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壓增高三聯征

顱內壓增高三聯征

顱內壓增高亦稱內高壓症,是一種綜合徵,多數是因顱內占位病變或腦組織腫脹引起顱腔容積與顱內容物體積之間平衡失調的結果。臨床表現以頭痛、嘔吐及視神經乳頭水腫為主。腦脊液壓超過180mmH2O(13.5mmHg)。嚴重者有意識障礙,腦疝綜合徵及呼吸抑制而死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顱內壓增高三聯征
  • 外文名:Three signs of increased intracranial pressure
一、病因:,二、臨床症狀:,三、檢查:,四、治療原則:,

一、病因:

1.顱內占位性病變,包括各種瘤腫、膿腫、血腫、肉芽腫、囊腫及腦脊液通路受阻所引起的顱內積水等。
2.頭部損傷,引起腦組織的瀰漫性水腫可導致顱內壓升高。
3.腦缺血與缺氧,初到高原地區的人員,由於空氣稀薄、氧分壓偏低,腦的氧供應不足加以呼吸反應性增快,靜脈壓增高,可引起顱內壓增高。腦缺氧使腦血管擴張,腦組織瀰漫性水腫,也可使顱內壓增高。因腦缺血而致腦梗死時,在梗死周圍可出現明顯的腦水腫而引起顱內壓增高。當病人因腦缺血缺氧而有較長期昏迷時,還可因肺部換氣功能不良,血液的氧化不足及二氧化碳積聚,酸鹼平衡失調等因素而加重顱內壓的增高。
4.動脈硬化性高血壓,可引起以顱內壓增高為主要表現的高血壓腦病,有兩種解釋:因腦血管顯著痙攣而致腦缺血及腦水腫;或因腦動脈失去了它固有的阻力,使血管內壓沒有降壓而直達於毛細血管,引起滲出增多,毛細血管床擴大及腦靜脈壓增高而導致顱內壓增高。
5.中毒及代謝失調,如見於砷、鉛、錫等金屬中毒、尿毒症及酮血症等。其主要病理變化為血管的淤血擴張、毛細血管型壞死及腦組織水腫。
6.假腦瘤綜合徵又名良性顱內壓增高。
7.其他少見情況如慢性呼吸道疾病包括肺氣腫、慢性支氣管擴張等,由於長期過度換氣及肺動脈高壓之故。內分泌失調,特別是長期套用激素治療的病人,維生素A缺乏或過多,真性血紅細胞增多症等。

二、臨床症狀:

1.頭痛:
頭痛是顱內高壓的常見症狀,初時較輕,以後加重,並呈持續性、陣發性加劇,清晨時加重是其特點。頭痛與病變部位常不相關,多在前額及雙顳,後顱窩占位性病變的頭痛可位於後枕部。急性顱內壓增高者,由於腦室系統產生急性梗阻,所以頭痛極為劇烈。腫瘤內出血,可產生突發而劇烈的頭痛。
2.嘔吐:
嘔吐不如頭痛常見,但可能成為慢性顱內壓增高患者的惟一的主訴。其典型表現為噴射性嘔吐,與飲食關係不大而與頭痛劇烈程度有關。位於後顱窩及第四腦室的病變較易引起嘔吐。
3.視神經乳頭水腫:
視神經乳頭水腫是顱內壓增高最客觀的重要體徵。雖然有典型的眼底所見,但患者多無明顯自覺症狀,一般只有一過性視力模糊,色覺異常,或有短暫的視力喪失。這些視覺症狀只持續數秒,少數可達30秒左右,稱為弱視發作。弱視發作常見於慢性顱內壓的增高晚期,常與頭痛程度平行。如果弱視發作頻繁,提示顱內壓的增高持續存在,最終導致視力永久性喪失。

三、檢查:

(一)一般檢查:
包括三大常規、痰脫落細胞檢查、凝血功能有關檢查、血清學檢查(根據需要選癌胚抗原、酸性磷酸酶甲胎蛋白、乳酸脫氫酶鹼性磷酸酶、絨毛膜促性腺激素等),以及正、側位X線胸片檢查,肝B型超聲檢查,必要時作胃、腸內鏡或支氣管內鏡檢查。如發現淺表淋巴結腫大可做活檢送病理,以便尋找原發性腫瘤是否存在以及其侵犯範圍和類型。
(二)其他輔助檢查:
計算機X線斷層攝影(CT)、磁共振成像(MRI)和數字減影(DSA)等特殊檢查腦部是確定腦部轉移性腫瘤和病灶定位的最重要檢查。MRI能從多種體層面觀察,並可用不同參數(T1、T2、質子密度)以增進發現異常影像並對其病變性質有一定鑑別能力。DSA對腦內血管圖像顯示清晰,轉移性腫瘤常由於血供豐富可形成腫瘤著色圖像,有利於了解腦內血管走向或斷流等改變,也可為選擇治療提供信息定期檢查CT、MRI,有利於及時對比觀察,儘早發現腦轉移。
(三)腰椎穿刺:
留取腦脊液作常規和病理細胞學檢查,離心沉澱或使用濾器可提高陽性率,然而常須反覆檢查;必要時送細菌培養及有關病毒學方面的檢查。腰椎穿刺前應作眼底檢查,對有視盤水腫者穿刺放液應慢,留腦脊液應少,為安全考慮可先進行脫水治療。

四、治療原則:

治療原則是去除引起顱內壓增高的病因。如有占位病變,作手術切除。如屬炎症,用抗生素治療。如系缺血缺氧,予以糾正。但顱內壓增高病人往往情況較緊急,各種確定病因的步驟來不及進行而病人已處於緊急狀態,可先作暫時的症狀性處理,以爭取機會作全面檢查,確定病因後再給予最後的病因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