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悟漸悟

頓悟漸悟

頓悟即有醍醐灌頂功效,豁然開朗,對於一件事或者一個道理因為某個因素或者原因突然領悟,頓悟需要的是特定的環境和因素,漸悟則不同,如靜坐參禪,經過內心空靈狀態下長時間的思考而領悟,當年佛祖釋迦摩尼也是在菩提樹下參禪而漸悟佛理真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頓悟漸悟
  • 頓悟:快速直入究極之覺悟,稱為
  • 漸悟:依順序漸進之覺悟,稱為
  • 悟的過程:從漸修到頓悟,再從頓悟到圓修
  • 類別:道生的頓悟,禪宗的頓悟
  • 不同宗風:南方之惠能系與北方之神秀系
佛學證悟,頓悟過程,

佛學證悟

向來中國佛教界所稱頌的證悟有二∶(1)道生的頓悟,(2)禪宗的頓悟。道生與禪宗的頓悟是不同的∶道生以為證悟到的真理是無差別的,不悟則已,一悟即圓滿究竟。所以道生是主張頓悟成佛,也即是主張漸修頓悟的。在平時修集種種資糧,達到究竟時,一悟永悟,一了百了。眾生流轉生死至成佛的中間,都可說是在夢中,唯有佛才是大覺者。禪宗所說的頓悟,不是漸修頓悟,而是直下頓悟的。主張學者先求自悟本心──本來清淨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的,即參學事畢,也有以為從此應圓修萬行。這兩種頓悟論,相差極遠。道生是約究竟佛位的圓滿頓悟說,禪宗是約眾生初學的直悟本來說。

頓悟過程

從漸悟到頓悟
大乘佛法的共義,應該是從漸修到頓悟,再從頓悟到圓修。眾生最初發心,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修積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薩證悟以前,要有長時的漸修。唯識宗說∶要於資糧位積集福德智慧無邊資糧。龍樹說∶‘若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邪空。’若沒有福智資糧的積集,即夢想悟入空性,這是不可能的。資糧不足,悲心不足,常會落於小乘的但空偏真。這還算是好的,墮於無想外道、空見外道的也有呢!初期大乘經論,說廣積資糧到無生法忍,在七地;唯識家與後期的中觀師,說在初地。此時,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味相。空無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則一切了,故此也稱為頓悟的──中國稱之為小頓悟。此頓悟空性,重在離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體驗,而巨細無礙的緣起事,功德無邊的悲智事,此時都沒有圓滿。更依此頓悟的般若慧,攝導萬行,修習上進。這與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修可稱為緣修,悟後修可稱為性修,即與般若──稱法性慧相應而修。如達到性修不二,事理無礙,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規∶因事修而起頓悟,依真悟而起廣行,頓悟在實踐過程的中心。至於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頓悟,是末後的;禪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都不是大乘佛法的正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