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沙彎

響沙彎

響沙灣在蒙語中被稱為“布熱芒哈”,意思是“帶喇叭的沙丘”。它坐落在內蒙古達拉特旗境內庫布其沙漠東端,北距草原鋼城50公里,高大的沙丘呈月牙形狀約有80多米高,橫亘數公里,金黃色的沙坡掩映在藍天白雲下,有一種茫茫沙海入雲天的壯麗景象,好似一條金黃色的臥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響沙灣
  • 景區級別國家AAAA級景區
  • 景區類型:沙漠類自然風景區,
  • 評價:響沙之王
簡介,關於響沙,旅遊資源,地理環境,風俗風情,中國境內響沙,

簡介

響沙灣,國家AAAA級景區。屬於沙漠類自然風景區,為新月形丘鏈或格狀丘地貌。1984年1月被內蒙古自治區闢為旅遊景點,1991年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國線景點,2002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4A級旅遊景區。
響沙灣居中國各響沙之首,被稱為“響沙之王”。它位於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南部,庫布其沙漠的東端,北距草原鋼城包頭市50公里,響沙灣背依大漠龍頭庫布其沙漠,面臨罕台大川,又名“銀肯”響沙。銀肯是蒙語,漢語意思是“永久”,銀肯響沙陡立於罕台河谷西岸,有清泉從坡底湧出。沙高110米,200米,坡度為45度、呈彎月狀的巨大沙山回音壁綴在大漠邊緣,是一處珍稀、罕見、寶貴的自然旅遊資源。沙漠淨水沙湖在彎月沙山回音壁南約2公里處,是一個小面積沙池,終年不渴,為難得的“沙漠甘泉”。從沙湖向西約3公里處,有一高出沙漠的高地,海撥1486米,上面有著名的庫布其銀肯敖包。神秘的沙歌現象吸引中外著遊客紛至沓來,沙響妙音春如松濤轟鳴,夏擬蟲鳴蛙叫,秋比馬嘶猿啼,在冬日則似雷鳴劃破長空。

關於響沙

響沙灣風景當遊人來到響沙灣,都不禁要問:“沙子怎么會發聲呢?”當地流傳著許多離奇的故事來解釋這不可思議的響沙。相傳遠古時期,有一仙人云游四海,來到此地,坐沙小憩,奏樂解乏。美妙的神曲滲入沙中,以後的遊人每經此地,撥動沙子,就能聽到神樂。有說是佛祖釋迦牟尼四海傳經布道。一日來到鄂爾多斯高原,給信徒們誦經。那朗朗的誦經聲便留在了響沙灣。從此後人得以聆聽佛祖的教誨,免入歧途。也有說,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裡有一座建築宏偉、香火旺盛的喇嘛廟。一天正當千餘喇嘛席地念經、佛音不絕、鐘鼓齊鳴之時,忽然天色大變,狂風席捲著砂石,傾刻間將寺廟埋入沙漠之中。現在人們聽到的沙響聲,就是喇嘛們在沙下誦經、擊鼓、吹號呢。響沙灣的傳奇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但要真正揭開“響沙灣”這一自然現象的奧秘,還要靠科學。科學家們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種種解釋:有人認為,沙丘表層的沙子中含有大量石英,外力推動沙層時,石英沙相互摩擦生電,沙響聲就是放電聲。有的說,響沙灣是月牙狀,這一地形造成沙子滑動時的回音。也有說沙丘下的水分蒸發形成一道肉眼看不見的蒸氣牆。而在沙丘的山脊線上,強烈的光照又形成一道熱氣層,蒸氣牆與熱氣層正好組成一個“共鳴箱”,沙層被攪動,或風吹就會發出聲響。有的解釋,響沙灣的山坡基岩是白堊紀砂岩,裂隙很多。下層水氣被濕沙層封閉,當人下滑時,飽含空氣的沙層下部受擠壓,被封閉的氣體迅猛釋放,發出響聲。發聲之後,空氣再度飽和,待後邊的人下滑時,又發出同樣的聲響,周而復始,響沙響聲不斷。還有人提出與“氣體釋放”恰恰相反的說法,認為人從沙丘之巔下滑時,人體重力推動了濕沙層,濕沙層下滑時形成裂隙,乾沙和氣體往裂隙中填充時發出嗡嗡聲。關於響沙的成因眾說紛紜,科學工作者進行過多次科學考察得出的理論有篩勻汰淨理論,摩擦靜電說,地理環境說,“共鳴箱”理論等等莫衷一是,響沙之謎還在探索中。

旅遊資源

地理環境

響沙灣融匯了雄渾的大漠文化和深厚的蒙古底蘊,匯萃了激情的沙漠活動與獨特的民族風情。擁有罕見而神奇的響沙景觀,浩瀚的庫布其大漠風光,世界第一條沙漠索道,中國最大的駱駝群,中國一流的蒙古民族藝術團,有幾十種驚險刺激獨具沙漠旅遊特色的活動項目。遊客可以乘坐沙漠觀光索道,鳥瞰沙漠的壯觀景象,滑沙與沙共舞,也可以騎駱駝,乘沙漠衝浪車,玩沙漠滑翔傘和沙漠太空球,近距離親近沙漠。大漠深處獨具特色的沙漠住宿體驗,蜚聲中外鄂爾多斯婚禮表演,大型的沙漠歌舞晚會,熱情的沙漠—大漠篝火晚會,原生態火文化表演以及敖包相會之祭敖包等特有的深度體驗類活動將帶遊客親密接觸神秘大漠,領略蒙古族別樣風情。歷史悠久的“鄂爾多斯婚禮”,是蒙古族最有特色、最隆重的婚禮形式。響沙灣民族藝術團排演的大型歌舞“鄂爾多斯婚禮”,融風俗、禮儀、服飾、歌舞、音樂於一體,寓情予舞,寓情予歌,充滿吉祥、喜慶、熱烈的氣息,展示了民族文化的魅力。一年一度的“中國·鄂爾多斯響沙灣旅遊節”,於每年的九月舉行,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沙漠文化服裝大賽及服裝展”、“蒙古民族服飾魅力秀”、“沙漠攝影大賽及攝影展”等多種文化活動及賽事以及為遊客安排的大型主題晚會、焰火晚會,“沙漠尋寶”樂翻天、沙漠狂歡夜等活動精彩連連。響沙灣不僅是神秘的自然奇觀,更是一個融匯歡樂的沙漠世界。近年來,響沙灣又開發了騎駱駝游沙漠、沙漠滑翔傘、滑沙車、地方民族歌舞等旅遊使得響沙灣更具魅力。這裡沙丘連綿分布,景色壯觀,嫩黃色的沙漠,一望無垠,景區內有東西500米長的沙灣,呈彎月狀,沙丘高度110米,坡度為40度,從沙丘頂部滑下,沙子會發出轟鳴聲,形成著名的“響沙”奇觀,是罕見的自然景觀。除此以外,在這裡騎駱駝、玩滑翔傘等項目都將讓你興奮難忘。在這裡滑沙,真是件最愜意不過的事了,坐在沙丘上,雙腿前伸,用力下滑時,耳畔會響起“嗡嗡”的轟鳴聲,隨著下滑速度的加快,聲音也越來越響,令人驚異不已。騎駱駝沙海探奇則是另一種體驗,在搖曳不定的駝背上,明麗的藍天、白雲、黃沙都悠遠無邊,讓人有一種神遊物外的不真實感。

風俗風情

響沙灣風景獻哈達:哈達是蒙古族日常行禮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獻哈達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禮節。獻哈達時,主人張開雙手捧著哈達,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詞或讚詞,渲染敬重的氣氛,同時將哈達的摺疊口向著接受哈達的賓客。賓客要站起身面向獻哈達者,集中精力聽祝詞和接受敬酒。接受哈達時,賓客應微向前躬身,獻哈達者將哈達掛於賓客頸上。賓客應雙手合掌於胸前,向獻哈達者表示謝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遊點上,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起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請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
敬神:蒙古民族的禮宴上有敬神的習俗。據《蒙古風俗鑒》描述,廚師把羊割成九個相等的肉塊,“第一塊祭天,第二塊祭地、第三塊供佛、第四塊祭鬼,第五塊給人,第六塊祭山,第七塊祭墳墓,第八塊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塊獻給皇帝”。祭天則把肉拋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則拋入爐火之中;祭佛置於佛龕前;祭鬼置於包外;祭山則掛之於供奉的神樹枝上,祭墳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於包外,祭水神扔於河泊,最後祭成吉思汗,置於神龕前。這種習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薩滿教,其崇拜多種神祇,爾後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間信仰,把眾多的神祇入了喇嘛教的軌跡。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來以性情直爽、熱情好客著稱。對家中來客,不管常客還是陌生人,都滿腔熱忱。首先獻上香氣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盤盤潔白的奶皮、乳酪。飲過奶茶,主人會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時節還會請客人喝馬奶酒。有些地區用手扒肉招待客人,還有一定的規矩。例如用一條琵琶骨肉配四條長肋骨肉進餐;牛肉則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節肋骨及一段肥腸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後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頦、脖子肉都是給晚輩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貴的客人或是喜慶之日則擺全羊席。

中國境內響沙

響沙灣-沙的藝術新疆哈巴河縣鳴沙山;巴里坤縣鳴沙山,策動力不同,聲響有異,或清脆悠揚,或沉悶單調,或澎湃激昂,十分有趣;木壘縣鳴沙山,風吹沙鳴,經久不息;準噶爾鳴沙群,5座赭紅色鳴沙山依次相連,山大聲大,山小聲小,或似飛機轟鳴,震耳欲聾,或似昆蟲鳴叫,琴弦撥動;甘肅敦煌鳴沙山伴著漣漪縈繞的月牙泉,花草叢72生、細沙鳴樂,是最美妙最和諧的響沙景觀;寧夏中衛沙坡頭,沙聲如輕雷滾滾,似清脆鐘鳴,素有“沙坡鳴鐘”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