頑固性牙周炎

頑固性牙周炎

頑固性牙周炎(refractory periodontitis)一詞是在1989年世界臨床牙周病學研討會上正式提出作為牙周炎的一個類型。它是指有些牙周炎患者對常規牙周治療包括潔治、齦下刮治、牙周手術和抗生素治療反應很差,或在經過徹底治療後的短期內疾病繼續加重而原因不明。本類疾病須與牙周炎的復發嚴格區分,後者是指在牙周治療結束後病程得到控制,以後由於菌斑、牙石等局部激惹因子的重新形成,使病變復發。必須排除因治療不徹底、病因未消除或治療不當而造成治療反應差的可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頑固性牙周炎
  • 外文名:refractory periodontitis
  • 正式提出:1989年
  • 臨床表現:同牙周炎
症狀體徵,用藥治療,飲食保健,預防護理,病理病因,疾病診斷,檢查方法,併發症,

症狀體徵

臨床表現同牙周炎。

用藥治療

對本病的治療基本與快速進展性牙周炎相同。徹底的齦下刮治仍是基本治療,同時應仔細尋找原因,如隱匿的致病刺激物、大量吸菸等。有條件時做微生物學檢測,可選用針對性的抗菌藥物。常用藥如甲硝唑多西環素(強力黴素)等。有些微生物可入侵牙齦組織,在刮治後它們重新定植於根面,故對尚有深牙周袋處,可行牙周手術以徹底消除細菌。但手術必須在炎症、溢膿等消失,病情比較穩定且患者能認真控制菌斑後再進行,否則傷口癒合不良,反使病情惡化。

飲食保健

多吃維C。

預防護理

常規治療效果不佳, 原則為消滅一切利於致病菌生存的環境。
1.徹底的局部牙周治療,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
2.及時拔除受累的患牙。
3.全身套用抗生素。

病理病因

頑固性牙周炎的原因可能有3方面,可單獨或合併存在。
1.特殊微生物 某些牙周炎患者攜帶的牙周致病菌株毒力特彆強,且不易被基礎治療徹底清除或多種致病菌產生協同作用,導致患者對常規牙周治療反應較差。但由於對研究對象缺乏統一的診斷標準,各家報告的微生物學檢測結果出入較大。有人報告難治性牙位的齦下菌斑中總菌數低於未治療的患者,但伴放線桿菌(Aa)的比例高於未治療病例。而Slocs等的研究卻表明Aa僅占齦下菌群的30%,而核梭桿菌和中間普氏菌卻分別高達75%和40%。有些報告表明難治性的菌譜與慢性成人牙周炎的深袋細菌相似,主要為核梭桿菌(Fn)、牙齦卟啉菌(Pg)、中間普氏菌(Pi)、直腸彎曲菌(Cr)、福賽類桿菌(Bf)等。總之,進一步可靠的結果有賴於對本病的明確定義和統一的診斷標準。
2.宿主反應異常 難治性患者中有不少是早發性牙周炎,他們可有白細胞功能異常或其他免疫缺陷等。這些缺陷可以是先天性者,也可能是獲得的。如吸菸可降低白細胞的功能。
3.某些解剖形態 有些牙周炎患者在治療後總體療效不錯,但有個別牙位由於解剖形態而使治療不能徹底,如狹窄而低位的根分叉病變、畸形舌側溝深且延至根部、牙根面形態不佳等,該處的菌斑成分雖無特殊,卻不易清除和保持清潔,導致個別牙位療效欠佳。

疾病診斷

本類疾病須與牙周炎的復發嚴格區分,後者是指在牙周治療結束後病程得到控制,以後由於菌斑、牙石等局部激惹因子的重新形成,使病變復發。必須排除因治療不徹底、病因未消除或治療不當而造成治療反應差的可能。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其他輔助檢查:
X線片檢查。

併發症

少數患者經任何治療都效果不佳,病情迅速加重直至牙齒喪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