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拔群故居

韋拔群故居

韋拔群故居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東里屯,屬人文風景旅遊區。有三級公路通達,距首府南寧市336千米。韋拔群故居分前後兩幢泥磚瓦房,總面積250平方米。

2017年1月,韋拔群故居被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

基本介紹

簡介,經歷,室內布局,室外格局,地圖信息,

簡介

前屋為一幢內立四排屋架,分五開間,屋頂設有瞭望台,是當年韋拔群接待革命同志、召集農軍開會的地方。後屋為韋拔群一家生活起居室。1930年春夏,鄧小平為學習中央蘇區土地革命經驗,曾在此與韋拔群一道進行土地革命試點,開辦農民政治夜校,創立右江第一個共耕社——東里共耕社,有力推動了右江地區土地革命運動的開展。當年鄧小平韋拔群帶領東里民眾修築的一條共耕渠,沿用至今。現前屋內置韋拔群半身塑像一尊,四壁是以圖畫和史料展示韋拔群烈士一生從出生至犧牲的事跡。後屋按當年情景恢復擺設,有祭龕、草蓆、石碓、石磨等。

經歷

韋拔群的家原在東蘭縣東里村違往屯,1926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軍隊進犯東蘭,鎮壓農民運動,將韋拔群的家燒光。同年7月,匪軍敗退,革命轉入高潮,為了革命的需要,韋拔群便在特牙山半山腰建了兩幢泥磚瓦房,作為新家,用於接待革命同志和農軍開會。1930年,鄧小平曾與韋拔群在此試辦共耕社,開設農民政治夜校,推動了右江地區土地革命運動的開展。1930年10月,紅七軍主力北上後,右江革命根據地力量薄弱,國民黨反動派大舉進剿東蘭,1931年,韋拔群的房屋再度被燒毀。解放初,東蘭縣人民政府為紀念韋拔群烈士,在原屋基上按原樣重建。命名為“韋拔群烈士故居”。屋內置韋拔群半身塑像一尊,四壁有韋拔群烈士生前革命活動簡介。“韋拔群故居”後來再度修復時,在前棟屋屋頂上按原樣恢復了原有的“瞭望台”(右圖),座落於武篆鎮東里村的特牙山。(參見黃現璠、甘文杰、甘文豪著《韋拔群評傳》第5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室內布局

一進韋拔群故居大廳,有一玄關,玄關前擺有一張台,擺著一座銅鑄的韋拔群頭像。大門內側兩邊的牆面上,橫展著鄧小平、張雲逸的親筆題字。大廳左右周邊,陳列韋拔群將軍一生的光輝事跡。從大廳內進,是一塊露天的正方形地,從天井中的路朝里走,左邊第一間為柴房,第二間為廚房,中堂原為用餐之地,現在作為韋氏靈堂,中堂的內側和右側為臥室。

室外格局

沿著梯級上行一半的左側,即第二層平台四周沿路種有十二棵松柏,青蔥翠綠;約十米左右,在高高的木棉樹前方,有一排整齊的墓群,那是韋拔群親屬烈士群墓,墓群右起第一座墓是韋拔群的爺爺韋天寶之墓,第二座是韋拔群的奶奶黃小梅之墓,第三座是韋拔群的父親韋爾章之墓,第四座是韋拔群的生母黃祖梅之墓,第五座是韋拔群的嫡母王的記之墓,第六座是韋拔群的庶母陳的姣之墓。從墓碑文上可知,韋拔群的三位老母親均是在1932年秋被敵人圍困死於西山。第七座是韋拔群的二弟韋莖烈士之墓,墓碑上刻有一顆五角星,第八座是韋拔群的三弟韋菁烈士之墓,墓碑上同樣刻有一顆五角星。第八-第十座為韋拔群的夫人和兒女之墓。有一些是合葬的(估計當時屍骨難分,所以合在一起)。十座墓共十七人為共產主義的偉大事業捐軀殉難,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韋拔群故居的正對面山巒綿延,抗倭名將韋虎臣曾在那裡建跑馬場(練兵場);山下那條小河自左北邊往右南邊橫流,壯話叫“蔭”。左北的小溪源頭就是第一潭,此潭有穴,能撐一竹排進穴內,韋拔群就是在穴洞內印刷傳單的。左東北處的田野上的水源頭就是第二口潭,水溢流出和第一口潭溢流出的水合聚成溪往南流。故居的右側山底的水源頭就是第三口潭,溢流而出往右南方注入小溪。

地圖信息

地址:河池市東蘭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