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漢字)

音(漢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音(拼音:yīn)是漢語常用字,字形始見於春秋金文。音本指音樂,即用有組織的樂聲來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後泛指一般的聲音,引申特指口音、字音等。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音
  • 外文名:sound
  • 拼音:yīn
  • 注音:ㄧㄣ
  • 平水韻部:下平十二侵 
  • 部首:音
  • 筆畫數:9+0
  • 造字法象形指事
  • 結構:獨體字,上下結構
  • 統一碼:CJK統一漢字-97F3
  • 五筆:UJF
  • 倉頡碼:YTA
  • 鄭碼:SUK
  • 字級:一級
  • 四角號碼:00601
詳細解釋,古籍釋義,說文解字,說文解字注,康熙字典,韻書集成,

詳細解釋

讀音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yīn
名詞
聲響。
sound;voice
《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下上其音。”
淮南子·地形訓》:“清水音小,濁水音大。”
樂音;噪音;口音;音調音色
〈文言〉特指樂音。
music
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桓寬《鹽鐵論·相刺》:“好音生於鄭衛,而人皆樂之於耳。”
〈文言〉指音樂上的律呂、宮調等。
呂氏春秋·孟春紀》:“其音角,律中太蔟。”
史記·律書》:“殺氣相併,而音尚宮。”
口音,話音。
pronunciation
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
賀知章《回鄉偶書》詩之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難改鬢毛衰。”
字音,讀音。
把這個字的音讀準。
顏之推《顏氏家訓·音辭》:“璵璠,魯之寶玉,當音‘余煩’。”
音節音標單音詞;複音詞
〈文言〉言語;文辭。
《詩經·小雅·白駒》:“毋金玉爾音,而有遐心。”
陸機《文賦》:“塊孤立而特峙,非常音之所緯。”
往來的信件和訊息。
news;message;
information
《詩經·鄭風·子矜》:“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蘇曼殊《與劉三書》:“前去信一封,相片三幅,何以久無覆音也。”
音信;佳音;福音;杳無音訊
動詞
讀(某音)。
“區”字作姓時音歐。
名詞
〈文言〉通“”。意思;意義。
管子·內業》:“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音。”
魯迅《墳·摩羅詩力說》:“以偉大壯麗之筆,宣獨立自繇之音。”
yìn
名詞
〈文言〉通“”。
左傳·文公十七年》:“鹿死不擇音。”
杜預註:“音,所茠蔭之處,古字聲同,皆相假借。”
(以上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三】【音部】於今切(yīn)
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從言含一。凡音之屬皆從音。

說文解字注

聲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
十一字一句,各本聲下衍也字。《樂記》曰:聲成文謂之音。
宮、商、角、徵、羽,聲也。
宋本無也。
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從言含一。
有節之意也。於今切。七部。

康熙字典

【戌集中】【音部】 音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於今切,音隂(陰)。《說文》:聲也。生於心,有節於外,謂之音。宮商角徵羽,聲。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從言,含一。《書·舜典》:八音克諧。《禮·樂記》:變成方謂之音。疏:方謂文章,聲旣變轉和合,次序成就文章謂之音。音則今之歌曲也。《周禮·春官·大師》:以六律為之音。疏:以大師吹律為聲,又使其人作聲而合之,聽人聲與律呂之聲合,謂之為音。《詩序》:情發於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註:雜比曰音,單出曰聲。《記》又曰: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則聲音樂三者不同,以聲變乃成音,音和乃成樂,故別為三名。對文則別,散則可以通。季札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公羊傳》曰:十一而稅頌聲作,聲即音也。下雲治世之音,音卽樂也。是聲與音樂各得相通也。
又《易·中孚》:翰音登於天。《禮·曲禮》:雞曰翰音。
又姓。見《姓苑》。
又《正韻》於禁切。與䕃通。《左傳·文十七年》:鹿死不擇音。杜預註:音,所茠䕃之處。古字借用。○按注借用,是古字聲同,皆相假借,且《釋文》作於鳴反,並不作去聲讀,《正韻》非。
考證:“《詩序》:聲成文,謂之音。疏:季扎見歌秦曰,此之謂夏聲。”謹照原文季扎改季札。

韻書集成

小韻韻攝聲調韻目字母聲類開合等第清濁反切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金切
ʔjĕm
集韻
平聲
下平二十一侵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金切
ʔiem
中原音韻
陰平
侵尋
齊齒呼
全清
iəm
中州音韻
平聲
尋侵
衣金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二十侵
全清
於禽切
ʔiəm
去聲
二十沁
全清
於禁切
ʔiəm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七金錦禁急
(以上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