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淵問仁

顏淵問仁

顏淵問仁來源於《論語》的第十二篇。篇名取自開篇第一句:“顏淵問仁”。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顏淵問仁
  • 來源:《論語》的第十二篇
  • 背景知識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 行仁的關鍵:人的主動性
來源,原文,翻譯,解讀,背景知識,

來源

顏淵篇是《論語》的第十二篇。篇名取自開篇第一句:“顏淵問仁”。

原文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翻譯

顏淵請教如何行仁(仁,人生正途),孔子說:“能夠戰勝自己的私慾,讓自己的行為回復到禮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不論任何時候,只要能夠自己作主去實踐禮的要求,天下人都會歸復到禮的要求上。做仁義的事情是完全靠自己的,難道還能靠別人嗎?”顏淵說:“希望指點一些具體做法。”孔子說:“不合乎禮的不去看,不合乎禮的不去聽,不合乎禮的不去說,不合乎禮的不去做。”顏淵說:“我雖然不夠聰明,也要努力做到這些話。”

解讀

:在學生心目中,只知道行仁很重要,但不明白“行仁”所指的就是人生正途,這種人生正途又與擇善固執有關。孔子的回答正是指點個別學生如何擇善,因而沒有標準答案。
克己復禮:這四個字不能分兩段說,而是一氣呵成,否則己與禮互相對立,難免淪於性惡之說或以禮為外加於人的觀點。這句話是指:人應該自覺而自願,自主而自動,去實踐禮的要求;禮的規範是群體的秩序與和諧所不可或缺的;個人與群體的緊張關係在此化解與無形,使“仁”字“從人從二”的通感意義充分實現,然後天下自然肯定你是走在人生正途上了。
為仁由己:克己與由己並觀,更顯示人的主動性是行仁的關鍵。至於復禮,則扣緊以下四目而言,因為所謂實踐禮的要求,在具體做法上必須先求四勿,猶如在固定的航道上,人生之行才可一帆風順。

背景知識

顏淵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可惜英年早逝(營養不良)。顏淵的死對孔子打擊非常大,孔子曾慟哭顏淵,旁邊的學生都覺得孔子哭得過分傷心,因為孔子的兒子死時,孔子都未曾像這樣痛哭過。孔子反駁,有嗎?我不為這樣的學生慟哭,又要為誰這樣慟哭呢?(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足見顏淵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因為孔子認為顏淵才是唯一了解孔子思想的人,能為孔子傳道,而顏淵卻先孔子一步離開人世,等於是斷了孔子的“後路”,實屬“不孝”。因為曾有“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汝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孔子被匡城的民眾所圍困,顏淵後來才趕到。孔子說:“我以為你遇害了呢?”顏淵說:“老師活著,回怎么敢死呢?”)”  。可見孔子與顏淵的關係非同一般,猶如父子,難怪子慟哭。
克己復禮”中的“克己”並不是克制、約束的意思。“克”的意思在此為能、能夠的意思。孔子教學生因材施教,顏淵是孔子學生裡面最沒有欲望的。(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在回也!”)對於一個最沒有欲望的學生你跟他說你要克制欲望這不是搞錯了嗎?如果前面“克己”講成克制自己的欲望,後面“由己”講成要由自己來做。這不是矛盾嗎?難道是將一個自己分兩半,一個是不好的自己要克制,一個是好的自己要由己?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孔子非常認真看待顏淵請教是仁這件事,而孔子的回答也一定是孔子一生學問的精華,就是把人生從被動變為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