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

顧愷之

顧愷之(348年— 409年),字長康,小字虎頭,漢族晉陵無錫人(今江蘇省無錫市)。傑出畫家、繪畫理論家、詩人。顧愷之博學多才,擅詩賦書法,尤善繪畫

精於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痴絕謝安深重之,以為蒼生以來未之有。顧愷之與曹不興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顧愷之作畫,意在傳神,其“遷想妙得” “以形寫神”等論點,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基本介紹

  • 本名:顧愷之
  • 別稱:虎頭
  • 字號:字長康
  • 所處時代:東晉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晉陵無錫(今江蘇省無錫市)
  • 出生時間:公元348年
  • 去世時間:公元409年
  • 主要作品:《洛神賦圖》《女史箴圖》《斫琴圖》《魏晉勝流畫贊》《論畫》
  • 主要成就:六朝四大家之一;水墨畫鼻祖之一;“才絕、畫絕、痴絕”三絕
  • 藝術風格:畫人物重傳神,衣紋如春蠶吐絲。
  • 尊稱:中國畫祖、山水畫祖
人物生平,主要功績,人物評價,個人作品,《斫琴圖》,《洛神賦圖》,軼事典故,史籍記載,家族成員,

人物生平

顧愷之曾為桓溫殷仲堪參軍,
義熙(405-418)初任通直散騎常侍劉裕北伐南燕,愷之為作《祭牙(旗)文》。多才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嘗有才絕、畫絕、痴絕之稱。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獸山水等。畫人注重點睛,自雲傳神寫照,盡在阿堵(即這個,指眼珠)中。嘗為裴楷畫像,頰上添三毛,而益覺有神。在建康瓦棺寺繪《維摩詰像》壁畫,光彩耀目,轟動一時。後人論述他作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把他和師法他的南朝宋畫家陸探微並稱顧陸,號為密體,以區別於南朝梁張僧繇、唐吳道子疏體。著有《論畫》、《魏晉勝流畫贊》、《畫雲台山記》,其中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中國畫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存世的《女史箴圖》傳是早期的摹本,內容繪寫西晉張華所撰約束宮廷嬪妃的教誡。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被英軍從清宮劫去,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所傳顧的另一作品女史箴圖》,乃宋人摹本。
顧愷之的作品,據唐宋人的記載,除了一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畫有一些佛教的圖像,這是當時流行的一部分題材。另外還有飛禽走獸,這種題材和漢代的繪畫有聯繫。他也畫了一些神仙的圖像,因為那也是當時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畫了不少名士們的肖像。這就改變了漢代以宣揚禮教為主的風氣,而反映了觀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藝術表現的新的目的,即:離開禮教和政治而重視人物的言論丰采和才華。這表示繪畫藝術視野的擴大;從而為人物畫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現人的性格和精神特點。 在顧愷之的著作言論中,我們見到他反覆強調描寫人的神情和精神狀態。顧愷之和陸探微張僧繇是南北朝時期的三位最重要畫家,代表了漢代美術得到迅速發展和成熟的人物畫藝術。唐代張懷瓘對其畫評價甚高,云:"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

主要功績

擅詩詞文賦,尤精繪畫。擅肖像、歷史人物、道釋、禽獸、山水等題材。畫人物主張傳神,重視點睛,認為“傳神寫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注意描繪生理細節,表現人物神情,畫裴楷像,頰上添三毫,頓覺神采煥發。善於利用環境描繪來表現人物的志趣風度。畫謝鯤像於岩壑中,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志趣。其畫人物衣紋用高古遊絲描,線條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流水行地,自然流暢。
《洛神賦圖》(局部)《洛神賦圖》(局部)
顧愷之在繪畫理論上也有突出成就,今存有《魏晉勝流畫贊》、《論畫》、《畫雲台山記》3篇畫論。提出了傳神論、以形守神、遷想妙得等觀點,主張繪畫要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重視對象的體驗、觀察,通過遷想妙得來把握對象的內在本質,在形似的基礎上以形寫神。顧愷之的繪畫及其理論,為中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人物評價

顧愷之知識淵博而有才氣,在中國古代畫史上聲名顯赫。擅長詩賦、書法,尤其精通繪畫。工人像、佛像、禽獸、山水等。畫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斫琴圖》等堪稱珍品。在繪畫理論方面,顧愷之也提出了“傳神寫照”“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觀點,重視體驗觀察,主張通過繪畫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狀態。
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顧愷之《女史箴圖》(局部)
顧愷之博學多才,世人評價他“三絕”——“才絕”“畫絕”和“痴絕”。他的畫師法衛協而又有所變化,他的畫有敷染容貌,以濃色微加點綴,不求暈飾;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春雲浮空的特點。史有以曹不興、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合稱“六朝四大家”。精通畫論,其“遷想妙得”、“以形寫神”等論點,對我國傳統繪畫的發展,影響很大。
顧愷之沉醉於藝術文學,淡於名利地位,以”痴黠參半,”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以達到他藝術最高的成就。

個人作品

畫跡甚多,有《司馬宣王像》、《謝安像》、《劉牢之像》《王安期像》、《阮脩像》、《阮鹹像》《晉帝相列像》、《司馬宣王並魏二太子像》、《桂陽王美人圖》、《蕩舟圖》、《虎豹雜鷙鳥圖》、《鳧雁水鳥圖》、《廬山會圖》、《水府圖》、《行三龍圖》、《夏禹治水圖》等。顧愷之作品真跡沒有保存下來。相傳為顧愷之作品的摹本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仁智圖》等。《女史箴圖》,絹本,淡設色,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多數人認為是唐代摹本。
顧愷之《洛神賦圖》全圖顧愷之《洛神賦圖》全圖

《斫琴圖》

《斫琴圖》是宋代摹本之一。此圖雖不及《洛神賦圖》有名,也不及《洛神賦圖》更具代表性,但在風格特徵上仍凸現出顧愷之的千古一絕。這幅圖描繪的是古代文人學士制琴的場景。《女史箴圖》
斫琴圖斫琴圖
"女史"指宮廷婦女,"箴"則為規勸之意。晉初惠帝時,賈后專權,極妒忌,多權詐,荒淫放恣。文人張華便以歷代賢記事跡撰文《女史箴》以為鑑戒,被當時奉為"苦口陳箴、莊言警世"的名篇。才華橫溢的畫家顧愷之便將此名篇分段,一段一段畫成畫,並將相在箴文題於畫側,中國歷史上的曠世名作《女史箴圖》由此問世。
《女史箴圖》有兩個絹本,一本藏故宮博物院,專家認為是南宋摹本,藝術性較差;另一本藝術性較強,更能體現顧愷之畫風與《女史箴圖》原貌,專家認為可能為唐人摹本。原本為清宮所藏,遺憾的是國貧民弱,連累國寶受難,此摹本存大英博物館(Tje British Museum,London,England)。

《洛神賦圖》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原《洛神賦圖》卷,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製(宋摹),絹本,設色,縱27.1cm,橫572.8cm。這幅畫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全卷分為三個部分,曲折細緻而又層次分明地描繪著曹植與洛神真摯純潔的愛情故事。此圖卷無論從內容、藝術結構、人物造形、環境描繪和筆墨表現的形式來看,都不愧為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
《洛神賦圖》(局部)《洛神賦圖》(局部)

軼事典故

痴迷
顧愷之出世沒多久,他的母親就去世了。顧愷之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親,惟自己沒有。他便纏著父親不放,問:“我為什麼沒有母親?”父親說,你怎么會沒有母親呢?顧愷之窮追不捨:“那我的母親長得什麼模樣?”父親只好耐著心思給他描述。顧愷之就是憑藉父親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給母親畫像。每次畫好之後,他都要問父親像不像,父親總是在肯定之後,表示遺憾。但顧愷之不氣餒,仍然畫筆不輟,只到父親兩眼放光,說“像,像極了”,他才滿意地放下畫筆。他的母親就這樣在他的心裡永生了。
痴黠
《晉書·顧愷之本傳》記載:嘗悅一鄰女,挑之弗從,乃圖其形於壁,以棘針釘其心,女遂患心痛。愷之因致其情,女從之,遂密去針而愈。文人雅士多情感豐富,喜女、戲女是常有之事,自古至今,概莫例外。顧愷之雖痴,卻工於心計。
最先看出顧愷之痴中有黠的是桓玄的父翁桓溫。有一次,桓玄將一片柳葉說成是隱身法寶,要顧愷之鑑賞一下。顧愷之剛接到手裡,桓玄便對顧愷之尿尿,將顧愷之尿個精透,滿身騷氣,還口口聲聲說法寶顯靈,弄得他看不見顧愷之。其實,顧愷之心裡十分清楚,無賴桓玄在玩耍他。但他卻不能以卵擊石,因為桓玄陰險歹毒,又權傾內外,連其父桓溫都懼他三分。顧愷之只好忍氣吞聲,裝痴賣傻,保全身家性命。
痴智
《世說新語》說顧愷之吃甘蔗一反常態。別人從最甜的地方吃起,不甜了就扔掉,而顧愷之吃甘蔗從末梢吃起,越吃越甜,漸入佳境。顧愷之倒吃甘蔗節節甜蘊含了深厚的生活哲理,不能不說是人生的大智慧。

史籍記載

《晉書·列傳第六十二·文苑·顧愷之》
顧愷之,字長康,生於晉陵的無錫。顧愷之的生平事跡,古蹟上記載的不多,其中可以憑信的,就是散見於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檀道鸞的《續晉陽秋》;丘淵之的《文章錄》許嵩的《建康實錄》以及《晉史》的中興等。其次就是集錄於《晉書。文苑傳》中的《顧愷之本傳》。在畫史方面,就是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宣和畫譜》幾種。

家族成員

顧愷之出身江南土著氏族家庭,《無錫顧氏宗譜》記載,顧愷之的顧毗,字子治,晉康帝時任散騎常侍,後遷光祿卿;父親顧悅之,字君叔,歷任揚州別駕、尚書右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