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主義的哲學

非理性主義只是在19世紀中葉才凸顯·西方非理性主義哲學思潮的出現,既是對資本主義現實的回應和反思,又是對新時代的呼喚和預言,同時它也改變了西方哲學以理性為中心的單一發展模式,開創了新的哲學思維方式,為西方哲學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前景·

產生與流行,存在主義,後結構主義,

產生與流行

二戰之後,非理性主義的哲學在西方社會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大肆流行,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存在主義和後結構主義。

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哲學以海德格爾薩特等人為代表,反映西方現代人對存在的困惑。體現在文學上,就表現出試圖賦予“荒誕”以崇高意義的努力。海德格爾不再把理解視為一種認識方法,而把它看作人的存在方式本身,是受先驗影響的絕對主觀。從這一觀點延伸,海德格爾得出結論:“我們何時以此種方式存在,亦即我們的存在是歌,而且的確是一首不僅在四處迴響而真正是一首歌吟的歌。”
存在主義哲學對西方文學的影響是巨大的。在法國,甚至直接產生了“存在主義文學”思潮,並誕生了薩特和加繆兩位世界級文學大師。

後結構主義

後結構主義(或稱解構主義)對文學的影響要更加直接一些。後解構主義借用結構主義術語和概念來推翻結構主義的理論基礎,主張消解幾千年來西方傳統的哲學觀念,否定一切終極永恆的東西,包括歷史和真理。在文學上,後結構主義否定文學作品在它們使用的語言範疇內可能確立自己的結構、整體性與含義。
後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物雅克·德希達一方面承認文學作品表達出意義,因而是可讀的;但另一方面又認為任何作品都包含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從而使作品的意義琢磨不定。他在《論文字學》中寫道:“於是,我們從一開始就陷入了不斷發展的象徵符號的無動因的遊戲之中。把這些象徵符號聯繫起來的無動因的軌跡應該理解為一種運作,而不是一種狀態;它是一種積極的運動,一種不斷瓦解動因的過程,而不是一種一旦形成便一成不變的結構。”
後結構主義對後現代主義文學的影響同樣是深遠的。在法國出現的“新小說”流派,就是對後結構主義哲學在文學上的一次廣泛的詮釋。戰後美國出現的“垮掉的一代”也深受其影響。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追求朦朧、荒謬的結構迷陣,崇尚自覺、無意識的寫作方法,實際上就是後結構主義的主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