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動脈硬化症

腦動脈硬化症指腦動脈硬化後,因腦部多發性梗塞、軟化、壞死和萎縮引起的神經衰弱綜合徵、動脈硬化性痴呆、假性延髓麻痹等慢性腦病。腦動脈硬化症可引起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腦卒中等急性腦循環障礙,以及慢性腦缺血症狀。

基本介紹

  • 英文名稱:Cerebral Arteriosclerosis
  • 就診科室:神經科
  • 多發群體:40歲以上男性中老年人
  • 常見發病部位:顱內
  • 常見病因:瀰漫性腦動脈硬化,腦血流量減少
  • 常見症狀:頭痛、頭暈、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情緒不穩、思維遲緩、睡眠障礙,偏癱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併發症,治療,預後,

病因

腦動脈硬化症是在瀰漫性腦動脈硬化的基礎上發生的,其本質為腦血流量的減少。這種腦血流量的減少是普遍性的,難以形成有效的側支循環進行代償。所以,當動脈狹窄進展較快時,或因血流動力不足及血液黏滯度增高等因素造成腦血流灌注急劇減少時,會出現一系列神經或精神症狀。腦動脈粥樣硬化主要侵犯管徑500微米以上的腦部大、中動脈,並與高血壓密切相關。長期高血壓必然導致腦部主要動脈壁粥樣硬化損害。

臨床表現

腦動脈硬化常發生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長期吸菸、飲酒及精神緊張的人多見。由於腦部長期慢性供血不足,而引起大腦功能減退。本病未引起血管合併症和腦供血障礙前可無症狀。常見以下表現:
1.神經衰弱綜合徵
如頭痛、頭暈、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情緒不穩、思維遲緩、睡眠障礙(失眠或嗜睡)等,病情起伏波動。
2.頸動脈粥樣硬化
偶可發生TIA,如同冠狀動脈硬化引起心絞痛、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出現間歇性跛行,腦動脈硬化可在慢性腦功能不全基礎上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綜合徵。國外學者將心絞痛視為冠狀動脈硬化的臨床症狀,將TIA(心源性除外)視為腦動脈硬化症的臨床症狀。
3.眼底動脈硬化
可見動脈變細,反光增強,嚴重者呈銀絲狀及動靜脈交叉壓跡。掌頦反射、吸吮反射陽性,有腦卒中史患者可遺留腦神經損害、偏癱、偏身感覺障礙等定位體徵。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尿便常規及生化檢查,主要用於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
2.影像學檢查
(1)頸部彩超檢查可顯示頸內動脈顱外段粥樣硬化斑塊及潰瘍、血栓、管腔狹窄或閉塞等,有助於除外椎動脈型頸椎病。
(2)經顱彩色都卜勒超聲(TCD)可檢測腦動脈血流速度、搏動指數,評估腦動脈硬化程度,檢測腦動脈內微栓子等。
(3)CT和MRI檢查可發現多發腔隙性梗死、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等,排除其他腦器質性疾病。

診斷

根據患者隱襲起病,表現慢性腦功能不全綜合徵,無局灶性腦功能損害體徵,眼底及全身動脈硬化表現明顯,常伴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結合彩超檢出頸內動脈顱外段粥樣硬化斑塊,TCD檢測腦動脈血流狀態,CT和MRI顯示多發性腔隙灶、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等;如有過TIA或腦卒中的患者可確診為腦動脈硬化症。

鑑別診斷

從病理學上說,60歲以上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動脈硬化,對無臨床症狀的正常老年人不能輕易診斷腦動脈硬化症。臨床應注意與神經症鑑別,還須注意排除慢性顱內病變如腦瘤、慢性感染等,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腦部症狀,有明顯精神障礙須除外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病等。

併發症

腦動脈硬化引起的動脈硬化性精神病、帕金森綜合徵等均不宜歸為腦動脈硬化症,而可以是其嚴重的併發症。腦動脈硬化症患者常同時合併有高血壓病、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的臨床表現。

治療

1.患者有頭痛、頭暈、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可選用腦活化劑吡拉西坦、甲磺酸雙氫麥角毒鹼、維生素E和阿米三嗪/蘿巴新,鈣通道拮抗藥,血管擴張藥,以及銀杏製劑等對症治療,患者有焦慮、抑鬱症狀可對症治療,睡眠障礙可短期套用小劑量苯二氮卓類藥,改善腦功能。
2.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患者可選用抗血小板藥和氯吡格雷等。頸動脈腔狹窄>75%可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預防腦血栓形成。

預後

腦動脈硬化症一般預後良好。但由於其既可單獨存在,又有以後發生腦卒中的可能。故患者的預後與高血壓病、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危險因素,以及繼發性腦卒中的預後相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