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維鈞回憶錄 1

顧維鈞回憶錄 1

《顧維鈞回憶錄 1》是1983年5月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顧維鈞。

基本介紹

  • 書名:顧維鈞回憶錄 
  • 作者:顧維鈞
  • 譯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 ISBN:9787110181157
  • 類別: 社會科學 
  • 頁數:442
  • 定價:23.00元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出版時間:1983-5
  • 裝幀:精裝
  • 開本:32開
內容介紹,作者簡介,

內容介紹

《顧維鈞回憶錄 1》內容簡介:顧維鈞從袁世凱時期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一直在政界外交界任要職,曾代表中國參加巴黎和會,後又長期出使法、英、美等國。他的這部回憶錄是巨變頻仍的半個多世紀裡,中國歷史特別是國際關係領域許多重大情節的權威記錄,內容十分細緻。而且,因為顧氏在其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保持著非黨人士的職業外交家身份,使得他的描述更有一種特殊的意義。認真讀讀這套書,對於我們真實而全面地了解那個時代,避免片面和偏狹的歷史觀點,會有很大的幫助。
顧維鈞,1888年1月生於上海,赴美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回國進入外交界,是北洋政府和國民黨政府時期外交界的領袖人物。1912年,任袁世凱秘書,從事外交工作,此後在北洋歷屆政府擔任駐墨西哥、美國、古巴、英國公使。1919年和1921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參加巴黎和會和華盛顧會議,擔任過國際聯盟行政委員。1922年至1926年先後任外交總長、財政總長、代理國務總理。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參加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1932年至1956年先後任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及駐法、英、美大使,駐國聯及聯合國代表。1956年轉海牙國際法院任大法官,其中後三年任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1967年79歲時,全身而退。1985年去世,享年98歲。

作者簡介

顧維鈞生平簡介
1888年1月28日,生於上海城內,名維鈞,字少川,英文名Wellington。祖籍江蘇嘉定,父顧溶,字晴川;母蔣氏。行四,有二兄一姊一妹。
1891年(3歲),隨兄入朱先生家塾。
1899年(11歲),隨姊丈蔣昌桂入基督教衛理公會所辦英華書院讀書。
1900年(12歲)夏,大病數月,輟學。訂婚於張氏,名醫張聾侄孫女。
1901年(13歲),考入基督教聖公會所辦聖約翰書院讀書。
1904年(16歲)8月,自費赴美留學,到美後由施肇基代洽,入紐約州之庫克學院讀英語及預科課程。
1905年(17歲)9月,考入位於紐約之哥倫比亞大學。註冊法學院,主修政治、國際外交。凡7年,獲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課外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先後擔任學生會代表、學校刊物編輯、校際辯論代表隊員,並應《紐約先驅報》聘,從事關於中國電訊之翻譯。
1908年(20歲)夏,讀完大學課程,取道歐州回國探親,返美前奉父命與張氏結婚。婚後攜張氏夫人同到美國,安排張分居費城,學習英語。
1909年(21歲)1月,應清特使唐紹儀及公使館之邀,到華盛頓會見十日,始見賞於唐氏。
1912年(24歲)2月,中國公使張蔭棠轉達北京政府大總統袁世凱電邀顧任總統府秘書,蓋唐氏所推薦。復得導師穆爾教授等助,簡化博士論文。3月,口試通過,提前取道倫敦經歐陸、西伯利亞鐵路回國。4月底到北京,由國務總理唐紹儀引見袁總統。兼任總統府及國務總理秘書。6月,唐辭職,顧以秘書例同進退,辭府、院二職同去津,擬回上海。袁召顧氏繼續回總統府任秘書。唐告顧可先請假赴滬探親,然後回北京任總統秘書,相機轉入外交界。顧北返北京,後得顏惠慶薦入外交部任秘書處秘書,仍兼任總統府英文秘書。
初,在北京經唐氏介紹始識其女寶鑰(唐梅)。在天津過從甚密,並同船去上海。北返後在天津訂婚。
1913—1914年(25—26歲),外交部設翻譯科,兼任科長。嗣升任外交部參事仍主管翻譯科事兼總統府秘書,參與袁和外使之重要會談,作翻譯。
1913年6月,在上海虹口公園與唐梅(寶鑰)結婚。
1915年(27歲)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條》,病中口述寫出表明中國政府立場之聲明。
同年8月,任命為駐墨西哥公使,並特派先赴倫敦與駐英公使施肇基商討歐戰情況。10月,在倫敦奉命轉任駐美國公使。11月赴美就職。
1916年(28歲)1月,袁世凱稱帝。駐美使館拒絕使用洪憲年號和更改文書格式。
1917年(29歲)中國對德宣戰後,駐美公使館成立在顧氏指導下之專門小組,開始蒐集資料,為參加和會作準備。
1918年(30歲),奉派為代表參加巴黎和會。是年10月,夫人唐梅在美國病故,遺一子德昌(兩歲),一女菊珍(不足一歲)。
1919年(31歲)1月28日,在巴黎和會“十人會”上代表中國代表團發言,對以山東問題為重點的中國立場作了有力申訴,駁斥日本的要求,得到和會內外普遍讚賞。
同年,由於英法美諸國早與日本有約,以致在和會上偏袒日本,中國代表團決定不出席6月28日之和會全體會議,並拒絕在對德和約上籤字。年底,陸徵祥返北京,顧氏負責代表團工作,於1919年秋參加簽訂對匈和約,1920年參加簽訂對土耳其和約。
1920年(32歲),調任駐英公使。10月,返美結束工作,11月,赴英就新任,12月,兼國際聯盟及國聯行政院中國代表。
是年,在巴黎得識荷屬爪哇(今印尼)華僑首富黃奕柱(仲涵)之愛女黃蕙蘭,當年10月10日,在巴黎使館晚會上宣布訂婚。11月,在布魯塞爾中國公使館結婚。
1921年(33歲)秋,任出席討論解決山東問題的華盛頓會議中國三全權代表之一,赴美參加會議。
1922年(34歲)2月,華盛頓會議結束,返回倫敦。4月,奉召回北京。6月,顏惠慶組閣,邀任“財務委員會”主席。8月,任王寵惠內閣外交部總長。不久,因內閣失敗辭職。
1923年(35歲)7月起,至1924年,歷經高凌霨、孫寶琦、顏惠慶諸內閣,任外交總長。1924年9月,馮玉祥倒直系戈、政變,顧棄職出走。
1926年(30歲)5月,任顏惠慶攝政內閣財政總長。7月杜錫珪組閣,顧蟬聯財長。10月杜辭職,任代理總理兼外長。
1927年(39歲)1月,顧署理總理,組閣,兼外長。仍屬攝政內閣,6月18日,奉軍張作霖入主北京,自封大元帥,成立軍政府。顧內閣於前二日總辭職。
1928—1930年(40—42歲),赴歐洲、加拿大旅居。並應張學良邀回瀋陽為寓公,在東北投資開墾,經常來往於北京、瀋陽、北戴河諸地。1930年,顧母逝世,南行上海參加葬禮。
1931年(43歲),張學良入關住北京。9月18日,瀋陽事變發生。南京成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特別外交委員會”,戴季陶為主席。顧任該會委員,重入外交界。11月23日,出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12月,因主張和日本直接談判遭反對,辭職。
1932年(44歲),國聯成立李頓調查團,顧被委為調查團中國顧問(中國代表),陪調查團在中國各地,主要到東北之日占地區進行調查。同年8月,被任命為駐法國公使。9月初,與李頓調查團同船去歐赴任。10月,任國際聯盟全體大會代表及駐國聯行政院代表。國聯行政院討論李頓調查團報告書,顧與日代表松岡洋右辯論,提出對“中日問題和解草案”之修正案。
1933年(45歲)2月28日,顏、顧、郭三代表因國內戰事失利,對外難以解釋而聯名電請辭職,未準。5月,任日內瓦裁減軍備會議代表。6月,任出席倫敦世界經濟會議代表(首席代表宋子文)。7月,任中國代表隨宋子文出席國聯對華技術合作委員會。9月,出席國聯第14屆大會,發表中日問題之演說,為中國申訴。
1934年(46歲)6月,請假回國。
1936年(48歲)年初,中法使節升格。2月,正式任命為駐法大使,4月去巴黎到任。9月,代表中國出席國聯第十七屆大會。
1937年(49歲)年初,遷入新使館。7月7日,盧溝橋事件發生,大規模中日戰事爆發。中國政府在外交上求助於華盛頓會議的九國公約締約國。10月初,奉派赴布魯塞爾出席“九國公約會議”。
1938年(50歲),日軍占領沿海港口。經法屬印支之安南鐵路過境運輸為抗戰命脈所系,多方與法國交涉以保證其開放通暢,並爭取法援。
1939年(51歲),二次世界大戰開始。1940年,巴黎陷落,大使館隨法政府遷至維希。
1941—1946年(53—58歲),調任駐英大使。主要交涉有關英國戰時援華貸款5000萬鎊,開通滇緬路及收回香港等問題。
1942年(54歲)10月—1943年(55歲)3月,回國述職,陪同英國議會代表團在各地訪問,促成簽訂中英新條約。3月,經美國返英。
1944年(56歲),奉派參加敦巴頓橡樹園會議,為首席代表,討論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事務。參與籌建聯合國及草擬憲章等工作。
1945年(57歲)4—6月,奉派為出席舊金山聯合國成立大會之代表團代理團長(團長宋子文),代表中國在憲章上籤字。7月,回倫敦,擔任聯合國籌備委員會委員。9月,作為王世傑之助手參加倫敦外長會議。同時並參加聯合國籌備委員會之執行委員會,於聯合國機構之建立、大會之召開頗有建樹。自是又兼任盟國遠東委員會、戰爭罪行委員會,及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理事會等國際組織之中國代表。12月,任中國出席聯合國第一屆大會代表(王世傑為首席代表,第一階段在倫敦,第二階段1946年10月在紐約召開)。
1946年(58歲)1月,任出席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一屆會議代表。3月,回國述職。6月,返英卸任。7月到美,任駐美大使(至1956年辭職,凡10年)。
1956年(68歲)1月,返台灣述職。4月辭職,免去大使職務,同時受聘為“總統府”資政。同年6月,國際法院法官徐謨逝世。8月,顧氏獲提名遞補中國籍國際法院法官徐謨遺缺(尚有半年任期未滿)。
1957年(69歲)1月,經聯合國大會及安理會多次投票,獲選國際法院法官。1964年當選為國際法院副院長。1967年自法院退休,時年79歲。
先是顧氏辭大使職後移居紐約,與黃蕙蘭夫人分居,後離婚。1959年,與前駐馬尼拉總領事楊光泩(1942年在菲律賓任總領事,為日軍所害)之遺孀嚴幼韻女士結婚。1967年退休後,返居紐約,終老。
初,1960年,應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學院口述歷史計畫主任韋慕庭約,開始其《回憶錄》工作,退休後全力以赴。先後17年始完稿,凡11000餘頁。1985年11月14日,猝病逝於紐約寓所,享年98歲。長男德昌在台,女菊珍在紐約。裕昌(1922年生)、福昌(1923年生)二子先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