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彈兵

飛彈兵

飛彈兵(Missile troops),裝備地空飛彈武器系統,遂行防空作戰任務的兵種或部隊。美引、英、法、日、德國等稱防空飛彈部隊 。分屬空軍 、防空軍、陸軍和海軍。一般由火力分隊、指揮分隊、技術保障分隊和其他勤務分隊編成。能在晝、夜間和複雜氣象條件下,抗擊從低空到高空、從低速到高速飛行的飛機和機載空地飛彈。主要擔負國家要地防空和軍隊集團防空,參加奪取制空權的鬥爭。通常同殲擊航空兵、高射炮兵共同遂行防空作戰任務,也可單獨作戰。是國土防空和野戰防空的重要力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飛彈兵
  • 外文名:Missile troops
  • 別名:飛彈部隊,防空飛彈部隊
  • 任務:防空,奪取制空權
主要任務,發展歷史,編制及裝備,飛彈兵餅子,地空飛彈系統,戰略飛彈部隊,戰略飛彈部隊,女子飛彈兵,

主要任務

保衛國家政治經濟中心、軍事要地、交通樞紐、軍隊集團以及其他重要目標,參加爭奪制空權的鬥爭。必要時,還可用於摧毀敵方地面、水面目標。通常與殲擊航空兵、高射炮兵共同遂行作戰任務,也可單獨進行防空作戰。地空飛彈兵在現代防空作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地空飛彈部隊的兵力部署,主要取決於所保衛目標的重要程度和敵方空襲兵力的大小、可能採取的戰術手段。由於現代空襲兵器航程遠、速度大,可從任何方向突擊對方的保衛目標 。因此, 對重要保衛目標,一般採用環形部署,以構成環形對空防禦火力配系;對較重要保衛目標或瀕海保衛目標,也可在敵方進襲的主要方向進行扇形部署;為增大火力縱深,還可在重要保衛目標的主要方向,進行集團部署或寬正面一線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飛彈兵中國人民解放軍飛彈兵

發展歷史

由於作戰飛機的飛行高度、飛行速度機動性等性能的不斷提高,航空兵突防戰術的不斷改進,對防空武器的效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國家有計畫地開展了地空飛彈武器系統的研製工作。20世紀50年代,隨著火箭技術和制導技術的發展,美、蘇、英和瑞士等國先後研製成地空飛彈武器系統 , 並相繼裝備部隊。1952年,蘇聯組建防空飛彈部隊,後來發展成為國土防空軍的一個兵種。美、英、法等國也在50年代組建了防空飛彈部隊。中國人民解放軍地空飛彈部隊建立於1958年,並在防空作戰中逐漸發展成為空軍的一個兵種;陸軍和海軍也隨之組建了地空飛彈部隊。90年代初,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的軍隊編有地空飛彈兵。

編制及裝備

各國地空飛彈兵的隸屬關係、體制編制和裝備不盡相同。多數國家地空飛彈兵,按建制分屬空軍、防空軍和陸軍。地空飛彈兵一般為體制,部隊通常由火力分隊、技術保障分隊、指揮分隊和其他勤務分隊編成。裝備有高中低空、遠中近程地空飛彈武器系統,能在晝夜間和複雜氣象條件下,抗擊敵機、飛航式飛彈的空襲。俄羅斯防空飛彈兵裝備的薩姆系列防空飛彈武器系統,能抗擊高度0.1~29公里、斜距0.08~300公里以各種速度飛行的飛機和直升機。美國防空飛彈部隊裝備的“小?樹”、“羅蘭特”、“霍克”、“奈基”和“愛國者”等各種型號防空飛彈武器系統,能抗擊從低空到高空、從近距離到遠距離的空襲兵器,“愛國者”飛彈還具有同時抗擊多個目標的能力。在世界範圍內,中國是裝備地空飛彈武器系統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使用地空飛彈武器系統於實戰取得戰果最早最多的國家之一。中國空軍地空飛彈兵的最高建制單位是師(旅),基本火力單位是營。由於中國空軍實行空防合一的體制,因此,地空飛彈兵的主要任務是:擔負要地防空,參加奪取制空權的鬥爭,必要時支援陸、海軍作戰。現代地空飛彈是殺傷機率較高的防空武器,因而空軍地空飛彈兵已成為國土防空作戰的重要力量。

飛彈兵餅子

1956年3月,為了打擊美國國民黨空軍高空偵察機對大陸的竄擾活動,在百廢待興、經濟相當困難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決定在空軍建制內組建地空飛彈兵。1957年10月,中國和蘇聯政府簽訂了飛彈技術援助協定。按照協定,蘇聯向中國提供代號為C-75(北約稱為SA-2“薩姆-2”)的地空飛彈武器系統,並派專家組來華幫助組建和訓練中國空軍地空飛彈部隊。
1958年9月,中國第一所地空飛彈專業學校——空軍第15航空學校在河北保定成立。同年10月6日,空軍第一支地空飛彈部隊——地空飛彈第1營在北京清河鎮空軍高級防空學校宣告成立。12月6日,北京軍區空軍從高射炮兵中抽調精兵強將,組建了地空飛彈第2營。1959年1月18日,南京軍區空軍又在江蘇組建了地空飛彈第3營。從此,地空飛彈兵成為人民解放軍序列里的一個嶄新的兵種。當時為了保密,部隊代號為“543”。
1959年10月7日,國民黨空軍上尉飛行員王英欽駕駛1架美制RB-57D高空偵察機,從浙江溫嶺上空進入大陸。這種飛機飛行高度可達20000米,比當時人民空軍最好的戰機米格-19的最高升限高出2000餘米,高炮更是望塵莫及。王英欽駕機越過沿途殲擊機的層層攔截,沿津浦路上空大搖大擺地北進。當飛機飛抵北京通縣上空時,地空飛彈第2營營長岳振華果斷下令發射飛彈。3發飛彈騰空而起,飛向目標,敵機凌空爆炸,殘骸墜於通縣東南18公里處,王英欽當場斃命。年輕的中國空軍地空飛彈兵首戰告捷,開創了世界防空史上第一次使用地空飛彈擊落敵機的先例。 1967年到1969年,中國空軍地空飛彈兵先後擊落3架入侵的美軍無人駕駛高空偵察機。1987年10月,地空飛彈第97營在廣西中越邊境擊落入侵的越南空軍米格-21P戰鬥偵察機1架,俘虜越軍大尉飛行員陳尊。
1964年12月,中國根據蘇聯C-75(SA-2)地空飛彈武器系統,仿製成功第一批國產地空飛彈武器系統,命名為紅旗-1號。隨後,在紅旗-1號基礎上,採用多項技術改進措施,於1967年6月研製成功中國最早自行研製的紅旗-2號地空飛彈武器系統,標誌著中國空軍地空飛彈兵的武器裝備由仿製走向自行研製的道路。80年代,在改進紅旗-2號的同時,又研製成功紅旗-61號、紅旗-7號地空飛彈武器系統。90年代,研製成功飛騰-2000反輻射地空飛彈武器系統,同時,從俄羅斯引進生產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S-300型地空飛彈武器系統。中國空軍地空飛彈兵的武器裝備已形成高中低空、遠中近程和反輻射地空飛彈系統齊備的武器系列。

地空飛彈系統

紅旗-1號(HQ-1)地空飛彈系統
中國根據前蘇聯C-75型(SA-2)地空飛彈武器系統仿製的半固定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飛彈武器系統。1958年6 月開始仿製,1964年12月定型。1965年1月10日,地空飛彈第1營首次使用紅旗-1號擊落U-2飛機1架。該系統由飛彈、發射架、制導站等組成。飛彈採用用無線電指令制導,彈長10.90米,彈徑0.65米,翼展2.56米,發射重量2160公斤,最大速度3馬赫射程13-29千米,射高3-22千米,戰鬥部為高能破片殺傷型,單發命中率68%。由於該系統機動性差,命中率低,易受電子干擾,故不久就不再生產。
紅旗-2號(HQ-2)地空飛彈系統
中國在紅旗-1號(HQ-1)基礎自行研製的第一代中高空、中近程地空飛彈武器系統。1965年4月開始設計,1967年7月定型,1967年9月8日,地空飛彈第14營首次使用紅旗-2擊落U-2飛機1架。第一種生產型為紅旗-2A,其改進型有紅旗-2B、紅旗-2F、紅旗-2J、紅旗-2P等。紅旗-2B為機動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飛彈武器系統,1973年開始設計,1984年定型。該系統由飛彈、發射架、62式輕型坦克底盤和制導站等組成。基本作戰單位為營,包括6部發射架及底盤、24枚飛彈和1個制導站。飛彈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抗干擾能力強,不僅具有迎向攻擊能力,還具有側向攻擊和尾追攻擊能力。彈長10.84米,發射重量2322公斤,最大速度3.8馬赫,射程7-35千米,射高1-27千米,戰鬥部為高能破片殺傷型,單發命中率73%-92%。
紅旗-61號(HQ-61)地空飛彈系統
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中低空、近程地空飛彈武器系統。1965年9月開始設計,最初命名為紅旗-41號,1966年1月改名為紅旗-61號。由於海軍急需防空飛彈,1967年改為艦空飛彈系統設計,海基型為紅旗-61B。1976年繼續地空飛彈系統研製,1986年定型,生產型為紅旗-61A。紅旗-61A地空飛彈武器系統由飛彈、2聯裝發射架、6X6越野車底盤、跟蹤照射雷達和指揮控制站等組成。飛彈採用半主動連續波雷達尋的制導,彈長3.99米,彈徑0.286米,翼展1.166米,發射重量310公斤,最大速度3馬赫,最大射程10千米,最大射高8千米,戰鬥部為連續細桿殺傷式,單發命中率64%-80%。
紅旗-7號(HQ-7/FM-80)地空飛彈系統
中國研製的低空、超低空、近程地空飛彈武器系統。1980年開始研製,1988年定型,生產型為紅旗-7A,海基型為紅旗-7B,出口型稱“飛蠓-80”(FM-80)。紅旗-7A地空飛彈武器系統由飛彈、4聯裝發射架、4X4裝甲越野車底盤和指揮控制站(包括搜尋指揮系統和發射制導系統,裝在1輛方艙型拖車上)等組成。基本作戰單位為連,包括3部發射架及底盤、12枚飛彈和1個指揮控制站。飛彈採用紅外電視、雷達複合制導,無線電指令制導,彈長3米,彈徑0.156米,翼展1.166米,發射重量84.5公斤,最大速度2.3馬赫(750米/秒),射程500米-12千米,射高30米-5.5千米,戰鬥部為高能破片殺傷型,單發命中率80%-90%。
俄羅斯研製的具有反戰術彈道飛彈能力的中高空、中遠程地空飛彈系統,俄羅斯稱為C-300型,北約稱為SA-10(薩姆-10)。1970年開始研製,先後發展有5種型別。從1992年開始,中國先後引進了S-300PMU、S-300PM型,並開始生產S-300PMU1型,命名為紅旗-15號。S-300PMU1型地空飛彈系統由指揮中心、目標搜尋雷達、制導站、48N6E型飛彈及4聯裝發射車等組成,以營為建制單位,包括12輛發射車、48枚飛彈和1個制導站,能同時攔截6個目標。48N6E型飛彈採用慣性制導+主動雷達末端制導,發射方式為垂直發射,彈長7.8米,彈徑0.5米,起飛重量1500公斤,最大射程90千米,射高25米-30千米,最大速度6馬赫,採用破片殺傷戰鬥部,可攔截速度2.7千米/妙、射程1500千米來襲的戰術彈道飛彈,最大攔截距離40千米,最大攔截高度25千米。
飛彈兵飛騰-2000(FT-2000)反輻射地空飛彈系統
中國自行研製的反輻射地空飛彈系統,1998年末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公司對外展示。該系統由搜尋雷達、飛彈、4 聯裝發射車、制導站等組成。飛彈採用垂直發射方式,主動雷達尋的制導,彈長6.8米,彈徑0.466米,起飛重量1300公斤,射程12-100千米,射高23-20千米,可對電子干擾機預警機進行遠距離攻擊。

戰略飛彈部隊

戰略飛彈部隊技術是套用於戰略飛彈部隊的技術,是軍事技術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戰略飛彈武器系統、陣地工程技術、作戰使用技術和保障技術等。戰略飛彈武器系統是戰略飛彈部隊技術的核心,它對戰略飛彈部隊技術的形成和發展起著主導作用。戰略飛彈具有射程遠、威力大、精度高、反應快、戒備率高等特點,它將使戰爭的破壞性增大、規模和範圍擴大、進程加快,從而改變了常規戰爭的時空觀念,給現代戰爭的戰略戰術帶來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現代戰爭戰略戰術的發展和變化,又對戰略飛彈部隊技術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飛彈兵
戰略飛彈部隊技術水平是衡量一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誌之一。擁有戰略飛彈的國家都很重視戰略飛彈部隊技術水平的提高 。 到20世紀80年代末期,美、蘇兩國都具有較高水平的戰略飛彈部隊技術,有很強的戰略核打擊實力,掌握著世界上95%以上的核武器。它們互為對手,交替使用遏制、威懾、報復等核戰略。中等核力量國家,一般都採取有限的核威懾和核報復戰略。為了自衛和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威懾,中國組建了戰略飛彈部隊並發展了戰略飛彈部隊技術
戰略飛彈部隊技術具有知識密集,專業門類複雜,技術難度大等特點。它依賴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又促進科學技術向更高水平發展。
戰略飛彈部隊技術主要包括:戰略飛彈武器系統、陣地工程技術、作戰使用技術、作戰保障技術、飛彈保障技術和後勤保障技術等。
戰略飛彈武器系統 是戰略飛彈部隊的主要裝備,它包括戰略飛彈及地面設備等。①戰略飛彈是用來打擊對方政治和經濟中心、軍事和工業基地、核武器庫、交通樞紐等戰略目標。按發射點與目標位置分為地地戰略飛彈、潛地 戰略飛彈和空地戰略飛彈等;按飛行彈道分為戰略彈道飛彈和戰略巡航飛彈;按使用推進劑的種類分為液體戰略飛彈和固體戰略飛彈;按射程分為中程戰略飛彈、遠程戰略飛彈和洲際戰略飛彈;按彈頭數量分為單彈頭戰略飛彈和多彈頭戰略飛彈;按作戰使用分為進攻性戰略飛彈和防禦性戰略飛彈。戰略飛彈由彈體、推進系統、制導系統和彈頭(戰鬥部)等組成。彈體通常選用比強度高的合金或非金屬複合材料製成,用以安裝和連線彈上各個系統。推進系統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液體火箭發動機空氣噴氣發動機,為飛彈飛行提供動力。制導系統有慣性制導系統、星光-慣性制導系統和末制導系統等,用以導引和控制飛彈飛向目標。彈頭系統用以破壞和殺傷對方戰略目標。由彈頭殼體、核裝藥和引爆控制系統等組成。核彈頭分為核子彈頭和氫彈頭。核子彈頭的質量和尺寸一般比較大,威力通常為萬噸梯恩梯當量級。氫彈頭以核子彈作為初級,利用其核爆炸產生的高溫,點燃次級的熱核材料而發生聚變反應。氫彈頭的威力可達十萬噸到千萬噸梯恩梯當量級。擁有核武器的國家都在致力提高核彈頭比威力,實現核彈頭小型化;採用威力可調和爆高可變的核彈頭,以提高戰略彈道飛彈使用的靈活性;使用鑽地核彈頭,以提高對地下目標的破壞能力;解決核彈頭貯存的有效性,以提高核彈頭使用的可靠性,並大力發展具有專門用途的核彈頭,如增強輻射彈、衝擊波彈和核電磁脈衝彈等。②戰略彈道飛彈地面設備用於飛彈的貯存、運輸、轉載,以及技術準備、發射準備和發射。通常包括運輸設備、轉載和對接結合設備、 起豎裝填設備、測試設備、加注設備、供氣設備、供電設備、瞄準設備、發射裝置、發控監控設備、飛行控制設備、遙測設備和輔助設備等。不同類型的戰略飛彈採用的發射方式也不同:地地戰略彈道飛彈通常採用固定發射(地面、半地下、飛彈發射井發射)和機動發射等發射方式;潛射戰略彈道飛彈採用潛艇水下發射;戰略巡航飛彈可在地面、艦艇或飛機上發射。由於戰略彈道飛彈類型和發射方式不同,其地面設備種類和數量也有所區別。早期的地面設備多使用單一用途的車輛等裝備。採用飛彈發射井發射的戰略彈道飛彈地面設備與飛彈發射井設施相配套,多為固定設備。機動發射的戰略飛彈採用車載式多功能地面設備,以減少車輛,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和機動作戰能力。
戰略飛彈武器系統的主要戰術技術性能,通常包括射程 、命中精度、戰鬥部威力 、可靠性、生存能力、突防能力、作戰反應時間、射向變換能力,以及維修性和環境適應性等。它是戰略飛彈部隊技術水平高低的重要標誌。①射程。指從發射點到彈著點(爆炸點)之間的大地線或直線距離。每種型號的飛彈射程都有最大射程和最小射程之分。飛彈射程決定飛彈的火力範圍。它主要取決於推進系統、飛彈的結構和彈道設計、彈頭和彈上儀器設備的質量等。戰略彈道飛彈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或固體火箭發動機推進。遠射程飛彈通常用多級火箭推進,戰略巡航飛彈主要用空氣噴氣發動機推進。戰略飛彈的最大射程近的約千千米,遠的達萬千米以上。②命中精度。它決定於飛彈制導系統。戰略彈道飛彈一般僅在主動段採用慣性制導系統制導。有些戰略飛彈還採用中制導和末制導系統制導。戰略彈道飛彈的命中精度已從千米級精確到百米級,有的達十米級。巡航飛彈通常採用慣性導航-地形匹配複合制導系統,有的還採用加主動尋的末制導的複合制導系統,命中精度可達10米。③戰鬥部威力。戰略彈道飛彈的核彈頭一般為氫彈。核彈頭威力為萬噸到千萬噸梯恩梯當量級。④可靠性。戰略飛彈的可靠性對火力計畫的制定和作戰效果等都有重要影響。由於戰略飛彈武器系統複雜,作戰任務重要,價格昂貴,戰略飛彈的可靠性論證 和設計受到極大重視。戰略飛彈的可靠性水平可達70~80%。⑤生存能力。戰略飛彈武器系統生存能力隨著戰略飛彈的發展和完善,尤其是飛彈命中精度的日益提高,已成為重點研究解決的問題之一。提高生存能力的措施有:對戰略飛彈武器系統進行抗核加固;不斷提高戰略飛彈發射井和貯存庫的抗壓能力;採用各種機動發射方式等。美國已將飛彈發射井的抗壓強度提高到14~28兆帕,蘇聯的飛彈發射井已達20~42兆帕。擁有戰略飛彈的國家,一方面重視提高戰略飛彈陣地的綜合防護能力,另一方面加緊研製、部署海域機動發射的海基戰略飛彈和公路、鐵路機動發射的陸基戰略飛彈。⑥突防能力。提高戰略飛彈核彈頭突防能力的措施有:進行彈頭抗核加固;施放金屬誘餌或假彈頭;採用隱身技術和多彈頭技術等。採用多彈頭首先是為了提高突防能力,同時也可提高對目標的打擊能力。⑦作戰反應時間。是指飛彈發射準備時間,它直接影響飛彈的生存能力和作戰效果。主要取決於飛彈的可靠性水平及其檢測和發射設備的自動化程度。實施機動發射的戰略飛彈,例如蘇聯的SS—20飛彈發射準備時間為15分鐘左右。在戒備狀態下,採用飛彈發射井發射的戰略彈道飛彈的反應時間為60~32秒。⑧射向變換能力。是飛彈對攻擊目標的選擇能力。通常,洲際彈道飛彈貯存有若干個目標數據組供作戰選擇。例如美國“民兵”Ⅲ能預貯4組目標數據,還能在發射控制中心遙控裝定預貯之外的目標數據,裝定一次需25分鐘左右。戰略飛彈部隊根據作戰使用需要,考慮技術實現的可能性和經濟的合理性,運用系統工程技術對戰略飛彈武器系統進行論證,提出主要戰術技術指標和作戰使用要求,作為武器系統設計、製造、試驗和定型的基本依據。在武器系統論證工作中,採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求得最最佳化的綜合戰術技術指標和使用要求方案。根據既定的戰術技術指標和使用要求,進行總體設計和分系統設計,研製出飛行試驗彈及地面設備。由試驗靶場對飛行試驗彈和配套裝備進行飛行試驗及其他一系列試驗,以考核設計方案,檢驗是否達到既定的戰術技術指標和使用要求,檢驗合格後進行定型、批量生產和裝備部隊。
陣地工程技術戰略飛彈部隊為完成作戰任務和武器裝備的貯存、維護、檢測、發射等使用的陣地工程,以及在陣地建設、使用和管理中採取的各項技術措施。陣地工程是戰略飛彈部隊作戰依託和防護用的工程設施,包括指揮所、技術陣地、發射陣地、彈庫和推進劑庫 、預備陣地、假陣地 、對空防禦陣地,以及與陣地配套的輔助工程設施。戰略飛彈陣地工程隨著武器的發展和作戰樣式的變化而發展變化,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而日趨完善。 在戰略飛彈部隊發展初期,多採用地面或半地下貯存和發射用的工程設施。以後,為提高戰略飛彈的防護能力和使用人員的安全性,廣泛採用飛彈發射井貯存和發射的工程設施。80年代以來,戰略飛彈向機動化方向發展,相應地發展了機動作戰使用的陣地工程設施。現代戰爭條件下,陣地工程建設既要滿足戰略飛彈長期貯存和發射環境條件的要求,又要具有抗衝擊波、地震波、電磁脈衝等的綜合防護能力。戰略飛彈陣地的使用技術和管理技術包括戰略飛彈陣地的環境測控技術,水、風、電的供應技術,工程設施的管理技術和維修技術以及安全警戒技術等。陣地管理廣泛使用以計算機為中心的自動化設備,有效地改善了武器裝備的貯存環境條件,對延長武器使用壽命、提高使用可靠性都具有明顯的作用。
作戰使用技術 戰略飛彈部隊作戰使用技術通常包括核火力運用技術、作戰指揮技術、發射技術和檢測技術等。①核火力運用技術是擬制核火力計畫及其實施的技術。核火力計畫通常在平時預先擬制,戰時修改補充。從最困難情況出發,擬定一個或多個實施方案。現代戰爭的特點決定最佳核火力計畫的選定、修改補充須採用軍事運籌學和作戰模擬技術,利用大容量高速計算機實現。②作戰指揮技術是作戰指揮的手段與方法。現代戰爭爆發突然,戰場範圍擴大,戰場信息量增大,情況瞬息萬變,採用傳統的作戰指揮手段和方法已不能滿足需要。戰略飛彈部隊各級指揮人員須綜合運用各種現代化的指揮手段和方法,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作戰情報和目標資料的獲取、貯存、傳遞和處理,核火力計畫的擬制,指揮命令的下達等。作戰指揮自動化系統配置在各級地下指揮所、空中指揮所和車載指揮所內,一旦戰爭爆發,就可從指揮所內實施快速、保密、不間斷和可靠的作戰指揮。③發射技術是在發射陣地完成飛彈發射使用的技術。根據飛彈發射工作的內容、時間和順序,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進行綜合分析,得出最最佳化的發射程式,製成圖表或編製成軟體存入計算機,用以指揮發射。飛彈發射採取的技術措施能滿足快速、準確和簡化操作的要求。由於大量採用新技術,使飛彈發射工作中的瞄準、加注、檢測和諸元計算等實現了自動化。例如採用精密光學電子儀器實現飛彈自動瞄準;套用自動控制技術實現液體火箭推進劑加注程式和加注量的自動控制;採用無損探傷技術實現對固體火箭發動機快速、準確的探測;採用自動化檢測設備,實現誤差自動判定和快速確定故障部位,並根據臨射前檢測結果進行誤差分離和修正,以提高戰略飛彈的命中精度。④檢測技術是檢查測試戰略飛彈性能和參數使用的技術。使用地面測試設備可對彈上儀器設備、分系統、全武器系統的使用性能和功能進行檢查測試。 為迅速、準確、可靠地發射,廣泛採用自動化檢查測試系統,實現了飛行狀態模擬、程式控制、數據採集、故障查尋,以及檢測結果顯示、列印和傳遞的自動化。檢查測試工作多在飛彈貯存期間及發射前在技術陣地和發射陣地上進行。
作戰保障技術 戰略飛彈部隊作戰保障技術包括通信保障技術、偵察保障技術、測地保障技術、氣象保障技術和戰場工程保障技術等。①通信保障技術是完成作戰指揮而使用的各種通信手段及方法。現代化的通信保障技術是實現現代化作戰指揮的可靠保障。為適應現代戰爭作戰指揮自動化的要求,戰略飛彈部隊建立多種手段、大容量和抗干擾能力強的自動化通信系統。通信手段有無線電通信、有線電通信和光通信等。無線電通信除使用短波、超短波、中波和長波電台通信外,還使用超短波或微波接力通信、散射通信衛星通信流星余跡通信等。有線電通信包括野戰線路通信、架空明線通信和電纜線路通信等。光通信分為光纖通信和大氣雷射通信等。②偵察保障技術是為完成作戰任務而進行偵察的手段和方法。一般包括對敵戰略目標偵察和對來襲彈道飛彈的戰略預警,以及彈道測量、炸點預報和核爆炸探測等。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空間技術和遙感技術的發展,現代化的衛星偵察和電子偵察已成為戰略目標偵察和戰略預警的主要手段。戰略目標偵察主要通過衛星、大型雷達和預警飛機完成。戰略預警通常採用配置在不同方向的遠程雷達系統、預警衛星系統、空間監測系統和機載預警系統等手段。核爆炸探測是判明核爆炸的地點、時間、威力、高度和核爆炸毀傷效果等,通常使用地面探測系統和衛星探測系統。地面探測系統用來探測核爆炸產生的電磁輻射、光輻射以及地震波和次聲波等。衛星探測系統用來探測核爆炸產生的電磁輻射光輻射和進行空中照相等。③測地保障技術是為飛彈提供精確的發射點及目標瞄準點的大地坐標或天文坐標、高程、大地方位角和重力加速度等數值而進行測地的手段和方法,以保證飛彈射擊諸元計算、精確瞄準和制導系統的裝定量等的需要。實施飛彈機動發射的部隊還要配備機動測地車,以實現快速、精確的測地保障。為進一步提高飛彈命中精度和滿足快速機動作戰的要求,測地保障技術的手段和方法仍在不斷改進和完善。④氣象保障技術是採集、處理和提供氣象資料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採集和處理氣象資料,提供發射區和目標區的氣象歷史資料,長、中、短期天氣趨勢預報和實時的天氣預報。⑤戰場工程保障技術是戰時為保持和恢復被損壞的飛彈發射工程設施、道路、橋涵和通信設施等的使用性能,而採用的應急手段和方法。在戰場工程保障中,機動工程搶修車輛和設備得到廣泛使用。
飛彈保障技術 包括飛彈的運輸技術、貯存技術、計量檢定技術和維修技術等。①飛彈運輸技術是為保障飛彈迅速、可靠地運輸所使用的技術。包括選擇合理的運輸方式和保障運輸可靠性的技術措施。常用的運輸方式有公路運輸、鐵路運輸、空中運輸和水上運輸等。 選擇何種方式運輸要視飛彈的類型、機動性能、發射準備程式、運輸距離及道路網機場碼頭等情況而定。為保障飛彈運輸可靠,一般採用專用的飛彈運輸設備。早期的飛彈運輸設備只解決運載問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飛彈運輸設備上採取了許多新技術措施,例如增加起豎、對接和測試設備等,實現一車多用;採用可靠的制動、減震與防衝擊系統, 以保證其具有足夠的靜態和動態穩定性;增設環境和設備的監測系統,用以在運輸過程中隨時檢查出現的問題;增加調溫裝置,以保證武器裝備適應運輸中的各種溫度環境;採用各種偽裝方法,以防止空中和地面偵察,提高作戰行動的隱蔽性等。②飛彈貯存技術是為保持飛彈及其地面設備在貯存中性能的穩定而採取的技術措施。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飛彈貯存技術不斷改進和更新,貯存環境監控技術不斷提高,例如使用自動調節技術,控制溫度、濕度的變化;用物理、化學方法減少腐蝕性氣體的侵蝕;安裝減震裝置,減少振動的影響;採取禁止措施,防止電磁脈衝的破壞;利用可控制溫、濕度並充有惰性氣體的密閉容器貯存儀器設備,既能節約費用又能獲得較好的貯存效果等。③飛彈計量檢定技術是對飛彈的各種儀器、儀表及計量器具的性能進行計量檢定的技術。通常用標準計量檢定設備對計量檢定器具進行測試,確定是否合格。為適應飛彈快速發射的需要,常採用傳送標準器具以及機動巡迴計量檢定等多種手段和方法。④飛彈維修技術是保持和恢復飛彈的使用性能採取的技術措施。包括選擇合適的維修方式,加強維修管理,改進維修手段和工藝等。飛彈維修方式有定期維修和視情維修。多種維修方式有機結合可加強維修的針對性,有效地保障武器裝備的使用可靠性,合理地延長武器裝備的使用壽命。由於採用計算機系統,實現了維修管理的科學化和自動化。套用故障診斷、故障物理分析等新的檢測技術和維修工藝,提高了飛彈維修技術的水平。
後勤保障技術 戰略飛彈部隊作戰準備和作戰實施過程中使用的後勤裝備、物資供應技術和人員防護技術等。①後勤裝備是戰略飛彈部隊為完成補給、維修、防護和環境治理等任務使用的裝備。通常包括補給裝備、維修裝備、安全防護設備和倉庫設備等。這些裝備要求具有先進的使用性能,較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維修性。各種後勤機動裝備應輕便、快速、便於洗消。對後勤車載裝備的車廂趨向於採用整體獨立式的方艙,以便車底盤與專用車廂分離,使車廂能實現車載、艦載和機載的統一,便於靈活調運並減少裝備的全壽命管理費用。②物資供應技術是指為戰略飛彈部隊及時供應飛彈、推進劑、油料、備件、人員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物資等而採取的技術措施。包括物資的運輸、貯存、補給和管理等技術。戰略飛彈部隊採用鐵路、公路、水上和空中等運輸手段。對彈頭、彈體和推進劑運輸採用具有防火、防爆、防震和自動報警等技術措施。戰時,食品和飲水供應,要有防核、化學、生物武器效應的運輸裝備和技術措施。為保障推進劑、油料的安全和貯存質量,在倉庫貯存中採用安全防護技術和定期化驗技術。戰略飛彈部隊的物資供應量大,品種繁多,要求倉庫設備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對零備件及各種物品多採用物資編碼技術,以實施計算機管理。③人員防護技術是在遭核、化學、生物武器襲擊時,對人員採取的防護及陣地污染的監測和治理等技術措施。推進劑和核材料在貯存、轉運、加注和裝備檢查等使用過程中,都可能污染環境和危害人員,需要採取放射性沾染檢測,環境和個人的劑量檢測,推進劑和有害氣體的分析、化驗以及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理等技術措施,以保護陣地環境和人員的身體不受傷害。個人防護器材有:防毒面具防毒衣防毒斗篷防毒手套和防毒靴等。

戰略飛彈部隊

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飛彈部隊(第二炮兵,簡稱“二炮”),由地地戰略核飛彈部隊、戰役戰術常規飛彈部隊及相應保障部(分)隊組成,是一支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指揮的戰略性兵種。現已初步形成核常兼備、射程銜接、威力和效能明顯增強的武器裝備體系,具備精確、機動、全天候的戰略反擊本領。
第二炮兵是伴隨著中國“兩彈一星”成功的步伐而誕生的。1956年,中共中央做出了研製“兩彈一星”的重大戰略決策;1957年,負責培訓戰略飛彈部隊指揮幹部和技術幹部的“炮兵教導大隊”在國防部第五研究所正式組建;1959年,中國第一支戰略飛彈部隊“地地飛彈營”成立,這是中國戰略飛彈部隊的雛形,被周恩來總理稱為“東風第一枝”,同時,“西安炮兵學校”開始為戰略飛彈部隊培養高技術人才;1960年,中國仿製的第一種地地飛彈“東風一號”試驗發射成功,標誌著戰略飛彈部隊戰鬥力基本形成。
1966年7月1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宣告第二炮兵正式成立。第二炮兵的名字是由周恩來總理親自命名的,後來它被世人稱作中國戰略飛彈部隊。同年7月4日,中央軍委下達毛澤東主席簽發的任命書——任命向守志為第二炮兵司令員,李天煥為政委。同年10月,戰略飛彈部隊用中國自行研製的地地飛彈“東風二號”,成功地完成了飛彈與核武器結合試驗,結束了中國“有槍無彈”的歷史,中國飛彈核力量由此形成。
20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戰略飛彈部隊組織了規模宏大的飛彈團遠距離機動作戰實彈發射演習。1978年以後,第二炮兵進入了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任務的新時期。1980年,中國在太平洋海域成功進行了洲際運載火箭的全程飛行試驗;隨後,第二炮兵使用飛彈武器進行了首次戰役合成訓練演習;1984年,二炮開始擔負戰備值班任務;同年10月1日,第二炮兵第一次公開接受檢閱。進入20世紀90年代,根據世界戰略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央軍委果斷決策在第二炮兵組建地地常規飛彈部隊。
1996年3月,第二炮兵接受了中央軍委賦予的向東南海域進行飛彈發射的訓練任務。這是二炮首次公開展示其戰鬥力。
1999年8月2日,新華社莊嚴向世界宣布,中國在本國境內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新型遠程地地飛彈發射試驗。這是中國戰略飛彈部隊邁向現代化、實現質量建設的重要標誌。
1999年10月1日,當第二炮兵受閱方隊再次走過國慶五十周年的天安門時,人們發現,中國的戰略飛彈家族變大了,飛彈的個頭變小了。這一變化,標誌著中國戰略飛彈部隊現代化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的進展。
1999年以來,中國戰略飛彈部隊取得了近千項科技成果。“飛彈自動化測試系統”的研製成功,使部隊測探技術一步跨入世界先進行例;“飛彈控制系統”、“電子化指揮系統”、“通用文電處理系統”等重要系列成果,填補了不同型號飛彈旅固定和機動作戰電子化指揮的空白。在氣象、測地、防化、後勤保障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大批成果,這些成果有90%以上得到推廣套用。經過20年的發展,中國戰略飛彈部隊武器裝備初步形成固體與液體並存,核飛彈與常規飛彈兼有,近程、中程、遠程和洲際飛彈齊備的武器系列。
二炮部隊現代化建設的新成就主要表現在(2002年資料):多次參加戰役演習、實彈發射等重大任務,均取得優異成績;國防工程建設合格率100%,創造二炮工程建設新紀錄;作戰保障體制進一步最佳化,手段日趨完善;作戰理論研究成果豐碩,形成了比較系統、配套實用的作戰理論和戰法體系;部隊訓練改革深入紮實,民眾性科技練兵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一批旅團級單位跨入軍事訓練一級單位;初步形成了多種型號飛彈武器裝備系列;部隊快速機動能力和準確打擊目標能力迅速提高,整體作戰能力明顯增強。
伴隨著現代化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全部隊初步形成了專業門類齊全、保障能力較強、發揮作用明顯、具有相當規模、與現代化武器裝備相適應的飛彈專業人才隊伍。據統計,二炮幹部隊伍大專以上學歷占82%,科技幹部占幹部總數的一半以上。
二炮成立四十年,核反擊作戰能力不斷提高,中國戰略飛彈部隊成立四十年實現跨越式發展

女子飛彈兵

女子飛彈兵女子飛彈兵
2010年3月,第二炮兵某基地著手組建第一代女子飛彈發射單元。經過層層選拔,35名女軍人脫穎而出,她們之中,有4名軍官,31名戰士,32人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從此,這群平均年齡不到23歲的女兵,開始了挑戰自身極限的衝刺:強化意志體能、深研基本理論、苦練實裝操作、合力排障除險……經過480多個日月晨昏的洗濯磨淬,順利通過了飛彈操作號手資格認證,創造了第二炮兵戰鬥部隊獨立發射能力生成周期最短的紀錄。
2013年的一次實彈發射,她們從受命出征的那一刻起,歷經跨區機動、偽裝防護、野戰宿營、對抗演練,最終走向海拔3000多米的陌生戰場。
女子飛彈兵女子飛彈兵
晨曦微露,女子發射單元指揮長、0號手彭鑕棣一聲令下:“占領陣地!”其他號手迅速就位。展車起豎、轉彈瞄準、裝訂諸元……在她們的嫻熟操控下,乳白色飛彈直指長空,蓄勢待發。2號手陳勤執行完最後一道指令,面向發射車佇立。她的哥哥陳大桂,生前也是一名出色的飛彈操作號手,在汶川大地震中為搶救民眾光榮犧牲。2008年底,陳勤參軍入伍,循著哥哥的足跡成為一名火箭兵。此次高原亮劍之地,正是她哥哥曾經發射飛彈的地方。
“10、9、8、7、6……點火!”上午9時整,1號手謝凌霞沉著按下發射按鈕。飛彈呼嘯而起,在天空中劃出一道壯美航跡。
“飛彈命中目標!”幾分鐘後,作戰指揮大廳傳來捷報,35名女兵歡呼雀躍,相擁在一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