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什札土司

革什札土司,即革什札安撫司(又有丹東、革什雜、單東革西雜、革布希咱),在今甘孜州的、丹巴縣大桑地區和道孚、爐霍縣境內部分地區,是嘉絨藏區於明代最早授封的土司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革什札土司
  • 又稱:革什札安撫司
  • 地區甘孜州丹巴縣、道孚、爐霍縣
  • 最早:嘉絨藏區
簡介,土司生活,

簡介

革什札土司,即革什札安撫司(又有丹東、革什雜、單東革西雜、革布希咱),在今甘孜州的、丹巴縣大桑地區和道孚、爐霍縣境內部分地區。"革什雜"為藏語方言名,意為"學生",是嘉絨藏區於明代最早授封的土司之一。清代時又是明代土司中歸順較早的一個。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其先土司魏珠布策凌歸服王朝,被加封為安撫司,從四品。
革什雜土司自授封后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促浸(金川土司)於熱水塘殺害丹東土司色楞敦多布,引起金川之役。事平後其子湛都爾承襲丹東土司職。
宣統三年(1911年)六月,代理川滇邊務大臣傅華封(傅嵩文)收繳各土司印信號紙,實行改土歸流,因清末的改土歸流僅具形式,多數土司和土司制度是名改實存。
民國元年(1912年)十二月,革什雜土司策旺恆珠其妹麻書土司之妻咕嚕志瑪及孔撒頭人暴動,強令道塢駐軍三營繳械,川邊防軍使陳遐玲率邊軍九營由打箭爐來援,在原革什雜逃亡頭人甲木楚羅布的嚮導下,暴亂平息,事後甲木楚羅布被委以革什雜總管職,自此丹東革什雜土司地區下半段地方自立為獨立的政治實體與丹東土司本部相抗。甲木楚羅布所轄丹東革什雜地區下環一帶亦被人們習慣稱為"革什雜土司",對吉地官寨所居老土司則稱"丹東土司",但在整個革什雜地區的老百姓中,共同認可是"正統"的是"丹東土司"(即指老革什雜之意),而不承認後來的"革什雜"(即指甲木楚羅布所據之地而自稱的那個"革什雜"土司)。'

土司生活

歷史上的阿壩藏區共有72名土司,其中以嘉絨藏區的18家最為著名,號稱嘉戎十八土司。有3家在甘孜州的丹巴縣,分別是巴底、巴旺和革什扎土司。
土司的勢力範圍其實說大也不大,說小也不小。小的勢力範圍也就是現在的一兩個鄉大小。大的如明政土司和德格土司,也就兩三個縣的勢力。革什扎巴登土司過去在丹巴土司中勢力範圍最大,有很多跨縣的飛地。比如在丹巴縣有革什扎鄉、丹東鄉,在道孚縣有格西鄉、沙沖鄉等部分地區。歷史上革什扎土司曾和鄰近的金川土司為領地產生摩擦,最後直接引發了歷史上著名的大小金川之戰。後來革什扎土司由於內部分裂而逐漸衰落,最後的革什扎土司巴登,就是原來革什扎土司手下分裂出來的一個大頭人甲木楚羅布的第三代,解放後曾擔任甘孜州人大常委。
上世紀50年代初期,丹巴縣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土司們仍在行使千百年來至高無上的權力。那時巴登土司很年輕,只有二十七八歲,妻子是阿壩州黑水縣土司的長女。土司夫婦只有一個小女兒。
土司在當地的至高無上不但顯示在權力上,也表現在土司官寨上。土司的官寨從來都是當地最高大的建築。土司的官寨歷史上雖然沒有所謂定製,但民間卻有約定俗成:土司的房子、大小和高度不能超過寺廟。革什扎巴登土司官寨依山而建,坐西朝東,呈回字布局,中間是天井,房子高六層,房側有一座四角高碉。二、三、四樓都有面對天井的木板走廊,四角有一米寬的木製樓梯上下樓。門前有照壁,照壁上有龍鳳,大門口有石獅子。
在當時,土司和太太進出官寨現在看來是一件頗為繁瑣的事情。首先要請喇嘛或者道士測算良辰吉日,進出官寨前要由喇嘛在屋頂連吹三遍嗩吶和長號,再由管家開道,送到大門口騎上馬背,走出官寨大門外兩道木結構的“龍門”。土司上馬時,一名娃子身披羊毛地毯跪在地上充當上馬石。土司在保鏢的攙扶下踩著娃子的背上下馬。土司太太上下樓則由一名身強力壯的男傭人背著。土司外出時,官寨一層的馬夫、傭人和娃子全都要低頭跪送跪迎。土司回到山寨時,喇嘛在土司距離山寨約1里地就開始吹奏嗩吶和長號,沿途村民要跪拜。進官寨後,土司由2名貼身保鏢扶著上下樓梯,底層值班的娃子則早已經把羊毛地毯從一層樓梯一直鋪到大門口。
這種儀式對於下人的威懾力今天幾乎難以想像。那時候所有人直到土司騎上馬或者上了二層樓才能抬頭,不少娃子(奴隸)在官寨生活了幾十年,還沒能看清土司的真面目。這套嚴格的清規戒律一直延續到1956年民主改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