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璐(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

韓璐(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

韓璐,字奕磐,號了空,黼愫齋主人。1969年生於北京市海淀區, 198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附中,1988年畢業於北京實用美術學校,1994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專業並留校任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韓璐
  • 別名:字奕磐,號了空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北京
  • 出生日期:1969年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中國美術學院
  • 主要成就:2003年 創作《遠冬別有韻》入選首屆中國花鳥畫藝術大展
  • 代表作品:《花鳥畫技法
個人簡介,主要展覽年表,主要出版,主要論文,科研情況,論著獲獎,收藏與發表,相關文章,

個人簡介

韓璐,字奕磐,號了空,黼愫齋主人。1969年生於北京市海淀區, 1985年畢業於北京醫學院附中,1988年畢業於北京實用美術學校,1994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花鳥專業並留校任教。現為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文學(中國畫)博士。中國畫系書記兼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浙江省僑聯委員,杭州市第十屆青聯常委,曾任中國美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浙江省第九屆青聯委員。現已出版個人專著26部,發表論文11篇,多次於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及參加學術邀請展,作品多被國內外收藏家政府機構收藏。
韓璐

主要展覽年表

1994年 創作《四時八景》入選《第八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獲省級優秀作品獎。
韓璐韓璐
1995年 創作《晨露》入選浙江省第三屆花鳥畫展並獲銅獎。
1996年 於中國美院展覽館舉辦個人畫展。錄製專題片《韓璐的花鳥畫藝術》杭州台。
1997年 創作《九月酒》入選《全國當代工筆畫藝術大展》並獲最佳創作獎。
1998年 創作《老根》獲浙江省青年美展三等獎。
1999年 創作《棲禽滌露圖》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獲國家級優秀作品獎、省級銅獎。
2000年 創作《瑞雪兆豐年》參加《浙江省中青年花鳥畫展》並擔任本次美展評審。
2001年 創作《天沐四傑》參加《上海-浦江國際水墨畫邀請展》。
2002年 創作《靈峰初探》參加《當代百位中國畫名家作品展》。
2003年 創作《遠冬別有韻》入選首屆中國花鳥畫藝術大展。
2004年 創作《天霽融境》入選浙江省第十一屆美展及第六屆浙江省花鳥畫展並獲銅獎。
2005年 參加《南北花鳥》當代中國花鳥畫名家學術邀請展。(北京)
2007年 參加《中國畫寫生展》中國美術學院
2008年 參加《浙江風物·全省美術作品展》浙江美協
2009年 創作《濠濮間想》入選《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獲獎提名,浙江省第十二屆美術作品展銀獎。

主要出版

花鳥畫技法》江西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花鳥畫的魅力與技法》日本東京都露滿堂出版有限會社(日文版)。
《梅蘭菊竹畫法》安徽人民美術出版社
《美術院校高考示範作品選》(中國畫花鳥)浙江攝影出版社
韓璐
《中國歷代名家技法集萃》(花卉、魚蟲、蔬果三卷)山東美術出版社。
《從寫生走向創作》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花鳥畫臨摹範本》(工筆)(小寫意)(大寫意)山東美術出版社。
《中國畫技法精萃—疏影寒香》山東美術出版社。
《碩士之路》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
《南山不惑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0年7月文軒畫廊推薦畫家。
《學術的力量--中國畫小品提名展作品集》2012,中國國際圖書出版社

主要論文

《務新說》、《硯邊拾萍錄》、《情境的表露與意境的營造》
《鄒一桂花鳥畫八法研究》《花鳥畫基礎教學中的若干問題思考》;
《品評與創作――花鳥畫的表現形式與審美內涵》;
《花鳥畫的情與境的表露與營造》;
《花鳥畫的物境、物象與心境、心象》;
《當代花鳥畫若干問題思考》;
《感悟上蒼》;
《禪畫中的花鳥題材及其意味延伸》;
《技近乎道·鑒於止水》;
《花鳥畫的傳承與推廣》《中國儒、道、釋、理文化的積澱與文人畫的發展》。
《論畫花鳥》
《小山畫譜·八法四知說研究》

科研情況

2001年 《中國歷代花鳥畫經典圖錄研究》已結題。
2004年 《高等院校傳統書畫藝術鑑賞課程設定與大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
2005年 《如何充分發揮傳統書畫藝術的社會功效》中國美院院級重點課題。
2009年 《臨摹與寫生相結合的教學實踐研究》省教育廳科研課題
2010年 《梅蘭菊竹》浙江省精品課程

論著獲獎

1998 年 參與錄製的《中國水墨畫教材》榮獲“1998年度中國十佳電子讀物”稱號。
2001 年 參與編撰的大型系列中國畫工具書《中國歷代名家技法集萃》獲浙江省教育廳科研成果三等獎。
2013年博士論文《傳統水墨花鳥畫之源流與緣變闡幽抉微》榮獲2011年度浙江省優秀研究生學位論文獎

收藏與發表

自1990年至2009年有作品及論文發表於《新美術》、《國畫家》、《美術報》《中國花鳥畫》《中國畫家》《水墨研究》《當代中國工筆畫》《中國當代花鳥畫》《中國畫集》《當代中國美術》《第九屆全國美展獲獎作品集》《第十一屆全國美展獲獎提名作品集》《中國歷代花鳥畫精品集》《畫學·中國畫研究》等書刊雜誌上。

相關文章

畫裡般若  ——吳楊
1,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個秋日,北京城偶降大雨,雨後,一路段積水而成窪,因水中沙石渾濁而莫
知深淺。時有一騎腳踏車的中年人路過,見水窪趕緊跳下車沿邊慢慢推行而過。又過來一位年長者,見此情景,小心翼翼地繞開水窪,另擇一遠些但較乾的曲路繞行而過。一會兒又見一位年輕的過路人,動手撿了幾塊磚頭擺放在水窪邊緣,墊踩著、搖晃著、一蹦兩跳,也過去了……這時候過來一群放學回家的小學生,追逐嬉笑著毫無顧忌地“嘩嘩”趟著渾水衝過了水窪,且邊跑邊叫“沖啊!沖啊!”,孩子後面的人們也陸續隨其後坦然地涉水而過。其間有一好事者趟過水窪後大叫:“這些搗蛋鬼,我孩子要是這樣,回家後一定狠狠揍一頓!”
一位十幾歲的男孩站在路邊車站目睹了此事的全過程。路人過水窪只不過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再平凡不過的事,並不足奇。然而沒有想到的是這段往事卻給了一位少年一把開啟人生智慧的鑰匙。這位少年就是已近不惑之年的韓璐。
韓璐說起他少年時這段“路人涉窪”的經歷,至今仍是興興而談。
2,1969年,韓璐生於北京。家住現今的北三環塔院附近,30年前尚屬農業社區,所在區域叫東升公社塔院大隊。大約在8歲上下,父母單位分了平房,父母買了一些高麗紙用於糊屋頂、牆壁,韓璐在這些紙上恣肆塗鴉,後被隨意糊於屋頂及牆壁,卻被父親的一位同事周振民先生看到,於驚喜中發現一棵繪畫苗子,隨即登堂入室,從師周振民先生學習齊派大寫意花鳥畫,一晃就是十年,後又經周先生引薦,求教於齊白石大弟子傅石霜先生。自此,韓璐跟隨周、傅兩位老師學習大寫意花鳥,歷寒暑而筆耕不輟。
韓璐15歲那年考取北京工藝美術職業高中,後來改稱北京實用美術學校。在這所學校里他度過了一個非常快樂的少年成長期。回想到這一時期,他常提到一個名字“王秋菊”,她是韓璐的西畫教師,她的諄諄教導為韓璐後來在繪畫上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造型基礎。
韓璐這撥人的優勢顯而易見,良好的自身條件和學習條件令人歆羨。卻也容易發生“溫室效應”,事物都有兩分法。韓璐之逆境在哪?水窪在哪?失敗及教訓都在哪?如何實現精神歷煉及人格淬火?若無這個過程,藝術之花能夠蓬蓬勃勃地盛開嗎?
那時候他在校3年,藝術觀及人生觀都處在形成期。
時逢“八五思潮”期間,思想很活躍,觀念很前衛。素描、色彩,西方藝術大師,西方美學思想等等,幾乎成了繪畫學習的全部,直到要報考大學了,面臨著專業選擇,同樣也是人生抉擇,這才回頭重新審視,到底是畫油畫還是畫國畫?或是索性從事美術設計,實用美術前景很大。其油畫水平當時在學校也是十分出色的,這方面的老師鼓勵他畫油畫,報考西畫專業。國畫方面,周老師和傅先生自然希望他在中國畫方面發展。一次在上美術常識課時,老師講了一則古希臘神話傳說,有位叫安泰的大力士,雖然力大無窮,但兩腳必須踏在大地上,一但兩腳離開大地,便無技可施。作為一位中國畫家,他腳下的大地在哪?
後來,韓璐作出了他人生第一次選擇,暫時放棄自身的優勢項目“西畫”,重溫傳統項目“國畫”,放棄報考工藝美院從事將來被大家一致看好的實用美術設計專業的念頭。在2個月的國畫恢復訓練之後,義無返顧,隻身南下,報考南方的浙江美術學院國畫系,並且只此一家,別無二擇。韓璐此舉當時許多人都沒意料到,勸其歸心求穩者不乏其人。全國三百多名考生拼爭4個招生名額,談何容易!取專業考試的前15名發高考文化課准考證。經過一番搏殺,韓璐名在其中,不料最終因文化課成績不上線,失去了排名的機會,功虧一簣。更難接受的是所報專業開始隔年招生,也就是說若想東山再起,起碼要等近兩年的時間。懷疑、猜測、暗譏、失落一時間成為他生活的全部。在那個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年代,如何走出誤區,是年輕的韓璐面臨的一大人生挑戰。
3,霸王蓋世愧江東,
不依耳語論英雄。
將軍落馬不棄劍,
孺子不才筆從戎。
韓璐的這首題畫詩是畢業從教後寫的反映當年求學過程的一段心境,以此自勉。作為一個文化人,他一向
酷愛國學,崇尚季羨林那樣的人物。酷愛哲學、文學、史學,陶醉於詩詞歌賦,寄情於精神上的花山樹海。季老曾說:“其每做一件事都要從哲學上的高度上加以思考,好比“野狐參禪”。潘天壽先生說:“東方繪畫之基礎,在哲理,中國自古有深遠的哲學思想,中國畫的基礎是哲學,藝術必須依賴於文化哲學。”筆墨貴在造境。哲學卻是造海--------思辨之海、智慧之海,給你一把開啟般若的鑰匙。詩又是什麼?是浪花一簇,青春弄潮。韓璐說:“一個文化人的內心應象大海一樣,能容納百川,又能與天地同一線,潮起潮落,泰然自若。”
名落孫山之後,整整一年多時間不思歡娛,也無意苟且於家中,在一家地毯廠做了臨時工,待賺了一些錢後,又辭職備考了。待業後,幾乎每天清早爬起來就外出寫生,兜里揣兩饅頭,背著畫夾、水壺,出門就是一整天,風雨無阻,獨往獨來。香山、南口、十三陵、圓明園,數不清去過多少園林野壑,動物園禽鳥館的一位工作人員見他如此痴心,日子一長也給予了他許多特殊關照。春花寥寥、秋山寂寂,北京近郊許多地方都叫他跑遍了,一年下來畫了三百多張白描稿。這對他後來的學習進步卻是一筆巨大的財富,雖然當時他並未意識到。
他少言寡語,成天埋在書里、畫裡。家裡人知道他的甘苦,常勸導:“實在不行就算了,去當兵,考軍校也不錯,今後待遇又好。”那時他最愛讀的一本書是王力教授的《詩詞格律》,同速寫本一起成天裝在挎包里,走哪背哪。寫生閒暇了就閱讀,在荒山野地里獨守寂寞,學會了獨立思考。堅持每天讀《古代畫論》,18歲寫下最初的論文《如何認識中國畫六法》。
他沉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也從閱讀古今中外名人傳記中獲得精神激勵,醉心於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的繪畫藝術,被其巨大的魅力所吸引,越發堅定了走自己的路,獻身國畫藝術的信念,從此破釜沉舟,義無反顧,自言:“考上了這么畫,考不上也這么畫。”以前所學西畫作為一個學習過程,必不可少,於造型上、色彩及光的運用等方面積累了經驗,此時很自然地轉化為營養,使其花鳥畫的根基扎得很深,很牢靠。
意外挫折促成意外收穫。北京的山山水水給他以極大的性情蒙養,驗證了他的頑強意志和人格寬厚,強化著他對藝術、對人生求索的熾熱情懷。人不能脫離具體環境奢談優秀,水杉在西湖岸邊拔地而起,在北京郊區的荒山崗上就難以長成大樹。韓璐命里有山、有路、有水--------韓、寒諧音,璐、露也諧音,“寒露”非水乃何?他先把北京跑遍了,而後南下杭州,守住西湖,集大自然的造化之功於一身,沉潛於傳統文化深厚的文脈里,飽覽沃看,悉心領會,其優越的條件及擅於抓住機遇的本領怎不令人稱絕呢?
經過近兩年痛苦的煎熬和耐心的準備,再次南下,他終於如願了,直到開學報到時,他才知道他這屆全國只招了兩個學生,他有幸成為其中一個,這也是浙江美術學院建院以來人數最少的一個本科班。韓璐把這看得並不重,因為此時的韓璐已經具備了一顆平常心,他的心態非常好。記得離開北京的那天上午,父親種的玉簪花開了,他習慣性的打開速寫本,畫了一幅鉛筆白描《玉簪花》,這是他在北京畫的最後一幅畫,後來畫成一幅《玉簪花圖》寄給了母親。來杭的第二天,他便獨自一人來到學院傳達室左邊的學院花房,得知來意後,管理花房的大伯沒有將他拒之門外,在那裡,他畫了來到江南的第一張白描寫生《一品紅》。從那時起,韓璐真正開始了他漫長而艱苦的繪畫藝術歷程。
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韓璐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4,文革期間,花鳥畫同其它畫種一樣,遭受了史無前例的摧殘和考驗。種種原故,花鳥畫的前景不容樂觀。韓璐和他的同齡人會續寫新的篇章嗎?
韓璐求學浙美,師從盧坤峰章培筠徐家昌馬其寬等教授。這些老教授帶完韓璐這屆學生後相繼退休了,韓璐把這稱為“畫緣。”在這樣一種緣分的惠賜下,使韓璐於寫意之外,兼擅工筆。後來,他的碩士論文選題便由此產生--------《花鳥畫工寫發展與審美互動》。工寫互補、中西互補、南北互補,以及教學相長、師法自然、善於從中華文明的大體系中廣泛汲取營養,等等,這一切造就著韓璐的繪事技藝。
第一年打基礎。雖然他只是在考入大學後才開始系統接受臨摹課教學,習作《豆莢蜻蜓圖》竟然一舉獲獎,馮遠處長在頒獎時特別說明,學生的臨摹作品獲獎,在建院以來還是第一次。獎金一百元,對於普通學生也是一筆不少的數目啦,當時吃一頓飯只需8毛錢。更大的收穫還在於由此激發了自信心,在於獲得一種信念:我肯定會成功!古往今來,許多大師走了一條相同的路,他們都成功了。我走對了,我也能行。
當第一個學年結束時,韓璐再次獲獎。這次是畫寫生,是他的強項。假期作業要求完成20張寫生稿,他畫了近100張,畫得快樂而投入,歷經艱辛之後用心體會勞動過程是何等滿足。
以韓璐的體會,習畫是這樣一個過程:第一步學習表現、再現;第二步學會思考、整理,由感性到理性;第三步要將思考的結果表現出來,也即意象表達,由客觀到主觀,實現既定的美學理想,傳達豐富多彩的思想內涵。
任何事物總是以其階段性發展實現有序化及成果的最大化。韓璐說,以前畫畫為了抒發對美的崇敬。後來發展到用心感受美,用藝術家的眼光感受獨特之美,更要以平常心感受尋常之美。藝術家的全部作為在於:用你自己的方法,你的藝術語言將生活感受轉換成一種大美,並以此獲得更多人的認同,從中受到陶冶與啟迪。以畫筆描繪提煉現實生活的美,再將其作為藝術成果還給現實生活。
通過理性思考,進入悟的境地,韓璐著眼於從本源與體系上把握中國畫的精髓。
採訪中,他條分縷析,侃侃而談。一談哲學;二談禪學;三談畫學;四藝術家的社會使命感,談人生哲理。藝術源於生活,對習畫過程中的教訓、挫折,直言不諱,無情解剖。他不會沒有優越感,卻又貴在自我鞭策,保持清醒。時代變了,環境變了。韓璐這代人無須象李苦禪那樣,靠拉洋車為生,又怎能以拉洋車那樣的精神從事藝術創作呢?創作動機千奇百怪,筆墨遊戲自會花樣百出。
韓璐的清醒在於強烈的自我鞭策意識,以此支持極高的審美追求,理性地培育藝術花樹。
大學二年級時曾走過一段彎路。到了三年級時,一度感到面對“米”字路口,困惑、迷惘,一片空白,不知該往哪裡走了,焦躁不安,非常痛苦,一宿一宿地拚命畫,到了早晨又一張一張地全部撕掉。又是大自然,再次拯救了他。他去了草原。去了大西北,面對戈壁灘,他看到滿目荒涼,黃沙滾滾,受到強烈震撼,引發了對生命意義的深刻反思。相比之下,人是多么渺小。一種叫“駱駝刺“的草居然能在風沙中生存下來,人要扔在沙漠中,一場風沙下來,還有生還的可能嗎?
那時候他夜不能寐,滿腦子都是“沙漠幻想曲”。就其繪畫取材而言,黃沙滾滾,未必入畫,也曾有所嘗試而最終還是放棄了,與水墨不配套,與他所追求的花鳥畫風格相距遙遠。作為畫面表現形式可以放棄,不能放棄的是精神核心,是那種博大昂揚的生命感召。
而後,他又去了敦煌。直到身無分文,身份證、學生證、錢包等物悉數遺失,只得借了路資往回返,途中50多個小時,只吃了2個便當,一路上都在思考著,重新審視和明確今後的努力方向。
5,韓璐身上,反映了這代人的求學特徵及心路歷程,也典型地折射出世事遷變,畫壇憂患。條件越是改善,產生大畫家的幾率就越是不容樂觀。韓璐的求索其實是李可染苦學精神的再度發揚,是潘天壽“智慧勤拙”說的悉心體會。眼下正有一批同他一般年輕的學者型畫家孜孜以求,願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帶給畫壇以新的希望。
韓璐的作品充滿思辨色彩與理性精神。他寫道:“中國文化的審美理念中更多的流露出一種空玄靜謐、虛靈澹泊的美學思想,這恰恰符合幾千年來華夏民族逐漸形成的中庸哲學觀。不畏強,不凌弱,獨善其身,持正守一的人文思想所崇尚的最高審美就是‘中和’。所以對中國繪畫藝術的發展來說,孔子直接提出了關於美的最高審美標準,即‘中和之美’的哲學思想;在老子《道德經》中間接地闡釋了如何達到這一審美高度的方法,即“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禪宗思想的傳入生成與融合變遷,又在外在表現形式上為文人畫家提供了達到這一至高審美標準的思維空間。文人畫的形成和發展,歸根到底是在一個特定歷史時期里,在文化的融合與蛻變過程中形成的階段性文化思想的沉積物。就針對中國繪畫風格樣式美學問題的角度來講,老子的道家美學思想解釋了藝術美從那裡來,如何來的問題;孔子的儒家美學思想解釋了藝術美到那裡去,如何去的問題;禪宗美學則闡釋了到達至高審美彼岸的兩條互為因果的途徑:苦修與頓悟。”韓璐的繪畫實踐接續儒、釋、道,趨向簡潔素樸,空靈之美。畫面清雅虛淡,物象若有所思,那隻忽閃著大眼睛的長尾巴鳥,分明作了擬人化描寫,或漫步溪澗、或棲息枝頭,在大自然的庇護下怡然自得。與世無爭,相與和諧,是一種難得的生命境界,也應是未來社會的理想狀態吧。藝術家有義務用畫筆描繪和諧的音符,展現和諧的景觀,傳達心性智慧,並力求能感染人、打動人。
無論對生活、對藝術,韓璐總是心存虔誠,於作品中盡情抒發上蒼賦予我們的聖潔之美。他認為,從事藝術創作需要有不求任何回報的虔誠之心。他寫道為:“生活往往是由許許多多問號構成的。當這些問號使我們漸漸變得成熟時,也使我們漸漸遠離了感性,喪失了天真。當我們的腦海里充溢著無數理法規則時,想像力的翅膀被無情的折斷了。此時,讓我們重新認識自我,重新體悟上蒼給予我們的惠賜,在放縱的思維中捕捉創作的靈感,恢復對美的感性與衝動,啟動被壓抑許久的聖潔的童心,虔誠的對待我們的藝術,‘生活’在我們的視覺中才會變得很美。”他寫道:“提筆思問,心師造化何?冥濛之中,似在天地人三者的融境裡得到釋義。中國繪畫的目的是造境,物境、物象與心境、心象存在於兩個生命宇宙體,即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天人合一,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這兩個世界的互動與互換交融關係,他們的載體是建立在物象基礎上的“物境”和建立在心象基礎上的“心境”。所有的物境都是上蒼給予我們的天道,所有的心境都是上蒼給予我們的智慧。中國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所有文化跡象都是歷代社會主體的人與上蒼相互交融的智慧符號,這些符號是多元的、靜謐的,其中蘊涵著豐富而純粹的人文精神領域的內美,中國畫的內美也包含其中,需要我們用虔誠之心去體悟、去理解、去發現。”
韓璐會以怎樣的心情面對生活、從事創作?他的作品、尤其近作,墨氣渾潤華茲,用筆飽滿通透,以其清雅委婉的筆致營造平和、靜謐、適怡的意境,正是他內心的真實寫照。他畫荷花數枝,秋水一塘,是對清懷淡泊者的推崇。他畫桃花三月,鵲啼枝頭,有一種心情上的極度舒朗。他畫風搖秀竹,石挺蘭花,是對謙謙君子的由衷讚美。他也畫山林、小草,溪澗野卉,在妙悟自然中感受和諧之美。他情溢心頭,作畫亦作詩,以情入畫,以畫帶詩,詩情畫意,雅量高致。“天晚無惜顏色盡,滿園清氣入我家。”(《題牽牛花圖軸》)是多好的韻致意境;“筆紙折得兩三枝,寄予親朋增一笑。”(《題桂花長卷》)正是文人雅士之風;“心師造化形千萬,意古格今兩乾坤。”(《題墨梅圖》)又分明是男兒氣象,成竹在胸。
6,韓璐於1999年創作《棲禽滌露圖》,獲第九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獎,我一下子記住了此作並由此關注其作者。此前,他創作了《四時八景》,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九月酒》獲全國當代工筆畫大展佳作獎。還有《紅辣椒》,取自西部採風所得。
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常以枯木老樹入畫,以大塊濃墨,強烈的折轉,營造渾沌蒼茫之勢。心境未開則筆墨塊壘,有太多的話想說反而不得要領,只好層層疊加,正是他當下的生命狀態,是破土欲出前的筍,是決堤欲奔時的洪,有種緊繃繃的感受,急於釋放。
而後,通過閱讀、思考,經歷了幾番波折,潛身悟道,“經得幾度蹊山雪,神清意定好自知”(《踏雪尋梅圖》),境界開了,心態變了,畫風跟著也變了,“形依筆走千葉動,漫捲芳菲寄天涯”(《題牽牛花冊頁》),由渾厚變為清幽,由拙重趨向虛淡,由設色到以墨當家,不事雕鑿。水墨寫意唯三個顏色最有說服力,黑、白、紅,圖章、飛白、墨分五色,就足夠了。
作畫終不過是做學問的一種形式。學問做得越大,畫所受到的滋養越多。齊白石視詩詞第一、篆刻第二、書法第三、繪畫第四。有了種種鋪墊,畫來出神入化。畫格之超凡脫俗,須建立在人品學養的基礎上。韓璐的新作澹泊空靈,氣息典雅,分明是頤養性情的結果。他吟絕句、題長跋,把畫面經營的煞是老道,古色天香。在他這般年齡上,有如此功力者,殊為罕見。
一度,他曾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作畫、做學問,包括《棲禽滌露圖》,要分開來、拼著畫。一間小房與人分住,他所擁有的空間只有4平米,一張書桌之外,剩下的空間勉強能轉身,把人擠成豆苗了。無論如何也難以再擠下一張床,只好打地鋪,站起來畫畫,放倒頭睡覺,自嘲為“半豆齋主人”。他在這塊空間裡讀書也寫書,賞畫也作畫。擁有的空間越小,想像中的空間也便越大。忽而想到戈壁灘。忽而又想到紹興寫生時所見的老奶奶,喝了她的大碗茶之後,韓璐同老人有過一番對話:
“大媽,你把茶葉放得這么多,而且是新茶、好茶,一杯才賣一毛錢,這不明顯是賠著賣嗎?”
“沒關係小伙子,只要路人滿意就好。我不圖掙多少錢,圖個積德行善。等我死了,能把德行留下來就夠啦!就賺啦!”
他也時常回想起少年時代在北京遇到的那窪水。有如一道哲學命題,也頗似當下的文化處境。傳統斷裂、文脈阻塞,人們難免面臨多元化選擇,很難說誰對誰錯。娃娃們的勇敢固然可嘉,老年人的繞路之謹慎,青年人墊石而過,也一定有他們的道理吧?大路朝天,各走一邊。貴在明心自度,各有各的福分。
關於繪畫,韓璐一再強調他仍在路上、仍在爬坡。他捧著四大名著一看再看。對哲學的偏愛與鑽研尤甚於畫。對傳記類圖書愛不釋手……所有這些,都表明他在修一條大道、養一份正氣、奔一種標高。他曾寫道:“作畫需有靈氣,畫格要有清氣。作畫得靈氣於造化,復得清氣於詩書,清靈二氣相合始見神能妙造,終歸於靜氣。畫有靜氣方可言逸品。”對於一個畫家所取得的成就來說,韓璐認為:“從繪事者無知而就謂之聰,有知而就謂之慧,畫之大成,旨在般若。”
又有詩以言志曰:
清氣靈氣臻逸氣,
詩格畫格終人格。
筆耕墨造仙境界,
藝道空禪紙上得。
-------乙酉清秋《題白菊花圖》
韓璐(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