理想,不會咬人、踢人。騎馬的人在馬背上感到很平穩。下馬後不用拴馬,馬也不會離開走遠。另外,成百成千匹集成的馬群也沒有嘶叫的。在教練中,白天絕不給飼料,到了夜裡在草地上放牧,拂曉又備起鞍子騎乘,雖然騎乘完了不用拴住,但做為養馬法,必須拴在柱子上,使馬仰起頭,等到氣息完全平靜、四蹄冷下來之後,才開始在草地上放牧。因為馬經過奔跑,疲勞還未恢復的時候就吃草、飲水是很有害的。戰馬在參加戰鬥後,必須在草地上放牧,使其飽食青草,飽飲好水,這中間絕對不騎乘,只有再次戰鬥臨近的時候,才把馬從牧地趕回營地,拴在馬栓子上。然後,僅餵少量的草,經—定的時間以後,肥膘收縮,身體壯健,這時再繼續乘騎數百里路。

好處

用這種養馬法,馬奔跑很遠路也只出很少汗,任何遠征都耐得住。行進中絡不餵草飲水。因為勞累緊張中飲食,馬攝入的東西不僅不能變成血肉,反而要生病。牧馬中最強壯、最優良者留為種馬而不去勢,蒙漢混合話稱種馬為“移刺馬”。移刺馬外,大部分牡馬都去勢、病弱者很少。移刺馬為官馬,會如牧人管理馬群那樣巧妙地管理騾馬群。騸馬騍馬各自為群絕不相混。騾馬群一般由四,五十匹組成,一群騍馬必須配備一匹種馬(移刺馬)。移刺馬發現自己管轄的騾馬中有寓群出走者,就立即追上,連踢帶咬的趕回來。其它騍馬群的移刺馬奔到不屬於自己的騍馬群時,該群的官馬會制止它,把它咬傷或踢傷以後趕跑。牧人經常手持鐵鞭監督馬群,馬特別懼怕鐵鞭。若牧人發現無視秩序爭先喝水的馬,就揮動恢鞭,立即制止。故即使在飲水時,馬群也是整齊撐列,順序喝完水高去。這樣周到的飼養管理,就是蒙古人養馬法比其他民族的養馬法卓越之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