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鵟

非洲鵟

非洲鵟(學名:Buteo augur):體長55-60厘米,翼展132厘米,體重11-13千克。是一個大形類,具有非常廣闊的飛翼。該物種具有兩種不同的色型,淺色型和深色型。深色型成鳥暗灰色,上體幾乎全是黑色。飛羽為黑色,次級飛羽有淺灰色條紋。尾部是紅褐色帶有淡淡的暗灰色條。下體是白色,包括翼覆羽,但刻肩角有黑色斑塊。淺色型頭部暗灰色。雄性具白色下頦和喉嚨,飛羽白色,有寬闊的黑色帶。而雌性頭部、下頦和喉嚨深灰色,後者有更廣泛的黑色斑紋。兩性幾乎相同,但雌性比雄性稍大。鳥喙具黑黃色的蠟膜,眼睛紅褐色。腿和腳黃色。

生活在丘陵多山的地區,從海平面到1000米以上海拔均有分布。通常在森林、林地或者更加開放的區域狩獵。主要以爬行動物如蜥蜴和蛇,嚙齒類動物和鼴鼠,小鳥類,昆蟲和腐肉為食。分布於非洲大陸, 從索馬里北部和衣索比亞南部延伸到馬拉威和辛巴威。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非洲鵟體長55-60厘米,翼展132厘米,體重11-13千克。是一種大而粗壯的黑胸猛禽,有一個尖頭和一個強大的鳥喙,尾部圓形,翅膀和二級飛羽寬大,性別相同,但雄性比雌性大10%,重20%。亞成鳥與成鳥不同,在第二年會發生大部分變化,但在三歲時才能完全成長。這個物種具二態性,可以有兩個不同的羽毛類別。
淺色形,頭頂部完全黑色,在第二層黑色的白色區域被禁止。背部和肩胛骨的羽毛具有可變的白色框線。臀部和尾巴呈鮮紅色。下部形成一個完美的白色組合。除了它的大尺寸之外,雌性與雄性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喉嚨處有黑色條紋。
深色型,下體從喉嚨到肛門區域都是黑色的。二級飛羽的白色斑點和臀部處的肉體始終可見,這些和淺色型類似。深色型的種類在東非非常普遍(接近55%的數量),而在南非幾乎沒有。儘管如此,在體後的區域中可見腹部和翼下襯上有暗斑的中間色。
淺色型的亞成鳥頭頂部棕色並具黃色邊緣。中間區域幾乎看不到。下體從喉嚨至胸部兩側有條紋。雛鳥與亞成鳥在第二年的唯一區別是在換羽毛180天后,物種的下體通常是奶油色至白色。
成鳥虹膜呈深紅棕色。蠟膜和腿黃色。在亞成年時期,眼睛深褐色。

棲息環境

非洲鵟在納米比亞生活在海平面,在衣索比亞則高達5000米的地方, 在東非是400-4600米之間,但是在1000米以下相當罕見。棲息於丘陵多山的地區、條塊森林、開闊的林地或外來種植區。頻繁的出現在納米比亞的低地沙漠以及東非的山峰和峽谷,也在草地和散滿樹木的原野及高原荒野中捕食,還生活在衣索比亞的開放森林和納米比亞的沙漠。狩獵則在更開放的領域,如草原和稀樹草原。常見棲於陡峭的岩石、土堆和樹木上,也沿著道路旁邊的電線桿和樹木上棲息,在開闊的土地和耕地上很普遍。

生活習性

留鳥,很少離開自己的領地。即使在雨季,也幾乎不會離開寒冷的山區。亞成鳥則表現出更好的旅行願望。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南部,顯然是遷徙和遊蕩的鷹類。
非洲鵟單獨或成對生活。也有報導一夫多妻制的例子。它們和其他獵禽一樣,擅長壯觀的空中飛行。兩個夥伴徘徊在一起,雄性下降,翅膀分開,懸空的腿爪朝向雌性飛行的方向。當碰到一起時,會互相觸碰對方的爪子。這種飛行會重複很多次,並伴隨大聲的鳴叫,似乎無休無止。有時候兩隻鳥纏繞在一起,爪子交織扣住。一起下潛或者有時候雄性單獨飛向巢穴。更少見的是,雄性和雌性會全速飛向對方,在最後時刻互相避開。它們擅長的這種空中雜技,包括在飛行中跳躍、俯衝和下潛。兩隻非洲鵟在空中的“打鬥”非常精彩,這是猛禽的共同特點。
非洲鵟很吵,尤其是在築巢季節。它們的叫聲比暗棕鵟的強大很多,而且這兩種物種的聲音非常不同。在各種情況下主要是叫喊,無論是接觸還是警報,都充滿了刺耳的共鳴聲:“a-kow,a-kow,a-kow”或“a-ung,a-ung,a-ung”。 在空中展示期間,聲音變成“a-waa,a-waa ........”。在所有情況下,雄鳥都比雌鳥的聲音更大。
非洲鵟花大量的時間停留在岩石或樹木上,等待獵物出現進行捕殺。它們在空中飆升、徘徊或滑翔,慢慢地降落靠近自己的獵物,有時也通過行走或頻率較高的跳躍在地面上打獵,並能夠追逐較大的動物如兔子、蹄兔和野雞。通常狩獵的地方在森林或林地,或者更加開放的區域。主要以爬行動物如蜥蜴和蛇,嚙齒類動物和鼴鼠,小鳥,昆蟲和腐肉為食。

分布範圍

原產地:安哥拉、蒲隆地、剛果民主共和國、厄利垂亞、衣索比亞、肯亞、馬拉威、莫三比克、納米比亞、盧安達、索馬里、南蘇丹、蘇丹、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來源不明確:喀麥隆、南非。
非洲鵟分布圖非洲鵟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季節從7月到來年1月,在辛巴威和尚比亞則是從冬末開始,在東非一年中任何時間,然而在平原地區是6-12月,在高海拔山區是1-6月為高峰期。在索馬里北部從3月下旬到6月。
非洲鵟的巢結構巨大,用樹枝和綠葉搭建。直徑為45厘米至1米,深度為15-30厘米。巢建在位於樹高7-15米之間。在南非的山區,巢建在懸崖上或灌木叢的底部。每窩產卵2-3枚,卵白色有棕色斑點。孵化期持續39-40天。雛鳥在48-59天完全羽化後離巢。經常發生的事情是,只有一個雛鳥能長到羽翼豐滿,先成熟的雛鳥會搶奪所有的食物,並致死它的兄弟。這種做法在鵟亞科中並不罕見,被稱為“殺弱”(Cainism)。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在辛巴威,每17平方公里的密度有一對非洲鵟,但這些地區的實際面積不超過2-6平方公里。 然而,在肯亞和這個國家的北部,密度可能高達每平方公里幾個。通過推算這些數據,全球的非洲鵟數量估計超過100萬隻。該物種沒有瀕危的威脅,因為它們能夠適應人類種植的桉樹作物區和種植園。它們甚至可以接近密集的人類居住區域。在索馬里,由於棲息地嚴重的退化,非洲鵟生存的面積有限,可能會受到一些傷害。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