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與發酵科技

食品與發酵科技

《食品與發酵科技》創刊於1973年,是由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主管、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主辦的工程科技期刊。

據2020年第2期期刊內頁顯示,《食品與發酵科技》編輯委員會有編委21人;編輯部有責任編輯2人、校對1人、英語編輯1人

據2020年7月1日中國知網顯示,《食品與發酵科技》共出版文3430篇、總下載次數759412次、總被引次數15917次,(2019)複合影響因子為0.658,(2019)綜合影響因子為0.503; 據2020年7月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食品與發酵科技》共載文2469篇、被引量12219次、下載量157763次,基金論文量為893篇,2017年影響因子為0.6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食品與發酵科技
  • 外文名稱:Food and Fermentation Sciences & Technology
  • 語言:中文
  • 類別:輕工業手工業
  • 主管單位: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
  • 主辦單位:四川省食品發酵工業研究設計院
  • 編輯單位:《食品與發酵科技》編輯部
  • 創刊時間:1973年
  • 出版周期:雙月刊
  • 國內刊號:51-1713/TS
  • 國際刊號:1674-506X
  • 郵發代號:62-247
  • 編輯部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楊柳東路中段98號
  • 現任主編:陳功
  • 屬性:CA、CSTPCD
辦刊歷史,辦刊條件,欄目方向,人員編制,辦刊成果,出版發行,收錄情況,影響因子,文化傳統,辦刊宗旨,投稿指南,現任領導,

辦刊歷史

1973年,《製糖發酵科技情報》創刊。
1978年,《製糖發酵科技情報》更名為《製糖發酵科技》。
1983年,《製糖發酵科技》更名為《四川製糖發酵》。
1993年,《四川製糖發酵》更名為《四川食品與發酵》。
1994年,《四川食品與發酵》刊期為季刊。
2006年,《四川食品與發酵》刊期變更為雙月刊。
2008年,《四川食品與發酵》更名為《食品與發酵科技》。
2014年4月12日,《食品與發酵科技》入選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 主要欄目
《食品與發酵科技》主要設有釀酒專頁、套用研究、新產品技術與開發、行業動態、海外傳真、食品安全與衛生等欄目。
  • 刊登內容
《食品與發酵科技》主要刊載內容為食品與發酵行業科研進展和動態、新工藝、新技術、科研新水平報導、食品安全的有關政策與法律法規、行業新標準發布、產品信息宣傳等。

人員編制

據2020年第2期期刊內頁顯示,《食品與發酵科技》編輯委員會有編委21人;編輯部有責任編輯2人、校對1人、英語編輯1人
職務名單
編委
胡永松、李大和、陳遠銘、金濟良、賴登烽、李洪軍、魏夕和、勵建榮、張良、江建軍、周昌豹、周健、王衛、劉念、康建平、游敬剛、余文華、謝邦祥、李峰、程金權、馮霞
責任編輯
鄧姍、史輝
校對
余文華
英語編輯
張蓓蓓
資料來源: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據2020年6月15日中國知網顯示,《食品與發酵科技》共出版文3430篇。
據2020年6月15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食品與發酵科技》共載文2469篇,基金論文量為893篇。

收錄情況

《食品與發酵科技》是《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來源期刊,被美國《化學文摘》(CA)、被美國《生物學文摘》(BA)、英國《國際農業與生物科學研究中心》(CABI)、被美國《劍橋科學文摘(自然科學)》(CAS(NS))、2011年被波蘭《哥白尼索引》(IC);2011年開始被《英國食品科技文摘》(FSTA)、知網、中國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維普網全文收錄。

影響因子

據2020年7月1日中國知網顯示,《食品與發酵科技》總下載次數759412次、總被引次數15917次,(2019)複合影響因子為0.658,(2019)綜合影響因子為0.503。
據2020年7月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食品與發酵科技》被引量12219次、下載量157763次;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食品與發酵科技》影響因子為0.61,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155種)中排第2497名。

文化傳統

辦刊宗旨

《食品與發酵科技》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為行業為人民服務的方針,遵守《期刊出版管理規定》中的各項法律、法規,報導有關食品與發酵行業的新技術成果和行業新科技動態與信息,服務於企業、事業、大專院校的科技人員,並為其搭建科技信息交流平台,推動行業的科技發展與進步,繁榮行業技術市場而做出應有的貢獻。
標識標識

投稿指南

1、文稿應論點明確,數據可靠,語言精練,層次分明,能用文字表達清楚的儘量不用圖表;實用技術欄目文稿件以不超過5000字為宜;學術欄目文稿需附200字以內的中英文摘要、3~5個關鍵字,並列出文中直接引用的公開發表的主要參考文獻。
2、請在文稿姓名下寫清作者及工作單位名稱、地址、郵編;文後必須註明第一作者的出生年月、性別、學歷、職稱、主要業績、研究領域及詳細通訊地址、聯繫電話,並附電子版2寸照片2張,以便酌情安排作者簡介。
3、文稿一律採用Word錄入並列印,列印、複印、手寫的稿件該刊一律不退稿。文中一級標題編號為1,二級標題編號為1.1 ,三級標題編號為1.1.1。均靠左側頂格書寫。
4、文稿中外文字母及符號的大小寫、正斜體、上下角字母、數字和易混淆的字母必須標註清楚。拉丁文生物學名的屬、種名為斜體,屬名在文中首次出現時不能縮寫。
5、文稿插圖中的文字、符號、數字、線條必須清晰。圖號和圖題需中英文標註。
6、文稿中所用度量衡單位一律按現行的中國國家標準執行,計量單位請換算成公制。
7、參考文獻按順序編碼制著錄,即按文獻在文中出現的先後順序連續編碼,在正文引用處加註上角標(如:……XX[1]……XX[1]),文後按引用順序依次列出。

現任領導

職務名單
編委會主任
夏友書
主編
陳功
副主編
沈才洪、劉念
資料來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