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AU

顯微鏡AU

顯微鏡 AU (AU Mic)是一顆紅矮星,距離地球10秒差距(32光年)遠 – 大約是與太陽最近恆星距離的8倍。顯微鏡 AU是一顆年輕的恆星,只有1,200萬歲,不到太陽年齡的1%,質量祇有太陽的一半,光度則只有十分之一。它是位於顯微鏡座的一顆變星,所以這顆恆星是依據變星命名規則命名的。顯微鏡 AU是繪架座β移動星群的成員之一,它也可能受到顯微鏡 AT的約束,而是一對聯星 。如同繪架座β一樣,顯微鏡 AU有一個已知是岩屑盤的星周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顯微鏡AU
  • 外文名:AU Mic
  • 性質:一顆紅矮星
  • 特點:實際半徑只有太陽的60%
恆星的性質,變異性,岩屑盤,觀測的方法,

恆星的性質

顯微鏡 AU是一顆小的M型恆星,實際半徑只有太陽的60%,質量大約是太陽的50%
顯微鏡 AU表面的有效溫度是3730K

變異性

顯微鏡 AU的光度以近似正弦的形式以4.865天的周期變化著,光度變化的振幅相對於時間非常緩慢。在V頻道的光度變化在1971年只有0.3,在1980年竟然祇有0.1等。
顯微鏡 AU已經被電磁波頻譜中從X射線無線電所有的波段觀測過,並被確認是一顆在所有波段都有活動的[閃]焰星,並在1973首度觀測到閃光的現象。

岩屑盤

在2003年,保羅·卡拉斯和他的研究夥伴首度使用夏威夷毛納基山天文台2.2米口徑的望遠鏡,在可見光的波段解析出顯微鏡 AU有塵埃的星周盤。這些大的岩屑盤以側面朝向著地球,測量到其半徑至少有200天文單位。距離恆星有如此大的距離,盤中塵埃的壽命足以超過顯微鏡 AU現在的年齡。盤中氣體和塵埃粒子的質量比率大約是6:1,遠低於通常假設的100:1的初始值,因此被歸類為"缺乏氣體"的岩屑盤。估計在可見的盤中氣體總量大約相當於月球的質量,而當塵埃產生成更大的星子時,估計質量至少是月球的6倍。
顯微鏡 AU的光譜能量分布在次微米波長上顯示岩屑盤內有一個擴展到17天文單位的洞孔,而散射光的影像估計洞孔的半徑是12天文單位。結合光譜能量分布和表面的亮度,估計洞孔的半徑更小,只有1-10天文單位。 在40天文單位之內,盤的內部結構顯示出是非對稱的,內部的結構已經與受到較大天體影響或最近有行星形成的比較,期望能看見更大的身影。
出現在內部的洞孔和不對稱引導了很多的天文學家在此搜尋行星。循著顯微鏡 AU的軌道,迄2007年尚無任何可以導致行星的發現
盤面上的表面亮度(單位面積的亮度)是從恆星的投影距離b和形狀特性的函式。在盤面內側15天文單位距離內的密度似乎是一個定值,大密度開始降低;開始減緩的較慢,這種"破裂冪律"形狀與繪架座β的盤面輪廓非常相似。

觀測的方法

顯微鏡 AU的盤面已經被各種不同波段的波長觀測過,給了我們這個系統不同型態的資訊。在光學波長下觀測到的光線是恆星的光,它們被塵埃粒子反射(散射)進入我們的視線內。觀察這些波長時,利用日冕儀遮版阻擋直接來自恆星的光,這樣可以提供高解析度的盤面影像。因為波長比塵埃粒子直徑大的光波不易被散射,在不同的波長上比較(例如,可見光和紅外線)就可以得知盤面上塵埃粒子尺寸大小的訊息。
哈柏太空望遠鏡凱克望遠鏡都曾用來進行光學的觀測,也曾經使用紅外線和次微米波觀測過這個系統。由塵埃粒子直接發射出的光線呈現出內熱的結果(修正黑體輻射),但在這種波長下無法解析出盤面,所以這樣的觀測只能測量來自系統整體的光。觀測的波長越長,就能提供越大塵埃粒子的訊息,也觀察到距離恆星越遠的範圍,這樣的觀測已經由詹姆士·克拉克·瑪克斯威爾望遠鏡和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