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鷹級航空母艦

飛鷹級航空母艦

太平洋戰爭開戰初期,日本海軍為彌補航空母艦的不足,開始把兩艘快速郵船改裝為航空母艦,為飛鷹級航空母艦。

本級艦有隼鷹(Junyo)和飛鷹(Hiyo)兩艘。

飛鷹在馬里亞納海戰時被擊沉,而隼鷹在戰後解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鷹級航空母艦
  • 國家:日本
  • 目的:彌補航空母艦的不足
  • 數量:兩艘
  • 前身:高速客輪
發展沿革,建造緣由,建造列表,時間表,技術特點,性能數據,服役事件,飛鷹,隼鷹,

發展沿革

建造緣由

日本郵輪公司在1937年至1938年間草擬計畫建造2艘總噸位24000噸,航速24節的大型高速客輪,預定服務於太平洋航線。
該項客輪設計計畫主要目的是希望超過當時航行於太平洋的所有外國客輪的性能和設備,不過由於日本海軍中意該計畫,預備在必要之時將其改造為大型高速航空母艦,所以參與了該項計畫。
日本海軍承擔了兩艦六成的建造費用,“橿原丸”1939年3月20日在三菱長崎造船廠動工,“出雲丸”在11月30日於神戶川崎造船廠動工。
時局變化,1940年10月兩艦中止了客輪建造的計畫,同時在海軍監督下展開了改造為航空母艦的工程。1941年6月2日“橿原丸”下水,尚處於舾裝期間太平洋戰爭爆發,改造工程隨之加速進行,在珊瑚海海戰前的1942年5月3日竣工,當天即加入戰鬥序列。

建造列表

本級艦兩艘,飛鷹,隼鷹。

時間表

飛鷹
1939年11月30日在神戶川崎造船廠動工,1941年6月24日下水,1942年7月31日竣工。
1944年6月20日馬里亞納海戰中被擊沉於塞班島西方。
隼鷹
1939年3月30日在三菱長崎造船廠動工,1941年6月2日下水,1942年5月3日竣工。
1947年在佐世保解體。

技術特點

飛鷹級航空母艦是日本海軍建造的大型航空母艦
由於本級艦原本就以在戰時改造為航空母艦進行設計建造,而且中途就進行了改造工程,所以相比其他的改裝航空母艦大不相同,除了速度稍慢外性能接近飛龍號航空母艦,可以被看作正規航空母艦。
艦上採用島型建築構造,除了為大鳳號航空母艦提供實驗目的外,也是日本航空母艦首次正式採用這種構型,尤其以傾立於外側的煙囪獨具特色。

性能數據

標準排水量
26949噸
航速
25節
尺寸
219.3米(全長)/210.3米(飛行甲板長)/26.7米(寬)/27.3米(飛行甲板寬)/8.15米(吃水)
動力
2台川崎式蒸汽輪機(隼鷹為2台三菱多級壓力式),6座拉蒙特式重油專燒鍋爐(隼鷹為6座三菱式),56250馬力
主火力
5英寸火炮12座
副火力
25mm高射炮76座,13mm高射機槍28座
艦載機
53架

服役事件

飛鷹

飛鷹號留下的唯一一張全景照片飛鷹號留下的唯一一張全景照片
飛鷹級於1942年改裝完成,航速25節。
在建成後與龍驤共同編入第四航空戰隊,竣工後一個月加入第二機動部隊,其航速不足以跟上第一,第二及第五航空戰隊的主力航母。但由於中途島海戰中日本海軍主力航空母艦損失殆盡,飛鷹級兩艦反而成為戰爭中後期的主力航空母艦,多次出現在戰場上。
1942年6月,“隼鷹”號和“龍驤”號編入北方部隊,參加了阿留申群島攻略作戰。在南雲的機動部隊四艘航空母艦被擊毀後,山本一度打算急調這兩艘航空母艦南下支援,考慮到時間倉促而放棄。兩艦遂繼續執行原計畫,轟炸了荷蘭港和臨近的美軍基地,支援北方艦隊占領了阿圖島基斯卡島
中途島海戰慘敗後,隼鷹與飛鷹編成第二航空戰隊,同時出任旗艦。
1942年10月,兩艦編入近藤信竹海軍中將指揮的前進部隊參加了聖克魯斯群島海戰
10月22日,“飛鷹”號主機故障由兩艘驅逐艦保護返回基地。隨後的海空戰中,其對美軍航空母艦“企業”號,戰列艦“南達科他”號(South Dakota,BB-57),輕巡洋艦“聖胡安”號(San Juan,CL-54)予以沉重打擊,“隼鷹”號的艦載機擊沉了美航空母艦“大黃蜂”號。這次海戰也是日本海軍最後一次取得航空母艦大戰的戰術勝利,但損失的艦載機比美軍還要多,而且與美軍不同,日本已經再也經受不起如此慘重的損失了。
1943年夏,此艦在東京灣外海上遭到美軍潛艇魚雷攻擊艦首部位,雖然嚴重受損但並未沉沒,返回橫須賀進行修復。
1944年6月飛鷹級兩艦與龍鳳編入第1機動艦隊第3航空戰隊參加馬里亞納大海戰,因為飛行員技術的低劣日軍再次慘敗,20日下午此艦在撤向沖繩中城灣途中,突然遭到美軍航母特混編隊轟炸,又遭到潛艇攻擊,“飛鷹”號被擊沉於塞班島西方。

隼鷹

1944年5月3日在吳港拍攝的隼鷹號,正在進行傾斜試驗1944年5月3日在吳港拍攝的隼鷹號,正在進行傾斜試驗
飛鷹級於1942年改裝完成,航速25節。
在建成後與龍驤共同編入第四航空戰隊,竣工後一個月加入第二機動部隊,其航速不足以跟上第一,第二及第五航空戰隊的主力航母。但由於中途島海戰中日本海軍主力航空母艦損失殆盡,飛鷹級兩艦反而成為戰爭中後期的主力航空母艦,多次出現在戰場上。
1942年6月,“隼鷹”號和“龍驤”號編入北方部隊,參加了阿留申群島攻略作戰。在南雲的機動部隊四艘航空母艦被擊毀後,山本一度打算急調這兩艘航空母艦南下支援,考慮到時間倉促而放棄。兩艦遂繼續執行原計畫,轟炸了荷蘭港和臨近的美軍基地,支援北方艦隊占領了阿圖島基斯卡島
中途島海戰慘敗後,隼鷹與飛鷹編成第二航空戰隊,同時出任旗艦。
1942年10月,兩艦編入近藤信竹海軍中將指揮的前進部隊參加了聖克魯斯群島海戰
10月22日,“飛鷹”號主機故障由兩艘驅逐艦保護返回基地。隨後的海空戰中,其對美軍航空母艦“企業”號,戰列艦“南達科他”號(South Dakota,BB-57),輕巡洋艦“聖胡安”號(San Juan,CL-54)予以沉重打擊,“隼鷹”號的艦載機擊沉了美航空母艦“大黃蜂”號。這次海戰也是日本海軍最後一次取得航空母艦大戰的戰術勝利,但損失的艦載機比美軍還要多,而且與美軍不同,日本已經再也經受不起如此慘重的損失了。
1943年年底,此艦在豐後水道遭到美軍潛艇魚雷攻擊導致艦尾嚴重受損,飛行甲板受損。
1944年6月19日飛鷹級兩艦編入第1機動艦隊第2航空戰隊參加馬里亞納大海戰,因為飛行員技術的低劣日軍再次慘敗,20日下午“飛鷹”號被擊沉,“隼鷹”號再度遭到美軍艦載機猛烈空襲,甚至連凸向外側的大煙囪也被直接命中炸毀。但其逃過一劫,後返回日本大修。
修復之際其加強防空火力,但由於日本飛機數量大減,其沒有參加雷伊泰灣海戰。後主要從事運輸飛機至菲律賓一帶的任務。同年12月10日,此艦在向台灣方向運輸途中,在長崎縣野母半島(現為長崎半島)海域遭到美軍潛艇魚雷攻擊,三度受損,勉強返回佐世保,返回佐世保修復並迎來戰爭結束。
其倖存到戰後,1946年6月至1947年8月在佐世保被解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