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理昌

顧理昌

顧理昌,90歲。16歲入黨,在江蘇東台縣從事敵後抗日武裝鬥爭。因參加革命連累家人,其父被偽軍用刺刀連捅七刀,家裡房屋被拆,全家人背井離鄉。新中國成立後調至北京工作,1988年從北京聯合大學離休。

基本介紹

  • 本名:顧理昌
  • 所處時代:抗戰時期
  • 出生地:江蘇海安老壩港鎮顧陶村
  • 出生時間:1925年8月16日
  • 年齡:90歲
  • 事跡:參與敵後抗日武裝鬥爭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人物簡介,生平簡介,大事年曆,晚年事跡,家鄉之行開啟追烈路,為32位戰友正名,

人物簡介

姓名:顧理昌
生日:1925年8月16日
籍貫:江蘇海安老壩港鎮顧陶村
參戰經歷:1940年至1945年,在江蘇東台縣從事敵後抗日武裝鬥爭。

生平簡介

顧理昌出生在江蘇海安縣老壩港鎮顧陶村一個頗受傳統文化影響的家庭,六七歲起在私塾念書,1939年來到滸澪鎮滸澪國小求學。
顧理昌1945年秋攝於江蘇栟茶,時年21歲顧理昌1945年秋攝於江蘇栟茶,時年21歲
1940年10月,陳毅粟裕領導的新四軍東進到顧理昌的家鄉。11月滸澪國小組成兒童團,成績優異又膽大的顧理昌被推舉為兒童團團長。
從此他宣傳抗日,宣傳“二五減租”,寫標語,發表演講,還參加了慶祝蘇中軍區成立大會。幸運的他,更是見到了心目中的英雄粟裕師長。
“你年歲小,好好進步,將來不可限量。當前我們還要動員人民,軍民團結,抗擊日本侵略,最後要把日本打敗,要解放貧苦大眾,你是黨員了,要戰鬥到底,將來建設新中國。”顧理昌始終沒有忘記粟裕師長當年的諄諄教誨。
鎮上的生活,讓顧理昌看到了貧富差距之懸殊,讓顧理昌深感社會的不公。看到新四軍堅決抗日、紀律嚴明,沒有剝削和壓迫,一心為民,顧理昌終於堅定地作出了自己的選擇——1941年5月,他光榮入黨。回到本村,公開的身份是顧莊國小教師,未公開的則是滸澪鄉黨支部書記。白天教課,晚上開展秘密活動,聯絡支部黨員,收集情報,布置工作,貼標語,散傳單。而後又成為滸澪鄉農抗會主任,發展黨員,參加游擊戰。
為戰友正名,顧老蒐集整理了大量資料為戰友正名,顧老蒐集整理了大量資料
1943年5月,在蘇中東台縣栟北區新壩鄉民兵大隊長徐必廣的帶領下,顧理昌和隊友們學習了埋設踏雷指式和訓練實際操作埋踏雷能力,以及學習如何使用步槍殺傷敵人,掩護自己。
顧理昌最為難忘的是敵後抗日武裝鬥爭的那些艱苦歲月,那時的他時刻作好為抗戰獻身的準備。晚年,為了給犧牲的戰友討回“烈士”名分,他奔波了11年。

大事年曆

1939年來到滸澪鎮滸澪國小求學。
顧理昌顧理昌
1940年10月,陳毅、粟裕領導的新四軍東進到顧理昌的家鄉。11月滸澪國小組成兒童團,成績優異又膽大的顧理昌被推舉為兒童團團長。
1941年5月,光榮入黨,開展秘密活動,聯絡支部黨員,收集情報,布置工作,貼標語,散傳單。
1943年春天,袁舜生調到其他地區工作後,顧理昌在家鄉繼續從事革命工作。參加革命後的最初七八年,顧理昌一直在家鄉工作和戰鬥。他所在的區和鄉鎮,由於敵我鬥爭的形勢尖銳複雜,工作環境非常惡劣,前後犧牲了很多革命同志。他沒有因此而退縮,機智勇敢地和敵人展開鬥爭。歷任鄉黨支部書記,區委宣傳和組織科長,直至區長和區委書記。
天安門廣場觀禮準備的新外套攝影天安門廣場觀禮準備的新外套攝影
1948年,顧理昌離開家鄉到淮南天長縣工作,後調安徽省委工作。
1952年起,他在北京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曾任北京師範學院(今首都師範大學)副院長。
1988年從北京聯合大學離休。
2010年的清明節前夕,上級民政部門批准了續補申必恭等24位烈士的請示,老壩港鎮人民政府舉行紀念碑安放儀式暨清明祭奠活動。
2015年9月獲邀參加9月3日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觀禮。

晚年事跡

輾轉11年,上訪5級政府,往返京蘇兩地14趟,行程兩萬三千公里;漫漫追烈路,為上下溝通,他向各級組織寫信43封,用過的長途電話卡將近30個,蒐集已逝戰友的資料達一尺多高。 “電影《集結號》上映的時候,正在四處行走為32位烈士正名。”在顧老看來,這些人都是他的鄉親,更是他的戰友,他應該也能夠做的,就是為他們求個“名分”,“我們這些人倖存下來了,享受到了今天美好的生活,但絕不應該忘記那些犧牲的先烈。”

家鄉之行開啟追烈路

1988年,顧理昌攜老伴回故鄉過春節。也許是命中注定,這次的家鄉之行改變了他原本平靜的生活,為32位被遺漏的烈士奔走,成為引領他今後十餘年人生的主要內容。  當時,在與鄉親們閒聊的過程中,有人向顧老提出,老壩港是革命老區,革命烈士很多,但卻沒有一個烈士陵園,幾年前,鄉民們曾捐款建陵園,可款捐了,之後很多年就沒了訊息,去鄉政府詢問,也得不到滿意答覆,希望顧老以革命前輩的身份幫助解決此事。
當天下午,顧老就騎車趕到鄉政府。鄉長、書記熱情接待了他,並說確實收到過捐款,錢存在鄉財政,但太少了,不夠建園。最後,經協商,縣鄉兩級同意撥款達成此事。不久,十多萬元批款到位,選址、設計、施工,烈士陵園的工程順利展開。
2001年清明節,陵園竣工,顧理昌受邀參加揭幕儀式。致辭、獻花,當瞻仰先烈英名時,顧老吃驚地發現石碑上遺漏了許多烈士的名字。
顧理昌顧理昌

為32位戰友正名

他根據自己所了解的烈士情況,首先整理出一個24人的名單,並寫成材料,請當地儘快一一查證,予以確認補進名錄。此後,顧理昌每次回鄉探親,都要先到烈士陵園查看那些烈士名單補上沒有。
由於年代久遠,行政區劃分多次調整,檔案資料缺乏等原因,烈士確認工作進展緩慢。一次,顧老對當地幹部說,我當區長的時候管著8個鄉有7個據點,當時的情況我最有發言權,因為這些烈士有的是我動員參加革命的,有的還是我的前輩或上級,我應該也能夠做的,就是為他們求個“名分”。
直到2006年前後,新任的鎮黨委書記上任,本著對烈士負責、對歷史負責,調整工作部署,成立調查組,調查烈士犧牲的情況,顧老被聘請為調查組的顧問。
顧理昌在2010年清明節祭奠烈士時講話顧理昌在2010年清明節祭奠烈士時講話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顧理昌不懈努力,2007年,烈士追認工作受到海安縣新上任縣長的重視,縣領導聽了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後,立即敦促民政局協助進一步調查,同時指示檔案局等部門給予方便。
2010年清明節前夕,民政部門終於批准了續補申必恭等24位烈士的請示,老壩港鎮人民政府舉行了紀念碑安放儀式暨清明祭奠活動,顧老盼望9年的“集結號”終於吹響了!
在祭奠活動中,當時86歲高齡的顧理昌在女兒的攙扶下給烈士們敬獻花籃。他感謝黨委政府和故鄉人民給後人做了一件好事,不但建起了烈士陵園,而且克服困難讓烈士魂歸故里。
“這就是2001年清明節以隆重儀式迎入的二十四先烈。事後我們議論,檔案太重要了,可以免除許多爭論,再過一百年去查,它會告訴你歷史上許多真實的故事。”
此後,顧老又發現了另外8位烈士,於是,他又馬不停蹄地為這8位烈士做走訪調查工作,同時給相關部門寫信申請。最終,經過長達11年的奔走,32位先烈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並以隆重的儀式分兩批進駐烈士陵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