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嘆

《風雨嘆》是明代詩人李東陽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此詩記敘的是一次暴風雨的災害。詩的前半記述了這次暴風雨來臨時天昏地暗驚濤駭浪、樹倒屋塌、百姓死亡的可怕景象,後半對國家多事、百姓苦難表示了殷憂和同情,並引杜甫以自喻。全詩沉鬱悲涼,情感真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風雨嘆
  • 創作年代:明代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李東陽
  • 作品出處:《明詩綜》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風雨嘆吳江縣舟中作
壬辰七月壬子日,大風東來吹海溢。崢嶸巨浪高比山,水底長鯨作人立。
愁雲壓地濕不翻,六合慘澹迷乾坤。陰陽九道錯白黑,烏兔不敢東西奔
里人蒼黃神屢變,三十年前未曾見。東村西舍喧呼遍,牒書走報州與縣
山豗谷洶豺虎嗥,萬木盡拔乘波濤。洲沉島滅無所逃,頃刻性命輕鴻毛。
我方停舟在江皋,披衣踞床夜復晝,忽掩青袍涕雙透。
舉頭觀天恐天漏,此時憂國況思家,不覺紅顏坐凋瘦
潼關以西兵氣多,胡笳吹塵塵滿河,安得一洗空干戈?
不然獨破杜陵屋,猶能不廢嘯與歌。世間萬事不得意,天寒歲暮空蹉跎。
嗚呼!奈爾蒼生何?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壬辰: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壬子日:壬辰年七月初五。
②海溢:海水漫上陸地。
③六合:古人稱天地和東西南北四方為六合。
④陰陽九道:古人指日月運行的軌道。白黑:白天和黑夜。
⑤烏兔:指太陽和月亮。傳說日中有金烏,月中有玉兔,因以代指。
⑥里人:同里之人,即同村的人。蒼黃:同“倉皇”,匆忙而慌張的樣子。
⑦牒(dié)書:向官府報告災情的告急文書。
⑧豗(huī):喧豗,喧鬧。洶:洶洶,形容波濤的聲音。
⑨洲:水中的陸地。
⑩江皋(gāo)江岸。皋,水邊的高地。
⑪踞床:坐在床上。夜復晝:指電閃雷鳴,照耀得夜晚猶如白天。
⑫紅顏:這裡指容顏。凋瘦:像草木一樣枯敗、乾瘦。
⑬潼關:位於現在的陝西潼關縣北,為歷代軍事要地。兵氣:指戰事。
⑭蘆笳(jiā):即胡笳,漢時流行於西域少數民族的一種管樂器,其始乃卷蘆葉吹之,故稱蘆笳;後以竹為之。
⑮杜陵屋:杜陵老屋,即杜甫草堂。杜甫自稱杜陵布衣,曾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這裡借用其義。

白話譯文

成化八年七月十七,東來的大風吹得海水上溢。兇險的大浪可與山比高,海底的鯨魚也作人形站立。
烏黑沉重的雨凝結在空中,上下迷濛分不清南北東西。日月的軌道也攪得顛倒錯亂,太陽和月亮也不敢升東落西。
人們倉惶失措,神色劇變,這是三十年來沒有的天氣。東村西舍傳呼已遍,州里縣裡公文緊急。
山谷轟響,水勢洶湧,野獸叫嗥,樹木盡倒,順水漂浮,流沙瀉泥。沙洲被淹,海島沉沒,人命危淺,不保朝夕。
我正停船呆在江邊,披衣坐起沒夜沒晝。忽然感到悲傷,淚沾滿衣袖。
抬頭望看天,只怕天也漏,思念家鄉,為國擔憂,日夜煎熬容顏消瘦。
潼關以西遍地烽火,戰士蘆笳響徹山河,怎么オ能停止戰爭,平息干戈?
假如吹破的,是我那像杜甫一樣的茅屋,我仍然可以吟詠、放歌。世間上的事不會盡如人意,在這天寒歲晚的時候,我才感到光陰的虛過。
唉,百姓啊!世道艱難,可奈人何?

創作背景

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江浙沿海發生特大水災,地區遍及蘇州、松江、揚州、杭州、紹興、嘉興、湖州寧波八府,溺死者二萬八千四百六十餘人(見《明通鑑》卷三十二)。詩人時官翰林院編修,隨父李淳從北京回故鄉茶陵掃墓,身經吳江,目睹哀鴻,在吳江(今江蘇蘇州)舟中寫下了這首悲天憫人的詩,此詩作於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十七日。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詩人開篇就以概括的語言交待災害發生的時間和情況。某日,大風從東面海上席捲而來,不是尋常的海風,海水都被卷上陸地了,可見風之猛烈。形狀怪異的巨浪騰空而起,大海整個象被點燃,涌動著無數藍色的波峰,在波浪之間,在一片喧囂聲中,閃出巨鯨那因驚恐而直立的身影,海浪撲向陸地,岸不斷向後退卻。接著,詩人從更高視角看這場大禍。壓在人們心頭的,是一塊鞭痕累累的雲天,蘊孕巨大能量的雲層下,滑過雷電,天地四方一片慘澹肅殺之氣,宇宙為之迷轉,連日月星辰的運行軌道都錯亂無序了。這裡意象變幻紛呈,每一個意象都誇張而變形,又顯出組合排列得遊刃有餘。像“大風吹海濫”“巨浪高比山”“長鯨作人立,愁雲濕不翻”“九道錯黑白”等意象中,都仿佛在顯示著一種超人的,無法主宰的大自然的震懾力。在肆虐的暴風雨中,人顯得何其渺小,當地的居民們驚慌失色,東村西村一片找不著調門的喧嚷呼叫聲,人們搶著家中值錢的什物在黑暗的巷子裡魚貫而行,而差役們則來回奔走於州縣報告著水情。這些是在寫人在自然災害面前的反應:恐慌、混亂、喧嚷,仿佛世界的末日到了。這裡僅僅四句寫災民,卻讓人想像得出那紛亂無比的大場面。再接著,詩人把筆墨投注在海岸西邊的山間,大水瘋狂地撞擊著山嶺,在深谷中洶湧奔流,從來都是高山流水注入大海的,這回來了個倒灌,可謂旦古未見。山林中,那些一向兇猛的豺狼虎豹也絕望地嗥叫奔竄,數以萬計的林木被連根拔起,順水漂去,陸地和島嶼被無情地淹沒,人的生命竟象鴻毛一樣輕賤。這二句是描狀,也是詩人由衷的感嘆。以上都是寫暴風雨的,所取的意象都富有一種爆發感,而且氣勢恢宏,很生動地寫出暴風雨的肆虐張狂,而且詩人落筆之處也頗有章法,由海上寫到岸邊村莊,再由村莊寫到更遠的山地,完全跟隨著洪峰走,動感強烈。
至此都是寫那場暴風雨,下面轉入抒發詩人主觀感情。仍是沿著暴風雨衝擊的方向展開,但節奏漸緩了。詩人停船在江邊,披衣踞床整夜地坐著。這裡很靜,可詩人的心緒卻起伏難平。想著人民的苦難、國家的命運,不禁淚灑青袍。時而舉頭遙望那黑暗的夜空,競產生恐怕天空崩漏的變態心理,而這正是憂民之心極重的反映。這裡的寧靜與海岸那邊的喧播形成強烈的反差,這是潛伏著驚雷的無聲。
在極致渲染這場暴風雨之後,在表現詩人靜夜憂息的心境之後,出現了對當時政洽局勢的描述。這時詩人的筆墨已擴展到遠離海岸線的西北了。詩中說,潼關以西一片兵亂之象,蘆茄聲伴隨著象徵爭戰的煙塵響徹黃河一帶。成化四年(1468年),固原(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曾發生少數民族土官滿四反抗明王朝壓迫的戰爭。這樣,自然災害和戰亂的威脅從西側緊緊地擠壓著詩人的心,它們相互映襯,形成強大的感染力,使詩中所透露出的憂患之感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全詩的尾聲哀怨悲切,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而又無可奈何的情緒。
全詩可分為二部分。從“壬辰七月壬子日”至“頃刻性命輕鴻毛”為第一部分,記敘暴風雨的猛烈和造成的損失。前八句寫暴風下襲來之時,天昏地暗,山崩海嘯,鯨立浪涌,黑白錯道。後八句記大自然肆虐給社會造成的損失,林木被拔倒,村落被毀壞,房屋盡倒塌,慘死者不計其數,悲嚎聲喧呼遍野。從“我方停舟在江皋”至結尾為第二部分。詩人由大自然的災害聯想到國家多災多難,潼關以西兵連禍接,人民痛苦不堪,詩人對此表示出深深的憂慮和同情。詩人化用杜甫《洗兵馬》“安得壯士挽天河,淨洗甲兵長不用”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鳴呼何時眼前突元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詩意,表現了優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

名家點評

四川師院中文系副教授羅煥章《詩詞曲賦名作鑑賞大辭典:詩歌卷》:這首詩採用直書其事的手法,敷陳怨情。借嘆風雨,展述憂思,也是詩人對民眾生計的關心。憂思,緣風雨而發,語意直率,惻怛綿邈,內情外物,融為一體。主觀的情意和客觀的風雨結合,熔鑄成為詩中的意象,而無不漫漬著詩人的感情色彩。直抒怨風恨雨的情懷,在審美意象中,融進了詩人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政治鬥爭的認識、判斷和評價。因此這首詩具有鮮明的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對社會起著更深的認識作用。

作者簡介

李東陽(1447—1516年),字賓之,寄籍北京(今北京市)。明朝中葉重臣,號西涯,湖廣茶陵(今湖南茶陵)人,文學家,書法家。著有《懷麓堂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