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成本估算方法

項目成本估算方法

項目成本估算,是對完成項目工作所需要的費用進行估計和計畫,是項目計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實行成本控制,必須先估算費用。費用估算過程實際上是確定完成項目全部工作活動所需要的資源的一個費用估計值,這是一個近似值,既可以用貨幣單位表示,也可用工時、人月、人天等其他單位表示。在進行費用估算時,也包括各種備選方案的費用估算。

項目成本估算方法就是運用一系列科學的手段去對項目有關工程技術、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條件和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分析,從而推算出項目所需成本的手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項目成本估算方法
  • 類別:方法
  • 類型:項目成本
  • 特點:估算
IT項目估算方法,面向規模(LOC)的度量,面向功能點(FP)的度量,COCOMO模型,軟體度量標準,

IT項目估算方法

對於一個大型的IT軟體項目,由於項目的複雜性及IT項目的獨特性,開發成本的估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進行一系列的估算處理,因此,主要依靠分析和類比推理的手段進行,最基本的估算方法有以下幾種:
● 成本建模技術
根據項目特徵,用數學模型來預測項目的成本。一般採用歷史成本信息(這些信息與項目成本的一些軟體度量標準相關)來建立估算模型,並通過這個模型預測工作量和成本。
● 專家判定技術
也稱為Delphi法,聘請一個或多個領域專家和軟體開發技術人員,由他們分別對項目成本進行估計,並最後達成一致而獲得最終的成本。
● 類比評估技術
根據以前類似項目的實際成本作為當前項目的估算依據。
● Parkson法則
Parkson法則表示工作能夠由需要的時間來反映。在軟體成本估計中,這意味著成本是由可獲得的資源而不是由目標評價決定的。如果一個軟體需要在12個月內由5個人來完成,那么工作量就是12 X 5 = 60個人月(PM)。
● 自上向下估算法
成本的估算,主要依據工作分解結構、產品的功能以及實現該功能的子功能組成形式逐層分配成本。
● 自下而上估算法
首先估計每個組成單元的成本,然後根據工作分解結構,通過累加方式得到最終的成本估計。
● 贏利定價法
軟體的成本通過估計用戶願意在該項目上的投資來計算,成本的預算依靠客戶的預算而不是軟體的功能。
上面這些估算法都有它們的優勢和不足,不能簡單評價某種方法和好壞。在一個大型的IT項目中,通常要同時採用幾種估算方法並且比較它們估算的結果,如果採用不同方法估算的結果大相逕庭,就說明沒有收集到足夠的成本信息,應該繼續設法獲取更多的成本信息,重新進行成本估算,直到幾種方法估算的結果基本一致為止。
成本預算是在確定總體成本後的分解過程。分解主要是作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按工作分解結構和工作任務(工作包)分攤成本,這樣可以對照檢查每項工作的成本,出現偏差時可以確定是哪項工作出了問題;二是按工期時段分攤成本,將預算成本分攤到項目工期的各個時段,這樣,可以確定在未來某個時段累計應該花費的成本,並檢查偏差,評價成本績效。
目前最常用且最好用的度量方法主要用3種:面向規模(LOC)、面向功能點(FP)及COCOMO模型的度量方法。

面向規模(LOC)的度量

面向規模的軟體度量通過規範化質量和生產率測量的方法得到,這種測量是基於所生產軟體的規模(Size)確定的。為了與其他項目中的同類度量相比較,選擇代碼行作為規範化,這樣,就可以為每個項目產生一組簡單的、面向規模的度量標準:
●每千行代碼(KLOC)的錯誤數。
●每千行代碼行(KLOC)的缺陷數。
●每千行代碼行(KLOC)的成本。
●每千行代碼行(KLOC)的文檔頁數。
●每人月錯誤數。
●每頁文檔的成本。
面向規模的軟體度量,通常並不被認為是軟體開發過程中最優的方法,因為有很多因素直接影響代碼的行數。例如,代碼行數依靠軟體和硬體的選擇,套用商業資料庫管理系統就不用再編寫有關資料庫管理部分的代碼。而用ADA語言就比用FORTRAN語言的代碼行要多等。因此,在1979年Albercht提出面向功能點(FP)軟體度量。

面向功能點(FP)的度量

面向功能點法是由Albrecht最先提出的,並且在1983年由Albrecht和Gaffney進行了改進。功能點可由以下4個參數計算出來:
● 外部輸入和輸出數
● 外部接口數
● 用戶互動數
● 系統要用的檔案數
每個參數都可以根據複雜性進行評估,一般它們的權理為3~15.功能點是通過完成如圖所示的功能點度量計算出來的。其中,FP計數等於數量與加權因子之積,加權因子根據功能點的複雜程度取不同的值。
項目成本估算方法
功能點法是通過建立一個標準來確定某個特定的測量參數(簡單、平均或複雜)的功能點數,但權重的確定多少帶有一定的主觀性。
一般,可以採用下面的方工計算功能點:
FP = 總計數值*[0.65+0.01*SUM(Fi)]
其中總計數值是上表中所得到的所有條目的總和。Fi(i=1,2,3,...14)是對以下14個問題回答的結果而得出的權重調整值(0~5)。等式中的常數和參數的加權因子是根據經驗確定的。
序號 問題
1 系統是否需要可靠的備份和恢復
2 是否需要數據通信
3 是否有分布處理功能
4 系統是否很關鍵
5 系統是否在一個已有的、很實用的操作環境中運行
6 系統是否需要在線上處理
7 在線上數據項是否需要在多螢幕或多操作之間切換以完成操作
8 是否需要在線上更新主檔案
9 輸入、輸出及檔案查詢是否很複雜
10 內部處理是否複雜
11 代碼是否需要設計成可復用的
12 設計中是否需要包括轉換及安裝
13 系統的設計是否支持不同組織的多次安裝
14 套用的設計是否方便用戶修改及使用
問題的答案及相應權重如下表所示
Fi的取值
0
1
2
3
4
5
沒有影響
偶有影響
輕微影響
平均影響
較大影響
嚴重影響
一旦計算出功能點,就可以採用類似面向規模的方法來使用,以便規範軟體生產率、質量及其他屬性的測量:
● 每個功能點(FP)的錯誤數。
● 每個功能點(FP)的缺陷數。
● 每個功能點(FP)的成本。
● 每個功能點(FP)的文檔頁數。
● 每人月完成的功能點(FP)數。
面向功能點(FP)和面向規模(LOC)兩種度量方法之間的關係為:LOC=AVC*功能點的數量,其中AVC是指該語言在實現一個功能點時所要用的平均代碼行數。

COCOMO模型

COCOMO模型是普及程度比較高的一種自頂向下項目成本估算模型,是比較精確,易於使用的成本估算方法。該模型的項目成本估算公式為:
E=A(KDSI)b
其中:E為開發成本:DSI為項目原始碼行數,但不包括注釋行數,DSI以千行為一個基本單位,即1KDSI=1024DSI:A、b為兩個常數,具體值由項目的種類而定。
在COCOMO模中,根據開發環境及項目規模等因素,可把項目分為以下3種:
● 組織模式:指規模較小的、簡單的軟體項目;
● 半分離模式:指在南側模和複雜性上處於中等程度的軟體項目;
● 嵌入模式:指必須要求在一組緊密聯繫的硬體、軟體及操作約束下開發的軟體項目。
相應的,COCOMO模型的層次也包括3種基本形式,即初級COCOMO模型、中級COCOMO模型和高級COCOMO模型。

軟體度量標準

一、工信部行業標準《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
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簡介
本標準規定了軟體研發成本度量方法、過程及原則,包括軟體研發成本的構成、軟體研發成本度量過程、軟體研發成本度量的套用。本標準適用於度量成本與功能規模密切相關的軟體研發項目的成本。本標準不涉及軟體定價,但相關各方可依據本標準明確研發成本,從而為軟體定價提供重要依據。
標準研製背景
長期以來,如何度量和評估軟體研發項目的成本一直是產業界的難題。目前我國尚無科學統一的軟體研發項目成本度量標準體系以指導、規範、管理軟體項目的研發成本,較大程度導致做預算時無據可依,造成極大浪費;在軟體項目招評標過程中,由於無法界定軟體工程項目的合理成本範圍,常常出現惡意低價或超高價格競標現象;軟體開發商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由於缺乏成本控制的科學依據,也經常出現時間滯後、費用遠遠超出最初估算水平的情況。
標準研製過程
在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軟體服務業司領導下,從2010年開始啟動我國軟體成本度量標準體系的研製工作。中國軟體行業協會系統與軟體過程改進分會(以下簡稱 “過程改進分會”)和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以下簡稱“電子四所”)圍繞軟體研發成本度量標準體系建設開展了基礎性研究工作,梳理了標準體系。核心標準《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於2010年12月正式立項,計畫號為2010-3194T-SJ,由過程改進分會和電子四所共同牽頭起草,組織產、學、研、 用約40家單位共同參與,歷時3年,為軟體項目預算、立項審批、招投標、項目計畫、變更管理等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標準的價值
1、倡導使用統一的國際功能點方法度量軟體規模,使度量結果可比對;
2、倡導使用基準數據估算軟體工期和成本,使估算結果更科學;
3、倡導使用一致的估算過程和公式,使估算過程透明化、估算結果可追溯。
標準試點套用
《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從2012年開始試點套用。海關總署、中國人民銀行、東軟集團等單位都參與了試點工作,分別在預算審批、項目立項、招投標、項目計畫等場景進行套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截至2013年年底,共有約2000人參加CCEP培訓,近1500人通過考試並成為國內首批CCEP(軟體成本估算專家)。採用標準規定的方法後,極大的解決了試點企業長期以來面臨的問題。
標準發布
行業標準《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SJ/T11463-2013)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於2013年10月17日正式發布,並於2013年12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
最新進展
經推薦,該標準由中關村智聯軟體服務業質量創新聯盟牽頭,正在申請升級為國家標準,於2015年7月31日正式下達計畫號:20151553-T-469
標準套用配套書籍
隨著工信部行業標準《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的正式發布,越來越多的軟體企業、政府機關及各大行業(如金融、電信、能源、製造等)的軟體開發及信息化建設部門開始採用該標準用於指導軟體研發成本的度量工作,並廣泛套用於預算、招投標、項目策劃、變更管理、過程改進及項目後評價等場景。而能否正確理解《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並了解標準涉及方法的背景與原理,成為該標準是否可以在行業內深化套用的關鍵。
二、北京市地方標準《信息化項目軟體開發費用測算規範》
規範研製背景
北京作為全國軟體與信息服務業之都,產業規模一直位居全國前列,並且保持著較快的增長水平,軟體和信息服務業在全市經濟發展中也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隨著十二五規劃的逐步實施,北京市各行各業信息化建設投資也不斷加大,僅全市每年屬於市級財政撥款範疇的信息化項目就可達700至800個,金額總量可達三十多億元,涉及上千家企事業單位。然而本市一直沒有科學統一的標準以支撐、規範、管理信息化項目軟體開發費用的測算,這大大制約了北京軟體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由於相關標準的缺失,如何測算信息化項目軟體開發的合理費用一直都是北京軟體產業發展中的難點,因而常常導致軟體項目預算審批無依據、惡意競標等問題的發生。
規範的價值
由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歸口指導,北京軟體和信息服務交易所、北京軟體行業協會過程改進分會聯合制訂的北京市首個軟體成本度量地方標準《信息化項目軟體開發費用測算規範》於今年11月起正式實施,這標誌著我市信息化項目軟體開發工作擁有了科學、標準的費用評估方法,有助於規範行業市場、推動軟體企業提升生產效率,提升產業增長質量。
三、聯盟標準《行標套用指南(預算場景)》
編制背景
長期以來,如何度量軟體研發成本一直是產業界的難題,尤其是在預算、招投標、項目計畫等活動中因為缺失科學統一的軟體研發成本度量標準,較大程度導致項目做預算時無據可依,進而造成預算浪費或預算不足;在軟體項目招投標過程中,因為缺乏軟體研發成本度量依據,惡意競標、低價中標現象頻頻發生;開發方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由於缺乏成本控制的科學依據,也經常出現時間滯後,費用遠遠超出最初預算的情況。科學統一的軟體研發成本度量標準既是有效進行軟體項目管理的重要依據,也是當前軟體產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為此,工業與信息化部軟體服務業司委託中國軟體行業協會系統與軟體過程改進分會牽頭組織編制了《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標準中規定了軟體研發成本度量的方法及過程,包括軟體研發成本的構成、軟體研發成本度量的過程、軟體研發成本度量的套用。其目的是幫助軟體研發涉及各方科學、一致地進行成本度量。但標準中沒有包含軟體研發成本度量過程中所需要的估算模型、行業基準數據及其在不同場景進行成本估算的詳細步驟和方法,因此需要制訂標準的套用指南,以便相關各方針對不同的套用場景、正確使用行業數據和模型,有效開展軟體研發成本度量相關工作。
編制目的與範圍
本指南是《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系列套用指南之一,針對預算場景。
《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中的成本度量,特指對軟體研發成本的預計值進行估算或對實際值進行測量、分析的過程。而《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中,預算是指根據項目成本估算的結果確定預計項目費用的過程。因此,本指南主要描述在預算場景下如何開展成本估算工作,而不涉及編制預算的其他方面。
在《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及本指南中,軟體研發過程包括從項目立項開始到項目完成驗收之間的需求分析、設計、編碼、集成、測試、驗收交付活動及相關的項目管理、支持活動。因此,本指南中軟體研發成本僅包括軟體研發過程中的所有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但不包括數據遷移、軟體維護等成本。本指南中所涉及工作量、工期也僅為軟體研發過程所用工作量、工期。
本指南編制的主要目的是指導預算活動相關各方,基於《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有效開展成本估算工作,並為確定軟體項目預算提供科學依據。
本指南明確了基於《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和基準數據開展成本估算相關活動的步驟與方法,並通過示例,明確了典型情況的估算及調整方法;對於其他特殊情況,相關人員應根據本指南及《軟體研發成本度量規範》中的相關原則,結合項目特點,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或對估算結果進行合理調整。
對於與預算類似的其他早期估算套用場景,相關人員也可參照本指南的相關原則與方法,開展項目估算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