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敏和卓

額敏和卓

額敏和卓(1694年—1777年),清朝乾隆時期新疆吐魯番維吾爾貴族,世居魯克沁地方。是清朝時期吐魯番地區的統治者,維吾爾族的民族英雄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西征準噶爾部,進軍至吐魯番,額敏和卓脫離準噶爾部,率眾歸順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為了躲避準噶爾部的報復,他率眾東遷甘肅乾隆二十年(1755年),在隨清軍西征準噶爾後,於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又隨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由於立功極多,被封為郡王。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額敏和卓病故,其次子蘇萊曼子承父業,承襲了吐魯番郡王爵,成為第二位吐魯番郡王。

基本介紹

  • 本名:額敏和卓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維吾爾族
  • 出生地:新疆吐魯番
  • 出生時間:1694年
  • 去世時間:1777年
  • 主要成就:隨清軍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人物生平,歸順清廷,返回吐魯番,平亂之功,留守南疆,晚年生活,主要成就,歷史評價,總評,歷代評價,後世紀念,家族成員,

人物生平

歸順清廷

17世紀,準噶爾貴族逐步統一衛拉特各部,盤踞天山南北,建立了自己的勢力。這一勢力與清廷對抗,並多次侵擾南疆吐魯番盆地。額敏和卓的祖、父都是吐魯番地區的伊斯蘭教領袖,到額敏和卓這一代遷居魯克沁。在清軍進入吐魯番之前,額敏和卓曾擔任地方行政長官,而家鄉魯克沁的地方事務則由兩位兄長掌管。準噶爾部頭目噶爾丹的侄兒策妄阿拉布坦繼承王位後,大肆擴張,控制喀什、哈密,甚至襲占西藏拉薩。為報復額敏和卓曾拿出糧食支援清軍,他出兵攻占魯克沁,殘酷殺害額敏和卓的兩位兄長,逼迫當地居民遷往烏什。額敏和卓聚集力量奪回了統治權。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到次年(1719年),額敏和卓當時是皮禪城的伯克。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七月清軍來到吐魯番時額敏和卓率300餘名部下歸順清王朝。
雍正八年(1730年),在一次抗擊準噶爾軍隊的進攻時,額敏和卓率領魯克沁城的維吾爾族民眾配合駐守清軍,堅守該城40餘天,不但擊退了2000餘名敵軍的多次進攻,而且還“殺死賊人200餘名,帶傷者甚多”。不久,增援軍隊到達,額敏和卓及維吾爾民眾老幼男婦傾城出動迎接,敲鑼打鼓,嗩吶聲聲,歡聲震地,歡慶取得抗擊準葛爾軍隊的重大勝利。

返回吐魯番

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為了保邊安民,避免準葛爾的侵擾,決定額敏和卓率部萬餘人遷居安西瓜洲墾荒種田。為獎勵吐魯番維吾爾民眾的這次遷徒行動清政府特封其首領額敏和卓為“扎薩克輔國公”。
額敏和卓額敏和卓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帝認為額敏和卓熟悉敵情,勇敢能戰,便命其統帶瓜洲等地的維吾爾人300餘名,遠征伊犁,加入討伐達瓦齊的行動。對於額敏和卓在征討中的突出表現,清政府十分滿意,特發上諭“加封扎薩克輔國公額敏和卓為鎮國公”。乾隆二十年(1755年),額敏和卓率眾返回吐魯番。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底,因為額敏和卓在平定莽葛里克發動的叛亂中表現突出,被清廷冊封為“貝子”。更重要的是平定莽葛里克叛亂後,清政府把原歸莽葛里克管屬的部分土地和部眾劃歸了額敏和卓管屬。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額敏和卓派人到喀喇沙爾等處偵察情況,為平定天山南部大小和卓的叛亂做準備。當年十月乾隆帝專門下達諭旨,對額敏和卓的上述行動進行表揚,賞給“大緞四匹”,說:“明歲辦理葉爾羌喀什葛爾時,雖有將軍大臣,而回部情形,爾所熟悉,將命爾參贊軍務,在前隊行走”。後來,乾隆帝在有關諭旨中一再說“額敏和卓因其熟悉回部情況,人亦果毅,已命為參贊大臣,在前隊行走,兆惠等務宜優待”;“此次辦理回部,朕專交雅爾哈善、額敏和卓二人,應進兵時,即一面具奏,一面起程”。

平亂之功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軍出動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額敏和卓被命為參贊大臣。這年四月清朝政府對額敏和卓又進行封賞說:“吐魯番貝勒品級額敏和卓,效力軍前,備抒誠悃,朕心喜悅,著加恩實封貝勒,仍以參贊大臣同將軍等辦理軍務。”在攻打叛軍據守的庫車城時,64歲的額敏和卓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為此負傷,得到乾隆帝的賞賜獎勵。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底,額敏和卓隨兆惠進攻小和卓據守的葉爾羌,由於兵力單薄被圍困10天,額敏和卓與兆惠一起英勇殺敵,以少勝多,一直堅持到清軍來接應,表現極為突出。為此清朝政府獎賞額敏和卓為“郡王品級”。
清朝平定西北叛亂形勢清朝平定西北叛亂形勢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軍向大小和卓盤踞的喀什葛爾、葉爾羌發動最後進攻,額敏和卓仍以參贊大臣隨兆惠一起行動。清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占領喀什葛爾、葉爾羌兩地,並在帕米爾地區消滅判軍主力,大小和卓在境外巴達克山被殺,至此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之戰結束。額敏和卓因戰功顯著,隨後被清政府“加恩晉封郡王”,正式由貝勒晉升為郡王。從此,以額敏和卓為始祖的吐魯番郡王家族正式產生了。

留守南疆

清朝政府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以後,命額敏和卓留住葉爾羌,管理當地維吾爾人的事務。當時的葉爾羌地區有“二十七城村,計三萬戶,十餘萬口”,不僅是天山南部人口最多的地區而且也是南疆地區重要的政治經濟中心。額敏和卓在葉爾羌期間,安置流民,興辦水利,開墾荒地,徵收賦稅,為當地社會的安定和生產的恢復作了大量工作。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額敏和卓到北京朝覲,受到乾隆帝的接見,“命乾清門行走”。翌年春,烏什發生武裝暴動。額敏和卓聽到這一訊息後,立刻上奏,赴烏什作戰。額敏和卓和兩個兒子蘇萊曼,茂薩在各地奔走,為平定烏什暴動作了很多工作,得到清政府賞賜獎勵,時年70歲。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額敏和卓再次奉召到北京朝覲。遂後,乾隆皇帝便把額敏和卓留在北京“御前行走”。這次額敏和卓在北京一住就是五年,經常出席有關國事活動,盡力為清政府辦事,作了不少有益於新疆穩定發展的事。

晚年生活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為清朝“宣力多年”的額敏和卓被批准返回家鄉休養。行至辟開時身患重病。乾隆皇帝聞知後派人慰問,並賞寄物品,勸其“加意調養,速就痊癒”。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年老多病的額敏和卓不幸病故,享年83歲。清朝政府得知額敏和卓去世的訊息後,派人前往祭奠,並“加恩賞銀五百兩治喪”,其郡王爵位由兒子蘇萊曼承襲。為表彰額敏和卓一生功績,乾隆帝曾在中南海紫光閣為其掛像,並親自為之題詞說:“吐魯番族,早年歸正,命贊軍務,以識回性;知無不言,言無不宜,其心匪石,不可轉移”。

主要成就

額敏和卓在清朝政府統一新疆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為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做出了重大貢獻。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軍為平定準噶爾叛亂進入吐魯番,額敏和卓率眾擺脫準噶爾的控制,歸附於清朝,並協助清軍平叛。雍正十年(1732年),為配合清政府平定準噶爾叛亂的整體戰略,額敏和卓接受清政府東遷的建議,毅然率萬餘名部眾遷徙至甘肅安西地方。翌年,被清朝政府封為扎薩克輔國公。乾隆二十年(1755年),額敏和卓領兵300名隨清軍西征準噶爾叛軍。次年,率部返回魯克沁,受命管轄吐魯番地區政務,並被晉封為鎮國公,後又受封為貝子。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準噶爾叛亂被平定後,額敏和卓又率眾隨清軍挺進天山南部,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新疆的叛亂,在戰爭中,他多次負傷。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額敏和卓因功勳卓著被晉封為貝勒,旋即又被授予郡王銜,準予世代承襲。
額敏和卓額敏和卓

歷史評價

總評

額敏和卓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推動邊疆地區的農業生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一生是維護祖國統一的一生。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八個兒子,除了長子努爾邁哈默特因病早殤生平不詳外,其餘的七個兒子在平定準噶爾部分裂以及大小和卓叛亂活動中,屢立戰功,多次受到清政府的嘉獎和表彰。從額敏和卓受封郡王到清末,共傳位六代九人,時間長達一百五十二年。

歷代評價

乾隆帝:①吐魯番貝勒品級額敏和卓,效力軍前,備抒誠悃,朕心喜悅。②現在雅爾哈善、額敏和卓、進取回部。自可立奏膚功。

後世紀念

額敏和卓在晚年與次子蘇萊曼修塔立碑(額敏塔)。“以垂永遠,可以名教”。其目的如碑文所說的:是為了感謝清王朝的恩遇,表達自己對真主的真誠,並使自己一生的業績流芳後世
蘇公塔蘇公塔
額敏和卓晚年安居在家時,時時緬懷朝廷的恩德。他深知自己一生高官厚祿、主政一方,都有賴於清朝皇帝的恩賜和祖國的統一,於是就萌發了塔的念頭,以表示自己萬世不渝的念頭。花費白銀7000兩修建。塔建成以後,額敏和卓父子在塔下立了一塊石碑。石碑兩面分別用漢文和維吾爾文刻下了碑記,表達他們對真主安拉乾隆皇帝的感激之情。
蘇公塔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伊斯蘭式磚塔,新疆著名的人文景觀。蘇公塔又叫額敏塔,蘇公塔塔身渾圓,磚砌,高37米,登塔眺望,四周景物盡收眼底。矗立在吐魯番郡王府旁一處台地上,凡是到了吐魯番的觀光遊客,幾乎都要前往遊覽。

家族成員

祖父:素丕和卓。
父親:尼雅斯和卓。
長子:努爾邁哈默特,因病早殤。
三子:茂薩,曾任伊犁阿奇木伯克。
四子:鄂羅木札布,曾任伊犁阿奇木伯克
六子:伊斯堪達爾,任喀什噶爾阿奇木伯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