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結節

聽結節

聽結節是在第四腦室菱形窩前庭區的外角有隆起的結節,叫聽結節。此結節內有蝸神經後核。為聽中樞所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聽結節
  • 位置:腦幹背側面
  • 含義:前庭區的外側角上有一小隆起
  • 深面:蝸背側核
解剖結構:,1、菱形窩:,2、腦橋:,3、第四腦室:,

解剖結構:

1、菱形窩:

菱形窩由腦橋與延髓背面組成,形成第四腦室底。窩的上部側界是結合,下部的兩側界限是繩狀體、楔束結節和薄束結節。窩底蓋有薄層灰質,它與中央管、中腦水管的中央灰質是連續的。兩側角相當外側隱窩。在上下角之間有一條縱行的正中溝,兩側與它平行的界溝把窩底分成內側的運動區和外側的感覺區。在窩的中部,有幾條橫行的纖維束位於腦室膜下方的灰質內,稱為髓紋。髓紋將窩分為上、中、下三部:上、下部呈三角形,髓紋所占據的部位是一個帶形區。在窩的上部,界溝與正中溝之間有縱行隆起,稱為內側隆起,其深部有內側縱束等結構,接近髓紋處有一對圓形隆起,即面神經丘(是由面神經膝繞展神經核而成)。在界溝上端的外側區,可看到藍色斑點,稱藍斑,其內部含有帶色素的神經細胞團。界溝在髓紋的上下部特別明顯,呈凹狀,稱其為上凹和下凹。在窩的下部,界溝與正中溝之間,有向內下方的兩條淺溝,將這裡分為三個小三角區:內上方的稱舌下神經三角,其深部有舌下神經核;中間的稱灰翼或迷走神經三角,其深部有迷走神經背核;下外側的三角近似帶形,稱最後區,富有血管和神經膠質。在整個界溝外側的大三角區(包括髓紋上下部分),總稱為前庭區,其深部有前庭神經核。前庭區的外側角有小結節,稱聽結節,其深部有蝸神經核。

2、腦橋:

腦橋只見於哺乳動物,人的腦橋最為發達,位於中腦和延髓之間,腹側面膨隆,由大量的橫行纖維和部分縱行纖維構成。腦橋向兩側逐漸狹窄,移行於小腦中腳,是由腦橋移行向小腦的纖維組成。在小腦中腳處有粗大的三叉神經根穿出腦橋。在腦橋下緣與延髓分界的橫溝處,從內向外有外展神經、面神經和位聽神經根穿出腦橋。腦橋的背面構成菱形窩上部,其兩側為小腦上腳,是連結小腦與中腦的纖維束。
腦橋內部被斜方體纖維分成背腹兩部,背側部稱被蓋,腹側部稱基底。基底部的縱行纖維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皮質脊髓束(即錐體束),一部分是皮質腦橋束。此外,還有橫行纖維,是腦橋行向小腦的纖維束。在縱橫纖維中散在許多中等大小的神經細胞,稱腦橋核。在腦橋中與腦神經有關的神經核有:三叉神經核、外展神經核、面神經核與位聽神經核。在位聽神經核中,管理聽覺的是蝸神經核,管理平衡的是前庭神經核。蝸神經核由前(腹側)核和後(背側)核組成,位於延髓和腦橋的交界處,它們是聽覺的二級神經元細胞體。由這兩個核發出的傳導聽覺的二級纖維在基底和被蓋部之間,組成一個帶狀纖維束,即斜方體,越過中線行向對側折轉上行,形成外側丘系,終止於丘腦的內側膝狀體。
皮質腦橋束來自大腦皮質的額葉、枕葉、顳葉,行至腦橋核交換神經元;由腦橋核發出的纖維橫行,大部分交叉到對側,組成腦橋臂(即小腦中腳)進入小腦,終止於小腦皮質,此部纖維稱為腦橋小腦束。

3、第四腦室:

第四腦室是菱腦的中央管擴展而成的菱形腔,位於腦橋延髓之後與小腦蚓部之中。第四腦室分為上角、下角、室頂和側角。
上角:借中腦水管和第三腦室相通。
下角:通入延髓下段的中央管。
室頂:形似帳篷,其尖頂朝向小腦。室頂的嘴側壁,由張於左右結合臂之間的前髓帆組成;尾側壁則由後髓帆與第四腦室脈絡組織組成。
側角:兩側角先向兩側延伸,越過繩狀體再轉向腹側,形成第四腦室外側隱窩,在此有一向腹側開口的第四腦室外側孔,經此孔通入蛛網膜下腔。將近菱形窩下角處有一第四腦室正中孔。
第四腦室脈絡叢分為縱橫兩部:兩橫部以水平位向兩側延伸,外端經外側孔突入蛛網膜下腔。兩縱部平行向尾側,其下端會合經正中孔突入小腦延髓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