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經丘

面神經丘

在第四腦室菱形窩的上部內側隆起上有圓形的隆起,叫面神經丘。內有展神經核和面神經膝,展神經自此神經核發出,面神經繞展神經核行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面神經丘
  • 外文名:colliculus facialis
解剖結構:,與面神經相關的疾病:,

解剖結構:

1、面神經:
面神經含運動、感覺和副交感纖維。運動纖維起自位於橋腦尾端腹外側的面神經核,支配除咀嚼肌和上瞼提肌以外的面肌以及耳部肌、枕肌、頸闊肌等。味覺纖維起自膝狀神經節,支配舌前2/3的味覺。少數感覺纖維傳遞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的一部分皮膚、淚腺、唾液腺和口腔的一部分黏膜的一般感覺。副交感纖維起自上泌涎核,支配舌下腺、下頜下腺的分泌。
為第7對腦神經,大部是運動纖維,小部為副交感及感覺纖維。神經出腦橋後,與聽神經在內耳道一起行走,出內耳道後進入面神經管,再由莖乳孔出顱,然後在二腹肌後腹與外耳道軟骨之間向前越過莖突、面後靜脈和頸外靜脈進入腮腺峽部,自出莖乳孔至腮腺間距離約為2cm。進入腮腺後先分上、下主幹,再分出5個分支,即顳支、顴支、頰支(又分為上、下頰支)、下頜緣支和頸支。面神經麻痹時,其支配的表情肌喪失功能,出現面癱症狀(見“面神經癱瘓”)。面神經的副交感及感覺纖維司舌前2/3的味覺和淚腺、唾液腺的分泌功能。
2、面神經管:
面神經管系面神經從內耳道底至莖乳孔出顱時所經過的骨性管道。此管道鄰接內耳與鼓室,故中耳炎、乳突炎或手術時易引起該神經損害;亦由於面神經管狹細,因此當寒冷、風濕、輕度水腫滲出即可使面神經受損,而發生面肌癱瘓。
3、第四腦室:
第四腦室是菱腦的中央管擴展而成的菱形腔,位於腦橋延髓之後與小腦蚓部之中。第四腦室分為上角、下角、室頂和側角。
上角:
借中腦水管和第三腦室相通。
下角:
通入延髓下段的中央管。
室頂:
形似帳篷,其尖頂朝向小腦。室頂的嘴側壁,由張於左右結合臂之間的前髓帆組成;尾側壁則由後髓帆與第四腦室脈絡組織組成。
側角:兩側角先向兩側延伸,越過繩狀體再轉向腹側,形成第四腦室外側隱窩,在此有一向腹側開口的第四腦室外側孔,經此孔通入蛛網膜下腔。將近菱形窩下角處有一第四腦室正中孔。
第四腦室脈絡叢分為縱橫兩部:兩橫部以水平位向兩側延伸,外端經外側孔突入蛛網膜下腔。兩縱部平行向尾側,其下端會合經正中孔突入小腦延髓池。

與面神經相關的疾病:

面神經損傷:面神經或其分支損傷可以導致患側部分或全部面肌麻痹。最常見的非創傷性面癱的原因是莖乳孔附近的面神經炎症,可導致面神經管內的神經腫脹、受壓迫。眼輪匝肌張力的喪失可以導致下眼瞼外翻(與眼球表面分離),以至於損傷側的角膜缺水(不夠潤滑或淚液缺乏),易發生潰瘍。患者不能吹口哨、管樂器或有效地咀嚼,是由於中風削弱或麻痹了頰肌和口輪匝肌(這些頰唇部肌肉協助咀嚼,將食物夾持在上、下牙咬合面之間,而不存留在牙與頰之間的溝內)。咀嚼時食物堆積,必須不斷用手指將其移開。嘴的移位(口角下垂)是由失去拮抗作用的對側面肌收縮造成的,導致食物和唾液從嘴的一側流出。患者經常用手帕擦拭他們的眼睛和嘴,以便拭去從下垂的眼瞼處和口中流出的液體(眼淚和唾液)。液體和經常擦拭導致局部皮膚受到刺激面神經麻痹有多種原因。可以是自發性的,發病時沒有明確的原因。但當受寒(如乘坐汽車或睡覺時開窗戶)後經常發生面神經麻痹。自發性面神經麻痹的患者驗證了以往描述的臨床表現。面神經麻痹可能是手術併發症,因此,腮腺手術時準確辨認面神經顯得尤為重要。面神經剛從莖乳孔出來時易於觀察;若有必要,可通過電刺激來確認。面神經麻痹也可能與牙齒手術、接種疫苗、懷孕、愛滋病毒感染、萊姆病(引起頭痛和頸部僵直的一種炎症)和中耳炎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