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套用解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面神經套用解剖
  • 性質:面神經是一混合性神經
  • 功能:功能以運動為主
  • 顱骨段:最長
面神經的描述,面神經核,(1)運動核,(2)涎上核,(3)弧束核,面神經的血管供應,面神經纖維,

面神經的描述

面神經是一混合性神經,其功能以運動為主,也含有感覺纖維及副交感纖維。在顱神經中,面神經的解剖特點是:顱骨段最長,並與位聽神經、迷路、中耳及腮腺相毗鄰,從而顯示出其邊緣性和專科性。

面神經核

面神經是混合性神經,分運動和感覺兩部分,由三個神經核組成:

(1)運動核

位於橋腦下部、上橄欖體外側,發出軀體運動纖維,支配面部諸感情肌。

(2)涎上核

位於運動核尾部背側,發出內臟運動纖維,傳導副交感神經衝動,司淚腺、頜下腺及舌下腺體分泌。

(3)弧束核

位於延腦Ix、x顱神經外側,由面神經膝狀節發出內臟感覺纖維和少量軀體感覺纖維即中間神經,經三叉神經脊束背側到味覺灰質,與內側縱束連結,終於弧束核,傳導面肌深部、外耳鼓膜、鼓室內感覺及舌前2/3味覺。
三組纖維混合後出橋腦下緣,伴隨位聽神經入內聽道,穿過基部人面神經骨管;抵鼓室內壁前膨大形成膝狀節,在鼓室內轉向後外,於卵圓窗上再轉向下,穿鼓室後壁骨管,垂直向下出莖乳孔;於軟組織內向前上轉105°進入腮腺,再分上下兩主幹,又分5支,形如鵝掌,呈扇形向前分布於同側面部各個肌層內。

面神經的血管供應

面神經的血管供應來源於頸動脈和椎動脈系。膝狀神經節、乳突段、鼓室段內耳後動脈的莖段動脈和腦膜中動脈的岩動脈降支供應。內聽道段由椎動脈的小腦前下動脈的內聽動脈發出迷路外動脈供應。
鼓室段側支循環比乳突段豐富,故癒合能力也較強。整個神經行程均有節段性血管進人供應血運,故允許神經有一定程度位移而不發生缺血壞死。

面神經纖維

面神經為含有運動纖維與感覺纖維的混合神經,約有一萬根神經纖維,70%為運動纖維;其粗細可占骨管容積之30%-50%,其餘由血管和結締組織所充填。走行於顳骨內,長約3.5cm,是顱神經走行於骨管中最長者。因此,從其中樞到末梢之間的任何部位受損,皆可導致部分性或完全性面癱。
(1)運動神經核上段
起自額葉中央前回下端的面神經皮層中樞,下達腦橋下部的面神經運動核。
(2)運動神經核段
面神經根在腦橋中離開面神經核後,繞過外展神經核至腦橋下緣穿出。
(3)小腦腦橋角段
面神經離開腦橋後,跨過小腦腦橋角,會同聽神經抵達內耳門。此段雖不長,但可被迫擴展到5cm而不發生面癱。
(4)內耳道
面神經由內耳門進人內耳道,偕同聽神經到達內耳道底。
(5)迷路段
面神經由內耳道底的前上方進人面神經管,向外於前庭與耳蝸之間到達膝神經節,此段最短,長2.25~3mm.
(6)鼓室段
又名水平段;自膝神經節起向後並微向下,經鼓室內壁的骨管,適在前庭窗上方、外半規管下方,到達鼓室後壁錐隆起平面。此處骨管最薄,易遭病變侵蝕或手術損傷,亦可將此段分為鼓室段(自膝神經節到外半規管下方)與錐體段(自外半規管下方到錐隆起平面)。
(7)乳突段
又稱垂直段;自鼓室後壁錐隆起高度向下達莖乳孔。此段部位較深,在成人距乳突表面大多超過2cmo
(8)頜骨外段
面神經出莖乳孔後,在莖突的外側向外、前走行進入腮腺。主幹在腮腺內分為上支與下支,二者弧形繞過腮腺腳部後又分為5支;各分支間的纖維相互吻合,最後分布於面部表情肌群。
面神經在腮腺的淺葉與深葉之間,分為5支:顳支、顴支、頰支、下頜緣支和頸支。面神經支配的薄肌有兩層,一層在皮膚和皮下組織,能使面部活動以傳達表情;一層分布於面部3個輪匝肌及其周圍肌。3個輪匝肌:對稱的眼輪匝肌使眼裂閉合,單個的口輪匝肌有三組肌群,將口及口角向不同方向牽拉。
面神經第一分支經岩淺大神經、翼管神經到蝶齶神經節,然後分布到淚腺和鼻腔腺體;第二分支到鐙骨肌,可利用鐙骨肌反射進行檢查;第三分支為鼓索神經,穿過鼓室併入三叉神經的舌神經,其感覺神經到達舌前2/3,司味覺;其副交感纖維到達下頜下神經節,司頜下腺舌下腺分泌。
面神經出顱後先發一較小的感覺支,司耳甲及耳道後壁的皮膚感覺。另發一較小的運動支司二腹肌及莖突舌肌的運動。面神經入腮腺後組成腮腺叢,又分為上下兩支,上支發出顳支及顴支,下支分出頰支、下頜緣支及頸支,5大分支的纖維又互相吻合,最後分布於表情肌群,各分支與表情肌的關係為:
額支(顳支)(參考:口腔頜面部解剖學,主編:趙士傑 等,北京大學出版社,p119頁,顳支有1-2支,自顳面乾發出後):額肌、耳前肌、耳上肌、眼輪匝肌上部(參考:口腔頜面部解剖學,主編:趙士傑 等,北京大學出版社,p119頁,其分布於額肌、眼輪匝肌上份)、皺眉肌。
顴支:上、下瞼的眼輪匝肌、顴大肌、顴小肌、提上唇肌(參考:口腔頜面部解剖學,主編:趙士傑 等,北京大學出版社,p120頁,顴支分為上下支兩部分,上部分分支較細,行向前上,支配上下瞼的眼輪匝肌;下部分分支較粗,向前至顴大肌、顴小肌、提上唇肌):。
頰支: 上唇部肌、鼻肌、頰肌、笑肌(參考:口腔頜面部解剖學,主編:趙士傑 等,北京大學出版社,p120頁,上頰支。。。支配上唇部肌及鼻肌。下頰支位置不恆定。。。支配頰肌及笑肌)
下頜緣支:降下唇肌、降口角肌、頦肌、笑肌。(參考:口腔頜面部解剖學,主編:趙士傑 等,北京大學出版社,p121頁,自腮腺下前緣穿出,在下頜角下方恆定地前行於頸闊肌深面與頸深筋膜淺層之間。。。支配降口角肌、降下唇肌、頦肌、笑肌)
頸支:頸闊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