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硬化性狹窄

動脈硬化性狹窄為全身性疾患,發生在大、中動脈,可使動脈管壁增厚、變硬,失去彈性、管腔狹窄,導致器官、組織的供血不足,本病多發生在男性,發病年齡多在45歲以上,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有增高的趨勢。頸動脈作為顱外供血血管,頸動脈硬化性狹窄是導致腦缺血、缺氧的主要原因,可導致腦血管意外或卒中。

基本介紹

  • 作者:牛紅霞
  • 職稱:副主任醫師
  • 單位: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 心血管內科
  • 貢獻:審核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治療,預後,預後,

病因

1.高血壓
高壓血流長期衝擊動脈壁引起動脈內膜機械性損傷,造成脂質易在動脈壁沉積,形成脂肪斑塊並造成動脈硬化狹窄。
2.高脂血症
血中脂肪量過高較易沉積在血管內壁形成斑塊,造成動脈硬化狹窄。大量攝入油膩性食物和富含膽固醇的食物,是動脈硬化發生的主要原因,血清中膽固醇的含量就會超出正常範圍,久而久之,就會誘發動脈硬化,危害健康。平時喜歡吃肥膩食物而又不注意其他礦物質的攝取,就會使過多油脂沉積於血管壁上,誘發動脈硬化和其他心臟血管病變。
3.糖尿病
糖尿病病人的脂肪代謝會出現問題,血液中運送脂肪的蛋白質(稱做脂蛋白)會產生變性,在運送過程中脂肪容易沉積在血管內壁形成脂肪斑塊。
4.抽菸
香菸中的尼古丁、一氧化碳等會損傷動脈內壁,受傷的動脈內壁會卡住膽固醇,引起血小板堆積形成脂肪斑塊。同時,抽菸也會引起冠狀動脈收縮痙攣,減少血流量。
5.家族史
指的是基因上的因素,使某些人早期就發生動脈硬化疾病,其原因仍未明確,有的是嚴重高膽固醇血症,迭積在血液中,進而促發動脈硬化發生;有的是早發性高血壓,或是容易發生血栓等。
6.其他
缺少運動使體內膽固醇過剩沉積在血管內壁,因此缺乏運動的人很容易得動脈粥狀硬化。肥胖或體重過重的人,心臟負荷加重,血脂不正常的機率也較高,因而增加動脈粥狀硬化風險,更容易促發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壓力過大 人會因為壓力而增加腎上腺素的分泌,於是引起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傷害動脈血管內壁。

臨床表現

臨床上依據頸動脈狹窄是否產生腦缺血症狀,分為有症狀性和無症狀性兩大類。
1.有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1)腦部缺血症狀可有耳鳴、眩暈、黑蒙、視物模糊、頭昏、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嗜睡、多夢等症狀。眼部缺血表現為視力下降、偏盲、復視等。
(2)局部的神經功能一過性喪失:臨床表現為一側肢體感覺或運動功能短暫障礙,一過性單眼失明或失語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鐘,發病後24小時內完全恢復。影像學檢查無局灶性病變。
(3)缺血性腦卒中常見臨床症狀有一側肢體感覺障礙、偏癱、失語、腦神經損傷,嚴重者出現昏迷等,並具有相應的神經系統的體徵和影像學特徵。
2.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許多頸動脈狹窄患者臨床上無任何神經系統的症狀和體徵。有時僅在體格檢查時發現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頸根部或頸動脈行經處聞及血管雜音。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尤其是重度狹窄或斑塊潰瘍被公認為“高危病變”,越來越受到重視。

檢查

1.二維超聲都卜勒彩色血流成像
該項檢查檢測頸動脈因其安全、高敏感度和高特異度,目前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檢查方法之一。二維聲像圖上可顯示頸動脈內腔一段或多段狹窄,常有內膜不平或腔內血栓形成,血管壁增厚。該檢查檢測則趨向於過低評估,主要原因是:血管的解剖變異;血管痙攣及血管壁廣泛鈣化影響超聲掃描。
2.血管造影
儘管目前頸動脈造影的數量呈下降趨勢,但由於頸動脈造影空間解析度高,仍被認為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頸動脈造影能正確評價血管狹窄程度、部位和狹窄後側支循環情況。但是,經顱動脈造影可發生併發症如永久性神經損害。
3.磁共振血管成像
磁共振成像作為一種非創傷檢查,在頸動脈病變的診斷上的使用正在逐漸增多。磁共振成像對於異常血管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63%~83%和100%;對側支循環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5%和100%;在辨別正常血管或閉塞血管方面,磁共振和常規血管造影有高度一致性。
4.經顱都卜勒超聲檢查
經顱都卜勒超聲檢查診斷頸動脈狹窄是根據最大血流速度或平均血流速度的改變來確立的,也可判斷動脈閉塞時側支循環情況,對於通過前交通動脈的側支循環,敏感度是95%,特異度是100%。對於通過基底動脈、後交通動脈的側支循環,其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87%和95%。

治療

1.一般治療
低鹽低脂飲食,攝入的熱量必須與消耗的能量相平衡。
2.藥物治療
擴張血管,解除血管運動障礙;調節血脂。在合理膳食、適量運動的基礎上,血脂仍高於正常時,可用調脂藥;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藥物可防止血栓形成,防止血管阻塞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對動脈內血栓導致管腔狹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藥、抗凝藥。
3.手術治療
頸動脈硬化性狹窄的手術指征:
(1)有症狀的頸動脈中度以上狹窄;
(2)無症狀的嚴重狹窄(70%~99%)或CT、磁共振證實腦梗死者;
(3)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病人先保守治療,並定期作無創傷檢查隨訪,如病變進行性發展,短暫性腦缺血反覆發作,應行預防性頸動脈內膜剝脫術。
4.頸動脈內膜剝脫術(CEA)
CEA通過去除粥樣斑塊可消除頸動脈內的異常血流及栓子來源。以預防完全性卒中。術前有卒中、心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年齡大於75歲等是高危因素。
5.頸動脈血管成形術(PTA)
PTA開始治療頸動脈狹窄得到重視後,在臨床上得到了普遍的套用。據目前統計,PTA治療頸動脈狹窄總的成功率為93%。

預後

除了一般治療及藥物治療後,在預防腦血管病及腦卒中手術治療有明顯的療效,PTA治療頸動脈狹窄總的成功率為93%。

預後

首先應該從良好的生活方式開始,如忌煙、限酒、保持運動、控制體重、少食油膩的事物、保持心情愉快等。對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以控制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為主,是預防頸動脈硬化性狹窄的主要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