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陣發性交接區性心動過速

非陣發性交接區性心動過速(NPJT)又稱加速性交接區性心動過速、加速性交接性逸搏心律等。心率為70~130次/分鐘,但大多不超過100次/分鐘。非陣發性交接區性心動過速幾乎均發生在器質性心臟病患者,患者大多無症狀,少數可有心悸感覺。

基本介紹

  • 別稱:加速性交接區性心動過速、加速性交接性逸搏心律
  • 就診科室:心血管內科
  • 多發群體:器質性心臟病患者
  • 常見發病部位:心臟
  • 常見病因:因心臟病器質性病變
  • 常見症狀:咽癢不斷咳嗽、心悸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鑑別診斷,治療,預後,

病因

非陣發性交接區性心動過速幾乎均發生在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例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病、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尤其是合併感染、心力衰竭高血壓心臟病、細菌性心內膜炎糖尿病酸中毒、低血鉀、洋地黃中毒、心臟手術、麻醉過程中心導管檢查過程中冠狀動脈造影中以及電解質紊亂等因素均可累及房室交接區阻滯,引起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炎症、變性、壞死等,導致交接區的自律性增加而發生NPJT。少數患者發病原因不明。部分患者無心臟器質性疾病。

臨床表現

由於NPJT的頻率為70~130次/分鐘,所以對血流動力學無明顯影響,患者大多無症狀,少數人可能有心悸感覺;偶有患者當心律從竇性轉為房室交接性心動過速時,感到咽癢不斷咳嗽、心悸,待發作停止後症狀消失。除基礎心臟病的體徵外,無其他特殊陽性體徵。

檢查

非陣發性交接區性心動過速的典型心電圖特點:
1.連續3次以上的交接性P波與QRS波
頻率為70~130次/分鐘,一般情況時節律勻齊、R-R間期相等。
2.P-波為逆行性
可在QRS波之前,則P-R間期<0.12s;也可在QRS波之後,則R-P間期<0.20s;也可與QRS波重疊而看不見PⅡ、PⅢ、PaVF倒置,PaVR、PV1直立。
3.竇性激動常奪獲心室
形成不完全性房室脫節,心室奪獲的QRS波提前出現其前有竇性P波,P-R間期>0.12s。亦可形成間歇性干擾性房室脫節,即竇-交接區競爭現象。
4.NPJT是逐漸發作、緩慢停止的
壓迫頸動脈竇時只能使心率暫時減慢,也可出現外出阻滯。

診斷

1.心律具有房室交接區來源的特點,有逆行P波(ⅡⅢ、aVF導聯上P波倒置;V1P波直立);P波可在QRS波之前、中或後,PR間距小於0.12s,QRS波正常範圍(可有室內差異性傳導)。
2.心室率為70~130次/分鐘之間。
3.房室脫節。
4.竇性心律奪獲心室。
根據以上幾點,可以診斷非陣發性房室交接性心動過速。

鑑別診斷

房室交接區逸搏心律與非陣發性房室交接區性心動過速的鑑別,兩者鑑別主要在頻率。前者心室率為40~60次/分鐘,是房室交接區的被動心律;而後者心室率快於或等於70次/分鐘而未達到140次/分鐘,又稱為加速的交接性心率。

治療

非陣發性交接區性心動過速的頻率與竇性心律很近似,這種心律失常又多為暫時性的,故屬良性心律失常,通常不需特殊處理。它常隨著原發病的好轉而消失。NPJT也不會引起心房顫動或心室顫動。所以治療主要針對病因及原發疾病。
洋地黃中毒引起應立即停用洋地黃,同時套用鉀鹽、苯妥英鈉。當心房顫動患者使用洋地黃時出現了NPJT,常提示洋地黃過量或中毒。如果心室率過快時可用β受體阻滯藥普魯卡因胺等,但有心力衰竭時應避免使用。如心率過快或存在心力衰竭時又未用過洋地黃者可使用洋地黃治療,但應嚴密觀察。當出現房室分離(脫節)時,由於心房收縮不能幫助心室的充盈使心排血量降低,此時可考慮套用阿托品使竇性心律增快。通過竇-交接區心律的競爭,使NPJT和房室分離消失,心排血量即可增加。

預後

非陣發性交接區性心動過速因本身不易引起明顯的血流動力學改變,也不引起心房或心室纖顫,且多為暫時性的,故預後較好。往往消除病因後好轉或消失。但如果有嚴重的房室脫節會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需積極處理。
因非陣發性交接區性心動過速多見於洋地黃中毒,所以在使用洋地黃藥物時要掌握好適應證,治療過程中要嚴密監測血藥濃度和臨床症狀,一旦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處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