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號公敵之死亡本能

頭號公敵之死亡本能

雅克·梅斯林是70年代末期法國著名的大盜,曾犯下多起持械搶劫和殺人案,也是有名的越獄犯。他善於偽裝自己,曾以不同的面貌混跡人群,人稱“千面大盜”。他在18個月的血腥逃亡之後,1979年11月2日在巴黎克利尼揚古爾門(PORTE DE CLIGNANCOURT)被特警隊擊斃。本片敘述梅斯林早期的經歷,從1959年阿爾及利亞戰爭開始,當時梅斯林在戰場上服役,這段經歷標誌了他“天真時期的結束”,使他成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和對現狀不滿的人”。影片的下集《頭號公敵》(MESRINE:L’ENNEMI PUBLIC No.1)將於11月19日上映。限制級。

基本介紹

  • 導演:Jean-François Richet
  • 編劇:Abdel Raouf Dafri
  • 主演:文森特,卡塞爾,西西,迪,法蘭絲
  • 中文名:頭號公敵之死亡本能
  • 外文名:Mesrine: L'instinct de mort
  • 其它譯名:梅斯林,死亡本能
  • 出品時間:2008年
  • 製片地區:法國/加拿大/義大利
  • 類型:犯罪,劇情
  • 片長:100 min
  • 上映時間:2008年
演職員,演員表,影評,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
Jacques Mesrine文森·卡索----
Jeanne Schneider西西·迪·法蘭絲----
Guido傑拉爾·德帕迪約----
Jean-Paul Mercier羅伊·迪普伊----
Paul吉爾·勒盧什----
Sofia埃琳納·安娜亞----

影評

文森·卡塞爾憑藉《頭號公敵》里的出色表演,剛拿下了東京電影節影帝的桂冠,這部分為上下兩集的法國商業電影大作,是今年的又一個重頭戲,其關注度不亞於年初的《高盧英雄大戰奧運會》。且看法國電影圈對其的重視程度,演員表里全是重量級的當紅影星,這成了坎城電影市場上談論最多的法國電影,製作還未最終完成,就被四十八個國家的電影公司買去了海外發行權。
當然,不熟悉法國當代史的外國觀眾看來,海報上這個Jacques Mesrine 僅僅是普通的法國名字罷了,可對於四十歲以上法國人(還有加拿大魁北克人)來說,面露兇相的Mesrine就是一個現代傳奇。‘頭號公敵’、‘千面大盜 ’、‘法國羅賓漢’,注定要隨同媒體時代載入史冊。他的存在,代表了戰後西方社會最極端的一種價值觀,最揮灑無畏的人生經歷,供後人驚嘆唏噓,研究反思,甚至於模仿崇拜。影片上下集公映後法國媒體和觀眾的如潮讚譽,也證明了這部傳記片自身素材背景的渾厚和翔實。
在評析這部影片前,先來糾正一個小誤: 其尊姓Mesrine 應該音譯成 ‘梅林’而不是‘梅斯林’,中間那個s是不發音的。並不完全符合法語規律,即便是法國人,有時也會讀錯。這可是讓‘頭號公敵’大為惱火的事情,在影片中他也曾為此沖筆錄警察發飆,這份藐視一切的個性,讓梅林注定成為公眾最關注的反面人物,報紙頭條的常客。‘功成名就’之後,就不會再有人無知地讀錯了。
頭號公敵之死亡本能
從退伍兵到獨行大盜
影片改編自雅克·梅林的回憶錄,可以說編導對原著的忠實程度,達到了亦步亦趨的地步,在結構上甚至有些傳統。標準的傳記片流程,基本沒有用現在流行那些花哨蒙太奇,除了上集《死亡本能》的開頭處用了幾分鐘倒敘,後面的敘事發展,完全是按照主人公的人生軌跡來進行。因為只有這樣,觀眾才會去用平民的角度來思考,一個長相還算英俊的退伍兵,如何會一步步成為千面大盜,橫行天下,在兩大洲留下屢屢罪行,最後慘死在巴黎特警的亂槍之下。
雖然在剪輯上稍有不同,一部《雅克·梅林》也由於其主角一生豐富複雜的傳奇經歷,不得不分為上下兩集來講述,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整體看來,導演讓-弗朗索瓦·離奇在每一小節的處理上,都基本保持了風格和節奏的一致。這條線索串起來的多個時間節點都基本聯繫到了,並沒有特別的顧此失彼。如同兩串珍珠項鍊,每一顆之間都是相同的距離長度,只有珠子的大小光澤略有不同,前一串有些黑暗(film noir),後一串則多些懸疑(thriller)。梅林的犯罪經歷很有趣,他曾被各個國家的警察通緝過,流竄歐美兩個大陸,多次被捕入獄,又多次成功越獄,每一次反覆,都像是一次人生的波谷和波峰。影片中梅林的人格演變愈加複雜,性格上則是從耍小聰明的狡猾,逐漸變成老道和精明,熟練運用媒體關注,司法漏洞和政治姿態來為自己的犯罪做辯護。民間流傳梅林是‘法國當代羅賓漢’,並不是因為他真的劫富濟貧,把從銀行搶來的錢分給了貧苦百姓,而是他在七十年代後半期的表態。整個六七十年代,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戰後經濟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社會財富的積累,也導致了貧富差距的加大,影片中梅林在剛回巴黎時,還是個想做正當工作的退伍兵,但是在阿爾及利亞殺過人的他,顯然比起同齡年輕人更膽大手黑,黑社會小混混顯然更適合其性格。在這一段的處理上,導演藉助德帕迪約扮演的老大形象,引導梅林從一個正常人變成靠暴力生活的黑幫打手,鋪墊了其早期生涯中的心理變化,為後面的橫行天下做準備。
這一段是影片中最富有‘梅爾維爾’色彩的法式傳統風格,鏡頭裡的巴黎夜景還有著一份詩意,但並不是其傳奇經歷的主要部分。塞希麗·德·弗朗斯扮演的珍娜出現後,影片向著公路片的類型傾斜。順便來說說電影裡浪漫與情慾的層面,這也是法國人永遠不會放棄的主題。梅林身邊前後有過幾個重要的女人,第一個是她在西班牙認識的妻子薩拉,但是梅林性格上的缺陷和偏執,讓他對家庭和妻子子女無法承擔起責任感。卡塞爾本人的氣質,很符合這種男人身上的霸氣,或者說一種強勢的占有和控制欲,他在下集《頭號公敵》中不惜增肥20公斤來貼合人物形象。影片中,梅林為了重操舊業,居然將手槍塞到妻子的嘴中,雖說是講究 ‘浪漫’的法國人,可在愛情淡漠後,骨子裡也還是‘兄弟似手足,老婆如衣服’的價值觀。這當然很快的導致了婚姻和家庭的破裂,梅林把子女寄養在父母家,毫無顧忌的浪跡天涯,行兇殺戮。
第二個和梅林搭檔的珍娜,簡直就是‘雌雄大盜’的法國現實版原型,影片在這一段的處理上,有點模仿新好萊塢經典影片《邦尼與克萊德》,最後居然也是在美國的公路上被警察逮捕的。可能由於篇幅的緣故,這段經歷在兩人情感關係的處理上稍許有些草率,德·弗朗斯的表演也有些平面化。這個本該是最佳拍檔加情人的紅顏知己,可以給梅林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幸福和認同感,因為這種被媒體跟蹤而渲染的形象,兩人終於在大洋彼岸的魁北克一舉成名。相比之下,最後一個死在梅林身邊的女人西爾維婭,則顯得肉慾輕浮得多,後期的梅林,在下集裡對女人更為冷漠,狡猾和殘忍的心思,都用在警察身上了。
挑戰社會的狂人
如果僅僅是搶了兩家銀行,搞了一次極不成功的綁票,那梅林還不足以從數以萬計的刑事犯中脫穎而出,成為大眾‘偶像’。他在早期生涯中最出眾的一次‘豐功偉績 ’,就是成功的從壁壘森嚴的監獄中逃走,而且為了報答幫助過自己的獄友,居然帶著一車軍火,重新殺回來劫獄。從這一刻起,雅克·梅林就已經不是簡單的搶劫犯了,他成了頗講義氣的‘大俠’,藐視國家暴力機器的武裝分子。他對金錢的掠奪,並不是為了單純的自我享受(雖然他在接受女記者採訪時這么推說),更多的是處於本能在挑戰社會制度,一種‘宣戰’的姿態。即使這種橫得一塌糊塗的勇敢並不能對黃金時代的西方司法體製造成多大的傷害,但畢竟製造了一種可供某些人效仿的途徑。
比起《越獄》中奇思淫巧的逃脫手法,本片在梅林頭次越獄的過程上,雖然氣氛處理得不錯,但還是稍顯簡單輕易了,剪破鐵絲網即可脫身。但那畢竟是真實的越獄,不是美國編劇在家中杜撰出來的情節,其反常之處就在於他狂妄地反撲。事實上,勇猛無比的梅林最終也沒能攻陷監獄,獄友皆被擊斃,自己也身負重傷,但此時的文森·卡塞爾,更像是在扮演一個從戰場上悲壯撤退的戰士。他的張狂和報復,是不屑於監獄暴力對其身體的摧殘,也是為了延續與珍妮的愛情,多少博得了一點觀眾的同情和敬佩。
在魁北克時期,備受媒體關注的雅克·梅林就被冠以‘頭號公敵’的殊榮,他同時也利用這種曝光度,向公眾展示自己的個人魅力和政治立場。當影片中的電視鏡頭對準被捕的梅林時,他說了一句著名的口號:“自由魁北克萬歲”。這是當年法國總體戴高樂最富爭議的一句外交‘宣言’,同時也是魁省獨立運動的一個民意背景,梅林在媒體前適時的引用這句話,從此就把一個簡單的刑事犯與複雜的政治聯繫在了一起。在七十年代,雅克·梅林大盜生涯的後期,他曾多次的出現在法庭上,用辯詞捍衛自己的社會主張,成為了一個具有政治符號印記的人物。導演在這段時期的處理上,已經從單純的傳奇式單方面敘述,轉到了梅林與法國警方針鋒相對的舞台上。在手法上,讓-弗朗索瓦·里奇對動作場面把握更加純熟些,警匪雙方心理鋪墊也足夠火候,這也使得下集《頭號公敵》比上集《死亡本能》更耐看些。為了展示這個‘千面大盜’各種不易察覺的化妝術,文森·卡薩爾不斷的變換自己的造型,導演也在各種不同的空間環境裡調度,讓人物的對峙充滿了戲劇性和懸念。
鏡頭下的警匪眾生
即便絲毫不知道這部影片的歷史背景,單純的從欣賞角度來看,影片的第一個分鏡就已經足夠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了。從某種程度上說,梅林是一個時常暴露在公眾視線之內的犯罪分子,他並不像那些黑幫幕後老大般低調行事,也不是埋伏在白道司法體系內的‘無間道’。梅林的犯罪活動,從一開始就很張揚,甚至於囂張,這是他的性格使然,也是六七十年代法國社會環境所造成的必然。在下集《頭號公敵》里弗朗索瓦·貝斯這個人物的出現,讓人物關係更富有層次感,他能給梅林的人生帶來某些反思性的總結,與影片上半部中的那些配角又有所不同。這得感謝馬修·阿馬立克扮演此類人物的微妙把握,之後他也同梅林一起逃獄了,這又是對法國警察的一次嘲弄,最後一次。
如何看待雅克·梅林這個人,影片並沒有給出一個主觀的解釋,把這個殘暴的罪犯簡單處理成個人英雄顯然不合適。導演里奇只是把觀眾最大限度的帶回到六七十年代,一同體驗梅林那些驚心動魄的狂妄之舉。這也是近年來把握最好的一部商業影片,它繼承了許多成功而經典的元素,融合了公路片,懸疑片,警匪片,動作片等類型的閃亮之處,用始終如一均衡的節奏表述出來。這一點,好比高超的朱古力工匠的傑作,雖然原料的口味眾多,成品卻絲毫不覺得生硬,觀眾享受一氣呵成,頗為難得。
當然,壞人畢竟是‘壞人’,媒體的渲染不能改變雅克·梅林犯罪的實質。‘出來混的,遲早要還’,梅林早已料到了這點,他在接受採訪和撰寫回憶錄時,就猜到了自己最終的下場,電影對這一場景的處理頗有些預言式的鋪墊。法國沒有死刑,監獄關不住這位神通廣大的犯人,布魯薩德隊長帶領的巴黎警察們也不會一直是吃乾飯。擊斃梅林,讓他死在巴黎的街頭,所有公眾和媒體的眼前,這或許才是他最合適的結局。一個正常的西方社會,是無法允許一個挑戰制度的‘頭號公敵’存在的,只有死亡,才能讓他永遠的閉上嘴。
Luc,2008年11月20日於法國
發表於《看電影》12月上,轉載請著名出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