顓帝歷

顓帝歷

《顓帝歷》即是顓頊曆,古代漢族曆法之一,屬於古六歷的一種,為陰陽曆。該歷採用十九年七閏法,一回歸年為365又1/4日(所以是一種四分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顓帝歷
  • 拼音:zhuān dì lì
  • 注音:ㄓㄨㄢ ㄉㄧˋ ㄌㄧˋ
  • 解釋:古代的一種曆法
詞語解釋,曆法來歷,

詞語解釋

《顓帝歷》即是顓頊曆,古代漢族曆法之一,屬於古六歷的一種,為陰陽曆。該歷採用十九年七閏法,一回歸年為365又1/4日(所以是一種四分曆),一朔望月為29又499/940日,以十月為歲首,閏月放在九月之後,稱後九月。測制年代或為秦獻公時公元前366年,至秦始皇一統天下後遍行,經秦朝至西漢太初曆制定(前104年)始棄。

曆法來歷

古代漢族人慣用來概括某類別,如:五方、五穀、五行、五官、五常、五帝,六禮、六部、六根、六親、六書、六藝。其中,自然現象、規律、及神化了的人類領域一般冠以五稱呼,而一般人類社會領域則冠以六稱呼。六歷大概也是如此。
相傳,古六歷是黃帝歷、顓頊曆、夏曆、殷歷、周曆、魯歷。其中,夏曆建寅(以寅月為當年第一個月:正月、歲首)、殷歷建醜(以丑月為歲首)、周曆建子(以子月為歲首),根據夏商周秦的順序,秦歷(顓頊曆)建亥,以亥月為歲首。
由於這些曆法(統稱中國曆、舊曆、農曆)以冬至所在的那個朔望月為基準,也就是冬月(今十一月),以地支(子醜寅卯)命名為子月,其後依次為丑月、寅月、……、亥月。因此,秦歷其實是以冬至所在月(冬月)之前的那個月(十月)為歲首,相當於以冬季初為歲首,而不是如今以春季初為歲首。
又由於中國人習慣用數字來稱呼月份,自漢武帝至今,以寅月為一月……亥月為十月、子月為十一月、丑月為十二月,而秦歷以亥月為歲首,閏月放在九月之後,稱“後九月”,這本來是把閏月放在了歲末。因此,秦歷按順序應該是:亥、子(冬至所在月,即冬月)、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閏。
如果用數字排列,就成了: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後九、十、十一(冬月)、十二。
這就是如今農曆與顓頊曆(秦歷)的區別。不過,所謂的古六歷,僅有《顓頊曆》在考古中發掘到一些資料,其餘五種曆法,至今只留存一些片斷資料。根據這些資料不難發現漢代初期曾流傳的所謂“古六歷”並不是黃帝、顓頊、夏禹等人編訂的,而是周朝末期的托古偽造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