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本紀贊

《項羽本紀贊》是《古文觀止》里的一篇,本為《史記·項羽本紀》的贊語部分,是司馬遷項羽的評論。司馬遷肯定了項羽繼陳涉之後起兵反秦、推翻了秦王朝的歷史功績,分析了項羽失敗的原因,批駁了他的宿命論思想。但司馬遷沒有看到項羽失敗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損害了人民的利益,以及分封諸王侯所造成的天下分裂局面,背離歷史前進的方向。相反,卻把“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作為項羽的功績加以肯定,這正反映了司馬遷的局限性。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寫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項羽1本紀贊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2曰:“舜日蓋重瞳子3。”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具苗裔4邪?何興之暴5也”夫秦失其政,陳涉6首難7,豪傑蜂起,想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8,乘勢起隴畝9之中,三年,遂將10五諸侯11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候12,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13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14懷楚15,放逐義帝16而自立,怨王候叛己,難矣。自矜17功伐18,奮19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20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21,尚不覺寤22,而不自責,過矣。乃引23“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項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蘇省宿遷縣西)人。秦二世時陳涉發難,豪傑蜂起,項羽與叔父項梁亦起兵逐鹿中原,大破秦軍,並率領五國諸侯入關、滅親、分封王侯,自號“西楚霸王”。後為劉邦所困,敗於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自刎於烏江(在今安徽和縣東北四十里)。
2、周生:漢時儒生,名字事跡不詳,應是司馬遷的長輩。
3、重(chóng)瞳子:雙瞳仁。
4、苗裔:後代子孫
5、興:興起。暴:突然、迅猛。
6、陳涉:秦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
7、首難(nàn):首先發難,指首先起義反秦。
8、尺寸:指狹小封地。
9、隴畝:田野,指民間。
10、將:統帥,率領。
11、五諸侯:指原來的齊、趙、韓、魏、燕五個諸侯國。
12、封王侯: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分封抗秦諸將為十八王侯。
13、近古:指春秋戰國以來的時代。
14、背關:放棄關中之地(指秦地)。關中,今函谷關以西,西安、鹹陽一帶。原秦國腹地。
15、懷楚:渴望回到楚國舊地而建都彭城。
16、義帝: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熊心為王,仍稱楚懷王。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王,表面上尊楚懷王熊心為帝,但自己號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公元前205年,項羽派人殺死義帝。
17、矜(jīn):誇耀。
18、攻伐:功勞。
19、奮:逞。
20、經營:整頓,統治。
21、東城:在今安徽定遠縣。
22、覺寤(wù):覺醒。寤,通“悟”。
23、引:援引,拿來做理由。

白話譯文

太史公說:我從周生那裡聽說,“舜的眼睛大概是雙瞳孔”,又聽說項羽也是雙瞳人。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么?為什麼他崛起得這樣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亂的時候,陳涉首先發難反秦,一時間英雄豪傑紛紛起來,互相爭奪天下的人數也數不清。但是項羽並沒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權位,只不過奮起於民間,三年的時間,就發展到率領五國諸侯一舉滅秦,並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賞王侯,政令都由項羽頒布,自號為“霸王”。雖然霸王之位並未維持到底,但近古以來未曾有過這樣的人物。 等到項羽放棄關中,懷戀故鄉楚地,流放義帝而自立為王,此時再抱怨王侯們背叛自己,那就很難了。自己誇耀功勞,獨逞個人的私慾,而不效法古人,認為霸王的業績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統治好天下,結果僅僅五年的時光,就使得他的國家滅亡了。直到身死東城,他還沒有覺悟,不肯責備自己,這顯然是錯誤的。而且還藉口說“是上天要滅亡我,並不是我用兵的過錯”,這難道不是很荒謬嗎?

寫作背景

《項羽本紀贊》是司馬遷為《史記·項羽本紀》的贊語,列在該篇末尾。贊語是司馬遷在《史記》重要篇章之後,以“太史公曰”的口氣議論、總結或補充的文字。在《項羽本紀贊》中,作者既肯定了項羽的膽略與才智,同時也嚴肅的批評了項羽的殘酷暴虐、剛愎自用。 此種頗似於評論的“贊”的形式,乃司馬遷首創,並被後世史書所沿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項羽本紀贊》一文,反映了司馬遷有關歷史變遷與人生沉浮的根本觀點。
司馬遷認為:歷史興衰的天命根源,在於上天佑助有德之人而遺棄無德之輩。譬如,田常之所以得政於齊,是因為其祖先虞舜有“至德”,越為蠻夷,卻能數代為王,是因為其先人大禹“有大功德於民”。贊語開頭列舉兩種傳聞,即虞舜重瞳子,項羽亦重瞳子;繼而發問:項羽難道是舜的後代子孫嗎?這種開篇,實以閒淡暗合沉鬱,它是司馬遷對歷史根源的追尋,其潛台詞是:項羽興起得如此突然,其先人必有至德,即使項羽不是虞舜的苗裔,也一定是其他大德先人的子孫。
不過,對司馬遷來說。決定歷史興衰的不只是天命,還有現實的天時、地利、人和以及對個人局限性的超越。當初,秦政暴虐無道,陳涉首難而豪傑並起,逐鹿中原者不可勝數。項羽崛起,自以為有“天時”青睞,但他只是依靠著天下大勢而起於隴畝,並不是真正得了“天時”。項羽兵入關中,本應在此建都以成就霸業,然而他卻心繫西楚故地,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最終建都乾彭城;關中為亡秦故都,四面以山河為險阻,土地肥沃,東歸彭城之舉,可謂自棄“地利”。項羽分王諸侯,“尊”懷王為義帝,將其放逐到長沙,並密令九江王黥布追殺義帝於郴縣,諸路王侯因此紛紛背叛。項羽對此怨恨不已,然究其實際卻是他自棄“人和”。除此以外,項羽一生還鑄成一個大錯,即自恃武功,逞弄個人聰明而不師法古事,妄圖以武力經營天下。可以說,項羽幾乎是憑一己之能與天下群雄對壘、爭鋒。
司馬遷以一個睿智的史學家的眼光,既肯定項羽的豐功偉績,同時又對項羽的致命錯誤作出嚴肅的批評。開始一層極言項羽興起的突然,接下來又歷數項羽的失策、過失與荒謬;一揚一抑;一贊一嘆,表現了司馬遷對項羽的無限惋惜。文章述豪傑紛爭,有風起雲蒸之動盪;述項羽起於隴畝,有力拔丘山之氣勢;“難矣”、“謬哉”數層,評論項羽的得失,則使人覺得歔欷滿耳,感慨萬端,有—唱三嘆、餘音繞樑之妙致。通篇以“暴”字作骨,以“興亡”二字為線索,故用褒貶法以證實之。然羽一段,正寫其興之暴,極褒項羽,及羽至難矣,是一貶;自矜至過矣,是二貶;乃引謬哉,是三貶。中用三年五年,回應暴字。一唱三嘆,將全紀神情,完全結束,煞是神筆。特別是篇末:“乃引‘天亡我,非戰之罪也’,豈不謬哉!”毫不留情。正是只從閒處落筆,又如風雨驟過,幾點餘霞遙橫天際也。
總的說來,項羽滅亡的根本原因不在於天意,而在於他自身。《史記》的有關評說雖有明顯的歷史局限,卻也表現了太史公過人的識見。贊語不足二百字,但卻非常精煉的評說了項羽一生的攻與過,夾敘夾議,逐層轉遞,褒貶兼具,極具雄奇迂迴之美。

名家點評

歸有光評點本《史記》引劉辰翁評:一傳伯力已極,獨從重瞳著異聞,贊自跌宕。
明朱子蕃《百大家評註史記》卷二:”狀元修撰朱之蕃評:按‘吾聞之周生’至‘近古(以來),未嘗有(也)’,俱揚詞;‘及羽背關懷楚’至‘豈不謬哉’,俱抑詞。"
清吳見思《史記論文》第一冊:一贊中五層轉折,唱嘆不窮,而一紀之神情已盡。
金聖歎天下才子必讀書》卷七:此斷項羽全不師古,其亡固宜,只是起手暴興,卻是何故?凡作一揚三抑,注意正在豪傑不可勝數句,言除卻重瞳,更不可解。
林雲銘古文析義》卷八:開手喝出“暴”字,是項羽一生定評,通篇以此字作骨。其引舜目重瞳,亦非閒話,乃借一至仁之主與至暴者相形耳。
清過珙《古文評註全集》卷四:不以成敗論英雄,是太史公一生主見。文雖抑揚相半,然意思但是惜其不悟,非罪羽也。看其名曰本紀,冠於漢首,視羽為何許人哉!
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十八:點染,是論贊法。
蔡世遠古文雅正》卷一:斷制權合,文氣者潔。
牛運震史記評註》卷二:贊語豪邁跌宕,極與本紀相稱。然其用筆,能以縮頓為遒古,究不矢之縱放,固知視唐宋諸家以議論為文字者大異也。
李景星《史記評議》卷一:實事實力,紀中已具。故贊語只從閒處著筆,又如風雨驟過,幾點餘霞遙橫天際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