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前沿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前沿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前沿》於2017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作者楊紅。該書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互動媒體研究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設計案例為基礎,從基本理念和技術手段雙向入手,探索了不同部門類非遺適用的展示方式,並由實體空間衍生到數字媒體和衍生品的開發,提供了系統前沿的非遺展示圖景,同時也吸收借鑑了國內外優秀的經驗和做法,為讀者提供最新的展示理念和實踐案例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前沿
  • 作者楊紅
  • ISBN:9787302465812
  • 定價:96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如何科學、生動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前非遺保護和傳播中的一個難題。由清華大學出版社近日推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前沿》一書,結合實際和當前國際博物館發展的新理念,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討。
此書從基本理念和技術手段雙向入手展開系統研究,引用和介紹了國內外大量非遺類別的博物館、展示空間的案例,提供了系統、前沿的非遺展示與傳播的解決方案。
此書提出,當前比較成熟的非遺展示與傳播形態有兩種:一是生態博物館,從而革新傳統博物館以文物展陳為主的展示空間概念,可以利用歷史建築群作為展示場所,或者在現代建築中營造傳統街景等。二是文化中心,包括以普及性教育為目的的體驗中心、以闡釋與導覽為目的的遺產地遊客中心、兼具展示與傳習功能的傳統文化中心等,都是現階段非遺展示空間的可實踐模式。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緒論001
第一節“展示”的含義003
一、究竟是“展覽”還是“展示”003
二、闡釋性展覽005
三、遺產闡釋005
第二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006
一、非遺展示的概念006
二、非遺展示空間的內涵007
三、非遺展示空間的外延008
第三節是否真的需要非遺展示空間017
一、展示傳播的價值論述017
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有關條款018
三、《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憲章》給予的解釋019
四、《非遺法》和省級《非遺保護條例》021
五、設施建設經費投入022
六、主管部門政策導向023
七、社會輿論關注程度024
八、必要的可行性評估027
第四節非遺展示內容的拆解分析028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分類029
二、實際分區和展線設定的依據參考032
第五節非遺展示涉及的專業與工種032
一、框架塑造的手段032
二、涉及專業與工種的結構圖033
第二章非遺展示機構與博物館035
第一節博物館的定義更新及其靈活性指向037
第二節博物館是否是以實物收藏為主的展示空間038
第三節非遺展示與博物館歷史039
一、聖地範式與實物收藏功能040
二、公共博物館,內容與觀眾群的開放040
三、生態博物館,形式與空間的開放041
第四節如果是非遺博物館,應期待哪些功能042
一、非遺存在價值的直觀呈現042
二、非遺保護的趨向性作用042
三、價值觀與文化身份的重塑043
第五節矛盾在哪裡044
一、象徵性傳播作用與現實存在的物質性之間的矛盾044
二、民族歷史證物與象徵物在傳播需求與功能上的差異045
第六節非遺展示空間的溯源形態045
一、民俗博物館048
二、人類學博物館048
三、遺產闡釋中心049
第七節博物館建構思想對本書結構的啟發051
第三章實體展示空間的幾種模式053
第一節國內非遺展示現狀概述055
一、靜態展陳方式055
二、展線設計依據056
三、動態展示方式056
第二節有沒有“模式”057
第三節以歷史建築、文保單位為載體057
一、北京民俗博物館058
二、蘇州民俗博物館060
三、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061
四、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062
五、福建省非遺博覽苑063
六、香港三棟屋博物館063
第四節以現代公共文化設施為載體063
一、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群落064
二、苗族侗族文化博物館065
第五節以仿古街區、村鎮、公園等旅遊景區為載體066
第六節行業博物館與單項博物館069
一、中國傘博物館、中國刀剪劍博物館、中國扇博物館070
二、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078
第四章生態博物館081
第一節生態博物館對非遺展示的啟發083
一、生態博物館強調在原生地保護與展示文化遺產085
二、生態博物館強調當地人的自主管理權085
三、生態博物館與現代體驗館的差異089
第二節悖論部分089
一、遺產的反博物館化089
二、有形遺產的流失與無形遺產的干預091
第五章非遺展示的基本理念093
第一節隔斷關聯的憂慮095
第二節文化尊重的體現097
第三節活態傳承的回響099
一、傳習與展示合二為一的利弊099
二、匠人精神在展示中如何闡釋102
第四節接近性——生活化104
第五節地域性——風格化106
第六節親緣性——情感化107
第七節保存功能的庫區108
第八節通俗原則的遵循110
第六章非遺展示的主要方式113
第一節現場展演的利弊116
第二節商業售賣的尺度118
第三節展示場景的還原121
第四節非遺手法展示非遺123
一、案例:梁祝傳說123
二、案例:360°全景展示老北京的精氣神兒125
第五節可視化到媒體敘事125
一、視覺刺激125
二、影像敘事126
三、媒體檔案128
第六節選項與多感官體驗129
一、信息媒介互動體驗129
二、實體進程親身體驗130
三、虛擬+現實場景體驗132
第七章實體展品收集135
第一節物質遺存——非遺溯源的重要依據137
第二節在非遺展示中可能需要的實體展品139
第三節試擬徵集清單142
一、工藝技藝類142
二、表演藝術類(包括口頭文學)143
三、節日儀式類143
第四節悖論部分:實物收集是搶救還是破壞144
第八章非遺數字資源的生成與共享147
第一節非遺數字資源與實體保護的關係149
第二節非遺的基礎性數位化記錄152
一、非遺數位化記錄的利弊153
二、非遺數位化記錄的策略157
第三節非遺數字資源的保護161
一、靜止圖像採錄標準163
二、音頻採錄標準165
三、視頻採錄標準166
第四節非遺數字資源的共享166
一、開放的姿態166
二、虛擬的資源167
三、分享的時代167
第五節悖論部分168
一、“網際網路+”非遺可能的不適性168
二、“大數據”反而凸顯圖書文獻的價值169
第九章實體空間中的數位化展示方式171
第一節數位化展示的優勢在哪裡173
一、遵循非遺活態保護規律173
二、體現現代展陳設計趨勢173
三、適應當代信息傳播模式174
四、實現保存文化記憶功能174
第二節非遺所屬門類不同,數位化展示方式各異175
一、工藝技藝類175
二、表演藝術類(包括口頭文學)177
三、節日儀式類177
第三節虛擬現實體驗178
第四節增強現實體驗180
第五節定位服務延展182
第六節自然用戶界面184
第七節案例部分186
一、河南寶豐“馬街書會”186
二、哈尼卡樂園187
第十章後博物館時代:非遺展示的多元可能性189
第一節“後博物館”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提供的想像191
第二節非遺“後博物館”的多元可能性194
一、大眾194
二、選擇195
三、參與199
四、感官199
五、喧鬧201
六、娛樂201
第三節“Project”而不是“Museum”202
第十一章紀念品售賣與衍生品開發203
第一節不同於傳統博物館的紀念品售賣205
一、設計製作環節206
二、包裝售賣環節207
第二節從創意產業到博物館衍生品開發210
一、地區性整體文創211
二、和衍生產品開發的結合面探討214
第十二章傳播:從實體空間到網路環境217
第一節非遺展示空間與自帶移動設備219
一、攝錄分享220
二、即時社交221
三、定製路線221
四、資源下載221
五、線上學習222
六、連結服務222
七、資源的新媒體傳播形態223
第二節互聯入口224
一、社交媒體224
二、移動套用224
三、物聯網225
第三節數字博物館虛擬博物館226
一、數字地圖228
二、虛擬展廳233
三、綜合平台233
第四節資源獲取與開放240
一、內容獲取的眾包模式240
二、資源開放與電子出版241
三、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243
第五節悖論部分247
第十三章傳播:連結鍵與外環境249
第一節非遺的雙螺旋結構與“傳播”251
一、“連結鍵”的促發與延伸252
二、“外環境”的培植與導向253
第二節傳播方式與典型案例254
一、教育與傳播255
二、大眾媒介傳播257
三、商業與傳播259
四、學術研究與傳播260
第三節非遺數字傳播如何破題261
一、基於網路的普及性傳播261
二、移動套用與社交媒體262
三、基於數位化的挖掘套用265
第十四章漢族地區非遺展示空間267
第一節漢族地區非遺展示的共性與個性269
一、人物元素——地方名人269
二、地理元素——山川、河流270
三、特產元素270
四、方言元素271
第二節以平頂山為研究樣本271
第三節分區與主線271
一、分區——最實用的“三分法”271
二、主線設計引入個性元素272
第四節內容與形式272
一、序廳273
二、民俗空間——節慶與禮俗273
三、視聽空間——風雅與遊藝274
四、技藝空間——賞玩與日用275
五、Work-Shop手工作坊276
六、非遺產品集市276
第十五章多民族地區非遺展示空間277
第一節以湘西為研究樣本279
第二節如何闡釋文化主體及遺產內容284
一、土家族文化歷史演進脈絡284
二、人類學視角:土家族母系社會的遺存285
三、土家族文化尊重的內涵285
四、土家族的自我文化認同285
第三節主題與主線285
一、是否突出民族性285
二、敘事如何差異化286
三、找到吻合的主題287
第四節內容與形式287
一、“圖案之美”——審美意象展示287
二、“換衣間”——體驗空間門戶288
三、“湘西之聲”——口頭傳統體驗288
四、盛情·苗家風——苗族體驗空間288
五、盛宴·土家年——土家族體驗空間290
六、盛世·大舞台——綜合體驗空間291
七、守護·在行動——保護倡議空間292
第十六章結論293
參考文獻297
附錄
附錄A《文化遺產闡釋與展示憲章》全文306
附錄B國內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相關摘錄314
附錄C本書涉及的部分國內外相關機構328
後記33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